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有效教學理念與實踐
時間:2022-02-28 10:04:54
導語:教師有效教學理念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世紀中葉,隨著教育科學化運動的提出,有效教學作為一種自覺的教學實踐引起世界各國教育研究者的關注,并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推動了教育科學的發展。有效教學作為一種現代教學理念,是教師專業水平的表現,對課堂教學是否有效起著直接影響,也是學生發展的基礎,對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高起著決定性影響。因此,要正確推進有效教學實踐,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必須掌握科學的教學策略。
一、教師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
(一)教學有效果。教學效果是指教學活動的成果,即學生所取得的學習進步與發展。教學效果強調的是教學產生的結果,只關心教學產生的實際結果,對教學結果是否符合教育要求、教師的教學動機與教學意圖以及教學投入產出等沒有聯系,因此,教學是不是有效不取決于教學任務是否完成,而取決于學生是否得到改變、進步和提高。也就是說,獲得進步和發展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標準。與有效相對應的是無效,無效是師生面臨的最大的危險。在教學實踐中,如果學生沒有取得一點進步,那么這堂課就是無效的。從實踐來講,學生的學業成績、認知以及學習態度的變化是評判教學效果的主要標準,即有效教學主要表現在學習成績有進步、認知能力有提高、學習習慣有改進、學習態度有轉變。
(二)教學有效益。效益即效用,是指物品對人的主觀愿望的滿足。教學活動不僅涉及師生雙方獲得預期的收益,而且還涉及教學活動的結果、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教學目標與教育需求的吻合,尤其是教學目標與教育需求之間是否吻合是對教學效益質的規定。教學有效果強調學到東西,即使是以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獲得的無用的東西,只要有結果,就是有效果;但教學有效益則強調學到的東西有用,如果學生學到的東西沒有用,即使是成績進步了、認知提高了,即便有教學效果,也無教學效益。可以說,教學效益實際上是教學價值的體現,強調的是教學的目的性和價值性,即不僅要符合社會效益,滿足社會的教育需求,還要符合個人效益,滿足個人的教育需求。從實踐來看,學會應用、學會學習、學會做人是評判教學效益的主要標準。學會應用是教學效益直接用和顯性用的具體表現。知識只有被應用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才能顯示其價值和力量;學會學習作為一種適應性學習,具有基礎性和工具性的價值,不僅能提高學生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而且還能使學生掌握進行學習活動的技能和技巧,使學生受益終身。教學生學會做人是教學的根本目的。知識在客觀上具有豐富的育人價值,對個體智力開發、智慧增長、道德意識形成、人格發展等具有內在的促進作用。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科知識的增長,更要挖掘和展示教學中有助于學生智慧和人格發展的知識,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一種豐富的人生體驗。
(三)教學有效率。教學效率是指教學投入與教學產出之間的比率,要做到教學有效率就必須在保證教學有效果、有效益的前提下,減少教學投入,增加教學產出。以盡可能少的教學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教學產出,即教師教的少,學生學的多,這是教學活動有效率追求的目標。從實踐來講,課前無預習、課后無作業,先學后教、少教多學,減負增效、解放學生是評判教學效率的主要標準,也是教學追求的目標和改革方向;從教學論角度講,精選教學內容,減少教學時間浪費,切實做到無前無后(課前無預習,課后無作業),還學生一個高效的課堂。由此可見,教學有效果、教學有效益、教學有效率是構成完整有效教學理念的三個維度,三者缺一不可。
二、教師有效教學理念的實踐構建
(一)構建和諧的教學生態。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必須以生態學的觀點指導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方式結構、教學思維結構以及課堂環境的和諧平衡。
1.構建和諧的教學方式結構。有效的教學不僅是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的結合,還是獨立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體驗學習等各種教學方式的和諧運用,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構建起一個和諧平衡的教學方式結構。[2]
2.構建和諧的教學思維結構。不同的教學思維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清晰有序、和諧平衡的教學思維,不僅能使教學內容為學生所接受和理解,而且還能實現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因而,構建和諧的教學思維結構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3.構建和諧有序的課堂教學環境。作為教學生態的組成部分,和諧有序的教學環境能為師生營造一種舒適的心理感受和良好的情感體驗,其直接影響著教學有的效性。
(二)優化教學結構。教學結構是教學活動中穩定的結構形式,主要包括縱向結構(課的縱向程序環節和組合關系)、橫向結構(教學組織形式的組合方式)和內向結構(知識結構和展開序列)三方面內容。[3]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學習注意規律、教學任務和學習性質以及三維教學目標要求,正確處理三者間的辯證關系。
1.優化教學縱向結構。相關研究表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時效、學習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呈現出由低到高然后逐漸下降的趨勢。這就要求教學縱向結構的安排和設計必須依據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和學習注意集中規律變化,突出新課教學的重點,增加練習時間,以“基本訓練、導入新課、進行新課、鞏固練習”的教學結構取代傳統的教學結構,以“進行新課”取代“檢查復習”,使教學任務與學生注意變化規律相協調,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優化教學橫向結構。承載著特定任務的課堂教學活動總是在特定的時空中進行的,為使教學更適于完成各類教學目標和任務,教師不僅要根據教學任務,科學規劃課時展開順序,增加課堂實用時間,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性質,合理設計課時展開形式,增加學生學習機會。教學任務不同采用的教學橫向結構也不相同,如以技能訓練為主的教學宜采用“集體性講解、個體獨立練習、小組討論逐個表達結果”的結構,而以發展思維能力為主的教學,宜采用“提出問題、個人獨立學習、小組討論、全班討論”的結構。[4]
3.優化教學內向結構。在教學中,課堂教學必須依據具有內在聯系的三維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向結構。任何課程都是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只有根據學科知識邏輯和學生認知特點,構建學生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的整體單元結構,才能真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的專業素養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其核心能力是教師的教學勝任能力。有效教學的實現離不開教師專業素養:有效教學不僅要求教師研究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不斷實現師生關系的協調發展,而且還要求教師研究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不斷創新教學設計,實現教學與課程間的動態統一;不僅要求教師對教學充滿熱情,能機智處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而且還要求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狀態,使教學內容的難度與學生的需求相適應,實現教學目標。有效教學是教育的一種理想追求,也是指引和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實施有效教學。
作者:李玉萍 單位:鄭州成功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旭遠,張捷.教師教學交往風格與教學交往的有效性[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0,1
[2]郭思樂.靜待花開的智慧:教育是效果之道還是結果之道———關于有效教學的討論[J].教育研究,2011,2
[3]宋秋前.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1
[4]陳曉端,龍寶新.回歸事件:后現代有效教學的使命[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 上一篇:深度教學理念下對學生的理解影響研究
- 下一篇:高級財務會計“微通課程”教學理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