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攝像課程教學反思
時間:2022-09-21 10:17:33
導語:電視攝像課程教學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電視攝像”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專業培養階段中最早開設的實踐類課程。因此,它的課程培養目標與理論類課程應有所不同,在互聯網時代下,實踐能力的鍛煉并不僅僅通過線下大量的實操來進行,而是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進行協同學習來完成,線上準備作為線下實操的基礎,線下實操作為線上準備的結果驗收,最終,課程在“三層實踐”運行中將取得更好的教學反饋。
關鍵詞:雙向互動;協同學習;三層實踐“
電視攝像”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實踐類核心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攝像機的實際技能,并在不斷強化技能的訓練中提升學生對于畫面內容的審美感知,為后續的實踐類課程及畢業創作奠定扎實的專業技術基礎。在授課過程中,筆者根據“電視攝像”的課程大綱和教學基本要求,在課程考核要求方面,設定攝像機操作考試和影視短片創作兩項期末考核內容。“電視攝像”注重過程性實操訓練,從中凝練基礎知識點的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突出過程教學的實踐動手能力,并綜合各班學生對課程的評價和反饋,融合筆者的教學思路、內容的過程性設計以及攝像機操作過程的反思,并對其進行具體闡釋,以期學生可以了解攝像機的基本操作方法,認知并熟悉電視攝像的專業術語,并能夠深入理解攝像機操作的基本原理,最后通過理論結合實踐,完成作品拍攝。
一、課程教學思路:“單向傳授”至“雙向互動”的變革
根據廣播電視編導培養方案和“電視攝像”教學大綱的要求,本課程從展開講解電視攝像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結合攝像機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各個功能按鈕的具體作用,鍛煉和培養學生運用光線、色彩和運動等造型手段構成影視畫面的技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認知能力。因此,筆者的“電視攝像”課程則通過“知識點串講—攝像機實操訓練—知識點的深入理解與回爐復習”思路進行,它仍然遵循傳統課程教學中“認知—實踐—再認知—再實踐”的動態循環過程,但每一次的“再”都是對前一階段的反思和提升,揚棄的教學理念得到一定程度的發揮。在互聯網發展的今天,認知的途徑和思路應該有所轉變,隨著媒介技術更新速度加快,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繼續呈井噴之勢的今天,特別是以廣播電視編導為代表的影視傳媒類專業而言,教師的授課思路應緊密結合學科前沿的技術與信息,在不斷“認知—消化—再認知—再消化”的過程中尋求教學思路的突破,同時樹立成果導向意識,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不斷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形成以問題為驅動力的“認知—實踐”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在認知與實踐中收獲對于自我價值的認知,最終學生與教師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學相長,關系互促,真正實現“教師—學生”的雙向互動教學。教育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時代的快速變遷與科技的進步,帶來的不僅僅是豐富的資源,更是對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模式的巨大變革”①。在此背景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應從移動終端來探索學生主動學習的可能性,特別是以“電視攝像”為代表的實踐性課程,教師應對當下業界和新近生產的單反照相機和攝像機進行深入了解,學習先進的視頻拍攝技術,同時通過網絡調研、線下走訪等方式深入了解熱門公司和行業最新的技術設備,挖掘視頻信息技術進步的內在驅動,將傳統視頻拍攝的技術與現代高科技的拍攝技術相融合,提煉技術更新的前沿思路與學生分享。傳統的課程授課思路是以教學大綱和傳統的理論內容知識為基礎,其教學方式仍是被動型的“老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單向傳授模式,因此導致學生理論學習的興趣與作品的參與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局限,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課程參與的活躍度,增強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依照此目標,“電視攝像”的課程教學方式需結合互聯網時代下以“多媒體網絡+協同學習”為代表的新型教學思路,通過主動建立學習小組進行作品拍攝,充分運用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工具進行主動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課程的內容當中。針對本課程,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主動查找攝像機的實際操作與應用、小組作品的參與拍攝、最新款入門級及專業級的攝像機及單反等相關知識,先對課程的主要內容做基本了解,然后教師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逐步提升,最終真正通過“雙向互動”式的教學思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二、課程內容過程性設計的改革
