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4-07 10:45:43

導語:互聯網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教學管理論文

一、教學管理制度的構成

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教學管理制度通常可以分為五個組成部分:教學建設制度、教學運行制度、教學質量管理制度、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和教材建設制度。教學建設制度是從最宏觀的角度,考慮專業建設問題、課程建設問題以及這兩者與學科建設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的關系問題。教學運行制度是從培養方案運行的角度來落實學分制、課堂教學相關規定、考試考核方式等內容。教學質量管理制度是從教師本身和教學管理者角度出發,研究如何監控教學質量、如何保證考試考核公平。實踐教學管理制度是從實習、實驗、畢業論文等角度出發,研究如何保證它們正常運行的制度。教材建設管理是針對教材的編寫和使用,確定相應的規則,以保證教學使用教材得當的制度。

二、傳統教學管理制度在互聯網環境下的不適應之處

1.教學建設制度方面的不適應之處集中體現在課程建設方面。現有的課程建設基本是靜態的,具體體現為教學大綱、教案、PPT、輔導題目等內容,其使用方式是通過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基本處于被動聽講的角色。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來源,相反地,任何一名教師的信息量都遠遠不能和互聯網相比,這使得學生如果有合適的方法,完全可以在很多問題上有獨到的見解。這種客觀形勢要求課程不再是靜態的課程,而應該是動態的,可以交互的,允許學生充分討論的課程,而在這方面,各個高等院校都還明顯處于剛剛起步階段,而且舉步維艱,這明顯不適應互聯網時代對課程的要求,已經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了抑制,教師的授課效果有所削弱。

2.教學運行制度的不適應之處表現為對課堂教學的管理方面。目前中國高校的課堂教學管理基本是吸收了西方高校的教學管理方式,非常強調各種資料、文件的完善性,非常強調過程的完善性。而教師和學生又是生活在東方,從小深受東方哲學思想的影響,東方哲學對于教育方面更看重結果,不重過程,這導致了東西方兩種思維方式在課堂教學方面的不協調。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情況下,信息高速膨脹,事實上對于很多課程而言,學生本身已經具有一定了解。傳統的流水線加工式的課堂教學已經越來越不適合學生們的口味,而針對學生個性化的因材施教卻又受制于各種規范和制度使得教師的創造力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壓抑。課堂授課是一項非常耗費體力和腦力的活動,巨大的時間精力投入要求使得產生非常完備的課程體系比較艱難,而局部性的小改進又不符合管理制度,這使得教師處于寧可按部就班,寧可安于現狀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效果產生了不利影響。

3.質量管理制度方面的不適用之處體現在各種教學事故的認定和處理方面。互聯網時代要求教師和學生要平起平坐,互相研討,而目前各高校仍然生硬地照搬各種教學事故認定辦法,這不利于課堂上形成自由平等的協商式教學氛圍,容易使教師陷入上行下效的生硬管理學生的老方式方法中,從而容易壓制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4.實踐教學管理方面的不適應之處體現在實驗設備方面。盡管各高等院校都已經建設了很多的計算機機房,互聯網已經分布在校園內很多場所,但受制于教學經費等因素,硬件方面的投入仍然在很多學校不夠令人滿意。具體表現在計算機數量、多媒體教室數量、網絡帶寬、無線網絡、精品數字教學資源等硬件資源仍然不足以滿足互聯網時代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軟件方面,能夠真正滿足信息化時代要求的實驗軟件非常少。互聯網時代要求軟件應該具有交互性、開源性和兼容性,而目前用于教學實驗用的軟件幾乎無法同時滿足這些要求。

5.在教材建設方面,目前比較嚴峻的問題是教材的內容比較滯后,理論不夠鮮活,觀點比較片面。應該說,在這方面,理工科教材受到的影響要比文史社科類受到的影響小。其原因是因為自然科學的發展速度相較于社會科學而言,是變化緩慢的。自然科學教材的內容更新也不可能像社科文史教材的更新速度那樣快。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使得信息源過多,信息更新速度過快,教材的編寫者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內容本身就已經落后了,等到教學環節使用的時候,內容更加落后。另外,現有教材完全是本著教師講授角度來編寫,完全沒有從學生理解、吸收角度去編寫教材,這對教師在課堂上使用講授法以外的教學方法帶來了難度。

三、互聯網環境下對教學管理制度調整的建議

1.課程建設方面,應在制度層面鼓勵教學資料的電子化,共享化。鼓勵某些互聯網應用方式能夠和現有的課程進行全面或部分地對接。在具體的課程上,不要求全責備,可以鼓勵教師和學生一點兒一點兒探索,靠時間來積累互聯網環境下的課程建設。互聯網環境下的課程最大的特點應該是允許教師和學生之間交互,允許教師學生和互聯網進行交互,并且能夠將互聯網上的知識有效納入課程各種資料的準備、使用之中,這些都是非常復雜的過程,可以考慮從政府層面積極引導相關企業開發類似教學平臺,以滿足飛速變化的世界對課程建設的新要求。

2.應從政府教學管理部門和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兩級自上而下地從制度方面和其他各項相關工作、如評估活動等方面為教學創新工作松綁,允許和鼓勵不全面、不完善、不成系統甚至是未必正確的教學創新工作。適應互聯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絕不是某一個人、某幾個人能夠一蹴而就完成的,這需要一個長期的從量變到質變的不斷積累的過程。在指導思想上,應該吸收傳統東方哲學思想的精華,不完全依賴西方的教學管理方式,努力在兩者之間尋求能夠讓教師和學生滿意的平衡點。

3.應把計劃體制下那種生硬的管理方式改變為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把居高臨下的管理方式調整為引導、協商式的管理方式。這是一種互聯網思維,這種管理思維可以影響教師的思考問題方式,可以釋放教師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更加寬松自由地對待學生,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學習,從而實現有條件的因材施教。

4.應進一步加大信息化硬件和軟件的投入。在投入過程中,應盡量向公共資源傾斜,如公共網絡、公共平臺等,對某些個別課程和個別專業使用的軟硬件要謹慎投入,避免重復建設造成的資金浪費。應該在公務資源的基礎上,加強標準化建設。通過標準化,使各信息數字資源能夠有良好的共享性和可編輯性,能夠順利調用外界互聯網上的資料,并轉化成自身內部的教學實驗內容。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從國家層面、省教育管理部門層面和高校層面自上而下地全面協作,統一規劃,保證資金和人員,才能順利完成。與前幾項建議一樣,這同樣也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需要有耐心和恒心,看清信息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努力改變去適應新形勢,才會更好地發展。

5.教材建設方面,應該鼓勵電子版教材使用,允許數字設備上課堂。學生攜帶筆記本、電腦等數字設備上課堂,可以使用教師的電子版教材,可以方便調用網絡上的豐富內容以彌補傳統教材容量的不足,而且可以避免某些陳舊的知識和理論,避免陷入枯燥的教師講,學生不愛聽,老師不愛講的惡性循環怪圈之中。最為傳統的紙質教材,可以作為電子版教材的補充,只闡述那些最必要的理論和公式,計算等內容,對于那些時代性強、更新速度快的內容則完全交給電子教材和互聯網的結合去解決,這樣非常有利于學生興趣的提高,也將使教師可以使用的教學方法得以明顯增加,有利于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教學要求。

作者:劉偉剛單位:沈陽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