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改革分析
時間:2022-08-02 08:59:09
導語: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教育同步邁入信息化教學模式。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亦促使教師提高自身信息素養以適應新的教學環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1]?!弊鳛橐凰鶐煼额愒盒#跒閲遗囵B大量具有專業素養的教師后備力量的同時,更要兼顧培養師范類學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成為一名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新時代教師。其中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是(非計算機專業)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方面至關重要的一環。但當前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大學計算機公共課課程教學問題分析
1.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的割裂。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學生通過上機操作掌握必要的操作知識、融會貫通理論知識。面對師范類學生文多理少、女多男少的特殊情況,只有更多的實踐才能幫助學生更快地了解大學計算機公共課以及掌握計算機知識。但目前,大學計算機公共課依然采用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分開進行的方式,一般理論講授課與上機操作課之間相隔若干天。理論課上的知識無法及時通過實踐操作轉化吸收,上機操作課上,學生又漫無目的,茫然無措。這種理論學習與操作實踐割裂的教學方式,教學效率低下。2.課程內容與實際應用的差異?,F代社會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的教學內容時刻面臨著落后與淘汰的命運。例如一些高校還在講授Office2003或Office2007,而目前Office的最新版本是Office2016以及基于云平臺的Office365。同時,大學計算機公共課課程內容的劃分沒有考慮不同專業、不同行業對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需求,對師范類學生這類將從事中小學教師行業的學生講授《程序設計》等難度較大,且與今后工作、生活并無太大關聯,強行按照文、理安排授課內容是對教學資源的一種浪費。講的沒用,用的沒講,無可奈何是師范生面對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的真實寫照。3.學生基礎與學習環境的影響。隨著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學生在入學前也學習過相關計算機知識,但因各地區、各學校的重視程度以及經濟發達程度不同,致使新生之間的計算機能力也有很大的差異。教學起點難以把控,難度小,基礎好的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難度大,基礎差的學生跟不上?,F存的計算機基礎公共課教學無法做到兩全其美。大學寬松的學習、生活環境,也使得剛剛從緊張、激烈的高考角逐中脫離的新生呼吸到了自由的氣息,脫離苦海的放松加上對人生目標的模糊和充斥于身邊的網絡誘惑,學生上課玩手機甚至逃課等現象也是屢見不鮮的。4.師資力量與學習資源的不足。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是面向全校非計算機專業開設的通識必修課,教師少而學習者眾,一名教師通常要承擔兩至三個班級的教學任務,而大學的一個公共課教學班通常由數個同專業班級組成,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極大,同時,上機實驗教學還要花費教師極大的精力。教師往往忙于課程圖2三層九步循環教學模式的講解,忽視了對學生的評價與指導。優質學習資源的不足同樣影響著課程的教學效果,課程資源建設重量不重質,缺乏優質的課程資源,如課件、講義、習題、試題庫等,課堂效果自然沉悶無趣,課后練習效果趨近于無。5.考核制度與評價體系的落后。對于現代大學生來說,課程的考核評價機制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態度。大學計算機公共課作為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理應從傳統的應試教育考核模式中脫離出來。目前多數高校采用期末成績70%+平時成績30%的考核制度,這種考核制度造成了平時不學、期末突擊的現狀,無法完全體現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教學改革方案
1.建設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直接關系著人才培養的目標及質量。課程體系必須結合專業特色來建立,使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能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服務。師范類學生作為教師后備力量,應建設符合其專業特色的大學計算機公共課課程體系,如圖1。分析師范生今后所面臨的教育信息化環境,重新安排大學計算機公共課課程授課內容,從三個階段培養與師范生未來工作領域有關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并能夠使學生將所學真正地應用到自己的專業領域當中。(1)第一階段是整個大學計算機公共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理論與實踐的教學結合,使學生掌握必要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意識和能力,為其下一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教學內容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7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應用、計算機網絡基礎及Internet應用。(2)第二階段的學習內容貼合教育信息化對教師的要求,讓學生靈活掌握與使用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計算機技能。以真實教學案例出發,從實用方面入手,講授高級Office應用與多媒體技術及應用。學生從大一階段開始接觸教育教學,應做到心里有準備、資料有儲備,向信息化教育教學人才方向發展。(3)第三階段在保證具有較強的信息化資源處理能力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提供程序設計、數據庫應用、網站設計、PS、flash、3dsmax等選修課程。2.改革教學模式。課程體系的確立決定師范生能力培養的方向,而不同的教學模式也影響著最終的培養效果。在教育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教學策略亦要有所轉變:從重教師“教”轉為重學生“學”;從重結果轉為重過程;從重現在轉為重未來。因此,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更高效的教學方法,以達到高效的人才培養效率。要想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應以實踐為重心,理論為輔助,實例為引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育教學。綜合近年來專家、學者、一線教師對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的教學方法及策略,依據師范生的學科特點及未來發展方向,設計出“任務驅動—小組合作—評價分析”三層九步循環教學模式,培養師范生信息化教學方向的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如圖2。