幼兒教師多樣化獎勵方式研究

時間:2022-08-02 08:56:55

導語:幼兒教師多樣化獎勵方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教師多樣化獎勵方式研究

摘要:在當前賞識和激勵教育成為主流思想的背景下,表揚與獎勵作為一種正面肯定的評價,被廣泛運用于幼兒集體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運用多樣化獎勵方式,從而提高獎勵的有效性。

關鍵詞:獎勵;多樣化獎勵;探尋;展望

人類行為家約翰•杜威曾說,人類本質里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贊美。這在心理學上源于個體渴望得到尊重、被認可的精神需求。[1]一旦這種精神需求被滿足,人就會充滿自信和動力。幼兒因為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成熟,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往往來自于他人(老師與同伴)對自己的評價,并且幼兒階段存在強烈的“好孩子定向”的心理需要,他們很渴望得到教師的表揚與鼓勵,在集體教學中,教師一個小小的獎勵也會對幼兒產生很大的激勵作用。

1多樣化獎勵方式理論基礎

1.1行為主義理論供給。從行為主義的基本觀點來看,獎勵是一種特殊的強化形式。桑代克認為,學習是由試誤形成的刺激———反應聯結,如果一個動作伴隨著一個滿意的變化,在類似的情況下會增加這種動作重復的可能性。斯金納認為強化主要分為正強化與負強化兩種形式,正強化是一種增強反應發生頻率的一種方法,即在一個要求的行為出現后,隨即加以獎勵或者提供正面的結果。[2]1.2個性系統的獨特性。個性是指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表現出來與他人不同的心理特點。個性與人類其它心理現象一樣,具有共性,但其共性是與差別性、獨特性同時存在的,例如,人與人之間能力有高低之分,氣質、性格有顯著的不同。個性系統是共性與獨特性的辯證統一,所以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一方面應該考慮到幼兒的共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其獨特性,要根據幼兒不同的個性特點確立合適的教育目標,選擇合理的教育方式,幼兒教師運用獎勵時也應該如此。1.3庫利的“鏡像自我”理論。“鏡像自我”的提出者庫利認為,個體是把別人當成“鏡子”來進行自我感知的,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3]在幼兒時期,由于受自身心理發展水平尤其是認識發展水平的限制,個體還不能對自己進行獨立、客觀的評價,往往會根據生活中“重要他人”(父母和老師以及同伴)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形成自我認識。所以,在孩子生活中,“重要他人”對自己評價與態度,直接影響著幼兒自我價值感的發展。

2多樣化獎勵方式的探尋和展望

2.1在某一情境中,對幼兒采用多樣化獎勵方式。基于獎勵的理論依據,幼兒教師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應運用多樣化的獎勵方式對幼兒進行評價。以下是一則案例:S老師組織中班幼兒健康活動“好吃的水果”,老師先讓幼兒討論并大膽發言,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水果,在幼兒討論的過程中,S老師對積極討論的花花說:“花花,你最喜歡的水果是西瓜,并且說出了西瓜的味道和形狀,你說得很對,老師也喜歡西瓜。”在隨后的集體發言中,老師對幼兒進行了集體的口頭表揚:“小朋友們都有自己喜歡的水果,剛才你們都說得很棒!”小朋友的信心被激起,熱情地參與到游戲中去。接下來的“水果蹲”游戲中,亮亮小朋友表現很好,而且反應較快,老師隨即對亮亮擊掌鼓勵,并摸著亮亮小朋友的肩膀說道:“亮亮小朋友的反應很快哦!”老師在課堂后的總結中,對幼兒整體進行了“口頭表揚”,并說道:“小朋友們回家后問問爸爸媽媽最喜歡的水果是什么?明天哪位小朋友說的好,老師就獎勵一朵‘小紅花’。”案例中的老師,使用了口語獎勵(口頭表揚)、動作獎勵(摸摸肩膀)、物質獎勵等獎勵方式,[4]使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去。2.2對不同個性幼兒采用不同的獎勵方式。兒童的發展具有個體差異性,并且人的個性系統具有獨特性,獎勵應該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和個性獨特性,因人而異。對性格懦弱的幼兒,教師應該多采用鼓勵、激勵式的獎勵方式,多肯定幼兒的長處,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對于性格高傲、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教師的獎勵要慎重得當,如果教師的獎勵過度,可能會養成幼兒不良的性格。案例一:軍軍是個性格膽小的孩子,因為父母離異,他在幼兒園很少說話,老師組織的活動他也很少參加。一次,在繪畫課上,軍軍畫好了一幅畫,小聲說道:“老師,我畫好了”。A老師走過去,摸摸軍軍的頭,“恩,軍軍畫得真好看,他給房子涂上了藍色,這種顏色搭配得很好看!”軍軍高興的笑了。在以后的活動中,老師總是“照顧”軍軍,鼓勵他大膽參與到活動中去,軍軍的性格逐漸開朗起來。案例二:中班有幾個孩子,總是很調皮,但是他們在課堂中卻總是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老師夸幾句,這幾個孩子就會沒完沒了,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因為得到了老師的“認可”。后來,他們回答完問題后,老師就會說:“你這個問題回答的不錯,但是,你還可以更好”。老師用激勵的方式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表現不是因為自己聰明,而是因為自己努力的回答問題,自己還可以再努力,表現的更好。2.3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采用不同的獎勵方式。

根據幼兒年齡階段發展的差異性,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應采取不同的獎勵方式。小班幼兒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抽象的概念不理解,并且認知發展能力較差,因此對小班幼兒主要以物質獎勵為主,老師給幼兒貼一個“小紅花”或許“五角星”,或者教師親自給幼兒折一些折紙(如蝴蝶)獎勵幼兒,這些實物的獎勵會起到激勵幼兒的作用;對于中大班幼兒來說,他們的認知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他們對于獎勵不僅滿足于物質獎勵,他們對精神獎勵更為渴望,老師的一個微笑、點頭都對幼兒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海榮.淺析課堂贊美的藝術--以宋運來老師的《新編烏鴉喝水》為例[J].青年時代,2014,24:75-75,77.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38.

[3]鹿玲玲.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及對策[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20:11.

[4]伍友艷.幼兒園教師運用獎勵策略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6,16:40-44.

作者:郭倩 單位:大理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