如果說課程教學思路是課程宏觀框架結構的設計,那么課程內容的過程性設計便是課程教學細節的展示。精讀一部電影需要對電影的主題、題材、細節、情節、結構和視聽語言進行解構式分析。同理,每一節課程中的教學內容也可以按照過程性中的主題和細節設計進行具體構思。(一)“三層實踐”的過程性主題設計。過程性教學主題的設計是傳統課程設計的優勢,教師需充分做好課堂備課,同時固定每一堂課的主題講授內容。互聯網時代下的課程教學主題應整合廣播電視編導學科知識體系中與課程相關基礎理論的主題要點,并結合學科領域最新的前沿理論與新興技術,以拓展學生專業學習的知識面為基礎,以成果導向為落腳點進行主題設計。依照此種方式,筆者依據“電視攝像”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教學經驗與反思,對課程的過程性主題設計如下:1.攝像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2.攝像基礎理論(對焦與變焦系統、曝光系統,色溫與白平衡等);3.最新單反機型與攝像機機型畫面的審美表達;4.最新單反機型與攝像機機型的技術參數分析。在此課程內容設計之中,1和2是傳統基礎知識的內容整合,3和4是本課程最新的前沿技術設備,因此筆者設計16課時專門用于攝影攝像前沿技術的分享。3和4通過“多媒體教學+協同學習”的教學思路,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確立以學生課堂知識點分享為目的,積極參與到課程之中。具體設計思路為:首先是“資料收集”階段,學生通過前期教師介紹的攝影攝像技術的前沿資訊為基礎,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了解前沿產生的背景和原因,然后通過群聊等方式展開討論,最后走上課堂以主講人身份開展“專題試講”,將自己對資料的收集和問題的思考面對其他學生進行公開表達,此乃第一層實踐。此時,教師以更為專業的學科視角和業界經驗對學生的思考提出指導意見,協助學生在認知上進行更為科學規范的訓練。在擁有對認知上的一次提升之后,學生進入到擬態實訓階段,通過小組協作將對問題的認知以實踐作品的方式展現出來,并在公眾平臺或媒體網站完成全息操作,實現第二層實踐。隨后,作品的需要以“線下+線上”的方式進行,接受專業教師和訂閱者的反饋,在反饋中不斷修改,最終提升專業技術能力,并了解最新攝影攝像技術的審美表達。然而,“訂閱者”反饋的引入主要是為了強化擬態實訓的代入感,未來行業里對于傳媒產品優劣評價更多則來自于市場,從而在各方反饋的基礎上,最終反饋進入學生群體,成為行業新的認知。而在新的認知中總結得失,發現新的問題,為下一次的資料收集打好基礎,這是第三層實踐。如此一來,以問題為驅動力的“認知—實踐”得以持續推進,使學生與教師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學相長,關系互促。(二)“形式求新、內容唯美”的過程性細節構思。“電視攝像”課程新型的“三層實踐”過程性主題設計更注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它是基于傳統動態學習基礎之上的融合型雙向互動的學習模式,老師和學生均可以相互促進,彼此成長。但教學主題的設計思路是課程開展的方向,而具體實施的細節仍值得重構與反思。筆者認為,新型的“電視攝像”課程的過程性主題設計中的1和2由教師講授為主要方式;但3和4可以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教師點撥的方式參與完成。為了更好地達到課程的預期目標和效果,筆者為由學生主動參與的3和4進行具體的細節設計,以增強學生對攝影攝像前沿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具體如圖。此圖展現最新單反機型與攝像機機型的技術參數部分,學生將通過8個課時,從分辨率、感光度、視頻拍攝模式和其他四個部分展開探討攝像技術的前沿發展,每一小組任選其中的一個主題,按照“資料收集—專題試講—作品創作”的過程深入了解攝像最新的前沿技術,感受視頻拍攝強大的技術魅力。當然,課程的最終落腳點是培養學生的視覺審美,因此筆者建構“畫幅容量—色彩質感—微距遠攝—氣‘勢’”的審美表達路徑,這是“電視攝像”課程的頂層設計內容,它是培育學生創新性潛質的關鍵要素。從畫幅容量與技術參數的銜接、色彩質感、微距和遠攝的特殊視角拍攝到最終的氣“勢”的營造,當下最新的攝影攝像技術既能展現遼闊、大氣的錦繡之美,又可展現初發芙蓉、小巧玲瓏的朦朧之美,可謂是基于傳統審美方式的又一次延展。如果說技術參數是形式層面的學習與探討,那么審美表達便是攝影攝像藝術的終極追求,建構“三層實踐”的學習理念是為了可以更好地讓學生以興趣為目的、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而設計最新單反機型與攝像機機型的技術參數和審美表達的目的則是以培養學生專業學習興趣為目的,在興趣中吸收專業的攝影攝像理念,了解拍攝的前沿技術,為后續的創作類實踐課程打好扎實的基礎。筆者希望未來的“電視攝像”課程可以實踐此教學模式,以驗證此教學模式的實用性,當然如有與預期效果有所偏差,也可以再次轉變思路進行課程教學模式與教學過程性設計的探索。
總之,授課教師需要在授課過程中常體會,多總結,不斷融入最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思路,在不斷反思的基礎上逐步提升自我的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以期有更好的教學效果與教學反饋。
作者:郭凱 秦琛 單位:江西科技學院
- 上一篇:口腔醫學專科生網絡新技術的應用分析
- 下一篇:黨校教師應加強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