(1)任務驅動。在第一層次的任務驅動教學中,面對不同專業師范生,選取具有學科代表性、實用性的案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進而延伸到課外的在線學習,將枯燥的理論轉變為真實的案例,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實例。在知識的學習中開拓學生信息化教學視野,創建信息化教學思想,認識課程的意義與價值,明確具體任務與方法。教學內容清晰明了,教師講得清,學生聽得明,為之后實踐操作與合作探究打下牢固的基礎。(2)小組合作。小組合作階段的具體內容是對上一階段確定的具體任務進行探究、解決。在這一階段中,教師按照學生能力,對學生進行差異化分組,由能力較強的學生帶領,明確各自團隊任務內容并分配各人完成內容。在小組合作中,能力較強的學生帶動、幫助其他學生;能力較弱的學生在受到幫助與激勵的同時,也能奮起直追,形成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探究與實踐的能力。在此階段中,教師作為“指引者”指導各組有序的合作探究的開展,亦可通過組間競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團隊合作緊密度,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適當地幫助、解答小組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從一位教師面對幾十名或上百名學生到一位教師面對幾個或十幾個小組,從離散瑣碎的問題到有針對性的問題,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亦解決了學生多教師少的問題。(3)評價分析。學生作品的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肯定與激勵,同時透過評價分析其所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和完善的意見。在學生通過個人、團隊完成某一階段的學習任務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作品評價。通過學生的組間互評,讓每位學生了解其他小組的學習狀況,結合自身學習情況,找到別人的優缺點并對比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在學生互評的基礎上,對學生作品進行名次的劃分,不僅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的肯定,也是對學生學習態度的一種督促。在互評階段后,教師總結各組之間的創新之處,同時要指出其潛在的問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以后的教育教學提供確實的依據。教師根據學生活動以及作業中暴露出的問題,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并結合學生問題準備下一階段的教學案例,保證學習內容之間的連貫性、銜接性。3.創新考核制度。傳統的考核方式很難對現代大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檢測與反饋,考前突擊已經成為一種學習常態。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大學計算機基礎這門課,單純的理論考核形式不僅制約了學生的能力發展,而且極大地削弱了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熱情。因此要建立新型的考核制度以及相應的成績評價量規。(1)期末的考核應由理論考核轉變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在機考平臺中,理論部分占70分,由題庫自動組卷,保證每位學生的理論試卷不完全相同。實踐部分占30分,由教師選擇兩份平時案例作業,由學生上機實踐完成。這樣的期末考核制度,杜絕了學生考前突擊、畫重點的僥幸心理,同時以平時作業為操作試題,是對學生平時學習情況的真實測試,促使學生真正學習、掌握、應用計算機知識,而不是在小組活動中魚目混珠,濫竽充數。(2)過程考核所占成績不能只關注上課點到及平時作業的完成情況。這部分成績可以綜合學生上課及網絡課程觀看、討論、提問的情況,更真實地反映學生對課程的參與程度。在作業評價中,更應該重視學生對自己作品的闡述與他人作品的點評,而不是一個作品的好壞。鑒于網絡的發達,作品的好壞只是考查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而對作品的點評可以看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4.建設教學平臺。依托學校網絡平臺,建設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平臺。該平臺分為教學模塊、作業模塊和交流模塊三大部分。教學模塊集成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全部資源,包括講稿、課件、教學微課、教學案例、題庫等全部教學資源,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根據需求完成自主學習,查漏補缺或提前學習。作業模塊則分為學生作業提交、優秀作品展示。在此模塊中,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提交平時作業,其中優秀作品放入展示區并增加其平時成績,以此激勵學生認真用心地完成每次實踐作業。最后的交流模塊以論壇形式存在,教師可以與課程相關的思考題供學生討論,學生也可以通過論壇實時請教教師。以教學平臺為紐帶,教師與學生不再局限于各自所在的班級,學生可以做到隨時隨地學習,教師也能通過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后續課程的針對性展開提供依據。教師和學生的使用,可以為教學平臺提供持續的、優質的、符合時代的各類資源,使平臺內容得到持續更新,使得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的教學內容永遠與時代的發展、學生的需求接軌,并成為今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工作的后備資源庫。
三、結束語
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是(非計算機專業)師范生能夠接觸到的有限的有關信息技術培養的課程,在培養師范生的信息知識、能力、素養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對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考核評價的改革和教學平臺的搭建、使用,培養師范生的信息素養,使其成為國家需要的信息化教育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
[2]朱煒.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7,4(49):121-123.
[3]徐彬.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2(18):146-147.
[4]黃錦敬,李國華,劉吉林.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改革與實踐[N]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01(34).
[5]楊宇姝,侯薇,劉文洋.大學計算機基礎公共課改革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9(1185):59-60.
[6]劉艷云,王葉.提高師范??粕畔⑺仞B的實踐方法[N]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2-06(25).
作者:莊典 于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 上一篇:幼兒教師多樣化獎勵方式研究
- 下一篇:高職教師發展共同體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