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內涵式教學管理改革思路
時間:2022-06-18 03:23:31
導語:高校內涵式教學管理改革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從2012年的15%升至2018年的48.1%,即將進入普及化階段。教育部在本世紀初就要求高等學校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內涵式發展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本文僅圍繞教學管理問題,比較微觀地闡述了內涵式發展進程中高校教學的具體任務,并且就高校教學管理改革創新建設提出若干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全國高校招生總數由1977年的27萬人升至1997年的100萬人,2018年已躍至790.99萬人。以毛入學率而言,2002年為15%[1],2012年為30%[2],2018年達到48.1%,即將進入普及化階段[3]。在國際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50%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然而,我國高等教育這種跨越式快速的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問題,諸如硬件設施不足、師生比下降、教學質量跟不上,在高等教育趨于大眾化的同時卻呈現出與社會經濟需求脫節、畢業生就業率下降等不良狀況。擺在高校面前的任務,無疑應努力提高教育質量。黨的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雙一流”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是對新時代高等教育定位的新坐標和新任務[4]。關于高校內涵式發展,教育部在教高〔2007〕2號文件中提的比較具體,有20個要點[5]。不難理解,高校內涵式發展應當是高校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自主定位的發展目標,在合理配置資源、改革管理體制、加強教學管理,提高師資隊伍質量、提升校園文化、創辦辦學特色等方面確立具體目標任務,強調高校內部“質”的提高和進步,通過高校內部的變革得以使內部各要素的效用最大化,最終使高校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效益方面取得新的成效。筆者在認真學習教育部有關文件后,結合工作實踐中的一些體會,試對教學管理問題展開思考,就教學管理在內涵式發展進程中的具體任務及改革創新要求抒述已見。
一、高校教學管理的任務
高等學校辦學的基本理念是育人為本。提高教學質量是本科教育的生命線,為社會輸送人才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在整個教育管理過程中,教學管理是首當其沖的前沿工作。1.建立穩定的教學秩序,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運行。教學管理的職能部門通過落實具體教學任務、編排課表、組織選課、考試,實施教學質量管理、學籍管理、教材管理、實驗室管理等各項教學常規工作,使學校日常教學活動運行正常化。這些工作看似簡單瑣碎,卻是細微嚴謹的,是教學管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程序性工作,缺一不可。2.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組織好校、院二級管理,積極開展校內、校際交流,取長補短,從整體上提升教學管理水平。3.建立與完善各項教學監督評價制度,提高教學管理水平。教學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研究教學及其管理規律。建立與完善各項教學監督評價制度,如設立督導制度、聽課制度、教學檢查制度、自評制度、同行評議制度等,充分運用監控、評價機制,保證教學質量,不斷完善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的管理制度,組織落實各項教學改革措施,促使提高教學水平。4.加強硬件建設,保證提高教育質量。上級部門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強化高校實踐教學環節,規定了不同類型高校實踐學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實踐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獲取、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實驗室建設與校內外教學基地建設等硬件設施的建設,則是落實實踐教學的基礎。學校要積極加強實驗室建設與校內外教學基地建設,努力為學生參加實踐設立平臺。
二、高校教學管理改革創新思考
習指出:“放棄改革就會走進死胡同”,改革是前進的動力,創新是進步的保證。在高校內涵式發展過程中,高校的教學管理不能停頓于做好日常事務工作,要求貫穿改革創新精神,研究教學管理規律,積極而有效地提升管理質量。1.切實轉變管理理念,增進服務意識。管理就是服務。以教務部門為主體的教學管理是為教師服務,為學生服務。通過各個服務窗口,展示良好形象,無形中可以起到管理育人的作用。學校要穩定教學管理人員隊伍,加強思想教育,提供經費支持,不斷提高管理水平。2.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的管理模式。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內涵式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在高等學校中,教師既要教學,還要搞科研,師資隊伍的質量直接關系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學校科研水平的提高。高校對教師的管理是多層次多方面的,除了院系外,還有學校的人事、教務、科研、研究生等相關管理部門,一般都由學校的人事部門主管。為了全面統籌師資隊伍建設工作,要打破原有分工過細的單一管理架構,確立“大機構”管理模式,建立完整的教師信息數據庫,在校長主持領導下,由教務、人事部門共同參與。而一些建立研究生院的重點高校,還應吸收科研、研究生院、外事等部門參與,進行立體式管理。這樣的管理方法有利于做到對教師因人制宜地制定培養規劃,有利于師資力量的合理配置。課堂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強化教師教學主體責任,積極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重視教學名師的示范作用。加強專業老師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積極運用互動、交流、討論等方法[4],調動和啟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3.優化培養方案,重構課程模式。根據專業目標,確定必修課程,同時要根據專業的培養去向,深入了解社會需求,框設選修課程,由學生自主規劃,自主選課。使學生不但在校內可以跨專業、跨學科選修課程,同一座城市的高校之間,也可以協商學分互認,允許就某些課程相互選修,為學生校際擇課創造條件。重構課程模式,要求教務管理部門協同有關單位深入調研,廣泛聽取教師、學生、社會的意見,統一認識,不斷修訂本科教育課程結構,挖掘教學資源,科學編排課程。重構課程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工程,要求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加強領導,積極有序地從一點到多點,從局部到全面地推進這項改革。4.著力抓好課程建設。要鼓勵教師刻苦努力鉆研業務知識,并將新知識、新技術及學科發展新動態及時充實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學校在這方面要為老師提供相應的經費與空間支持,如設立專項調研基金、提供離校考察機會,加強圖書與網絡建設等。改革灌輸式教學方法,提倡啟發探究式教學,案例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小組研討式教學,情景式教學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加強網絡課程建設,鼓勵教師建設網絡課程,推進虛擬校園網絡課程學習平臺,網絡課程建設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5.拓展校外教學基地建設。學校在加強校內教學基地與實驗室建設同時,努力加強校外教學基地建設。拓展校外基地的建設思路,是促使大學生了解社會、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切入點。要求教務部門主動協同有關院系,拓寬思路,根據學生專業取向,深入社會,設立各類實驗、實踐基地與基點,例如實體企業、科研院所、鄉村各類專業戶,以及街道、社區等,請進來,走下去,讓大學生有較多機會接觸實踐,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習與創業的主觀能動力。6.強化過程管理,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教學管理的目的是保證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教學檢查、日常聽課、教學觀摩指導、教師學生座談會、督導評教、學院評教以及學生評教、各項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監測及自我評估、監控結果反饋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綜合評價每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對于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研討解決,切實強化教學過程的管理,將教學質量監控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以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管理在學校內涵式發展進程中,從宏觀到微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管理的任務十分繁重,教學管理的內容牽涉到方方面面,本文就個人認識,對其中的幾個重點問題提出思考,一孔之見,不當與不盡之處,尚有待進一步共同討論。
參考文獻:
[1]吳玫.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12(6).
[2]許妲,蔣松.華從本科教學質量報告淺議如何提高本科教學質量[J].教育教學論壇,2016,11(47).
[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8.1%(吳雨航中國網2019.2.26).
[4]李娜.從評估視角看地方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J].高教論壇,2018,9(9).
[5]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文件)[Z].
作者:陸欣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教務處
- 上一篇: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學管理探討
- 下一篇:大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現狀和對策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