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診斷學見習課教學模式論文
時間:2022-06-08 11:03:34
導語:實驗診斷學見習課教學模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轉變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實驗診斷指臨床醫師根據病情選擇檢驗項目,實驗室根據醫囑對患者標本進行檢驗所得到的檢驗結果對疾病預防、治療和預后的評價,特別是對疾病診斷的臨床過程。實驗診斷學應根據培養對象不同而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教學對象是未來臨床醫師,教學應緊密結合臨床。通過病例分析、檢驗項目選擇,特別是檢驗結果分析和應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前的教學均以標本類型或檢驗方法及檢驗項目的介紹為教學主線,而相對于臨床醫學生來說在檢驗項目選擇、檢驗結果與疾病關系的綜合分析方面的教學內容相對欠缺。因此在教學上應該教會學生如何選擇合適的檢驗項目來解決和判斷臨床問題,以及利用檢驗結果為臨床診斷提供科學依據。所以改變傳統的以標本類型及檢驗項目為重點的教學模式,進行以人體系統和主要臟器為主線的病例分析及實驗項目的教學實踐非常必要。
2實驗診斷學見習課程設置
實驗診斷教學課程在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一般安排在大三后半學期,學生基本完成醫學基礎課的學習,將要進入臨床醫學課的中間階段。實驗診斷對臨床醫學生來講是熟悉醫學檢驗中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方面內容,基本了解檢驗方法的實驗原理,課程設置以尚紅等主編的《實驗診斷學病案與實習指導》為藍本,根據教學要求適當取舍,教學重點是實驗項目的臨床應用。其目的是通過病例分析體現和落實到實驗項目的選擇及其應用,提高學生對疾病診斷的綜合判斷能力,
2.1新老實驗診斷學教學見習課程設置比較
現行見習課的設置除增加病例討論外,還增加了肝功能、腎功能、糖代謝及電解質檢驗等生化檢驗內容。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課程由輸血科老師講解。將以前重點講授的實驗方法、原理轉變為了解實驗過程,重點在病例討論及實驗項目的選擇。今后計劃在課時保證的情況下,適度增加免疫學和微生物學檢驗的相關內容,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實驗診斷學涉及的領域。
2.2見習課教學內容
2.2.1課堂病例討論
選擇1至2例與本節實驗內容相關聯的病例,給出簡要病史、體格檢查結果,讓學生模擬選擇檢驗項目并以檢驗單形式提供檢驗結果。通過病例分析初步考慮疾病的診斷,重點為如何分析檢驗結果,為明確診斷還需做哪些檢驗項目。通過課堂病例討論體現和落實實驗診斷項目的選擇、應用及臨床意義。在病例討論的基礎上,告訴學生為什么選擇此項檢驗,然后安排相關的實驗操作、示教與見習,讓學生了解實驗過程及原理。如在血細胞形態學教學中,病例討論選取“貧血”病例,給出簡要病史、體格檢查結果后,由學生模擬開具醫囑并選擇檢驗項目。學生通常選擇“血常規”、“細胞形態”等診斷貧血的實驗室項目,教師則以檢驗單形式給出血紅蛋白、細胞形態等檢驗結果供學生討論。
2.2.2實驗課理論教學
和以前教學方式相同,理論課仍由一位具有副高以上職稱、既掌握理論知識且操作技能熟練的資深教師承擔。用播放幻燈片的形式講解實驗基礎理論、實驗過程、臨床應用等基本知識;介紹實驗項目所用儀器、設備的操作,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及生物安全等。如在血細胞形態學教學中,病例討論選取“貧血”病例,以討論細胞形態為主線,進行形態學教學,以播放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各種細胞形態;介紹與病例相關的檢驗新項目,如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及鐵蛋白等,同時介紹可用于貧血鑒別診斷的檢驗項目等,以及各項目檢測新技術、新設備等。
2.2.3實驗內容
實驗課由兩位中級或中級以上職稱教師承擔。實驗課教師首先準備好做實驗需要的標本、試劑、器材,并完成設備調試。首先嚴格按實驗操作規程給學生示教。在示教過程中再次簡要講解實驗目的、原理等。然后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并再次強調注意生物安全。實驗標本盡量選擇與討論病例實驗結果一致或相近的標本,保證既有陰性標本,也有陽性標本。在指導學生完成實驗時,如發現學生實驗中的不當操作應及時指出、令其改正,并及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保證學生基本熟悉或了解常規檢驗項目的操作過程,能獨立完成基本檢驗項目檢測,如血細胞計數、紅細胞形態分析、白細胞形態分析、黏蛋白實驗等。關鍵是掌握檢驗項目的選擇依據、臨床意義及目的。要求學生書寫實驗報告,并對討論病例進行分析,包括討論病例的初步診斷及診斷依據、為明確診斷還需要做哪些其他檢查、應與哪些疾病進行鑒別診斷等。學生交回實驗報告及病例分析后,由教師對典型病例分析進行點評。示教對于一些高、難、精的實驗及貴重儀器,教師需給學生示教,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檢驗醫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了解檢驗設備操作過程和測試原理,了解實驗診斷的質量保證體系及影響實驗診斷的相關因素;告知學生標本采集和送檢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強調特殊標本(如腦脊液)的采集適應證和禁忌證;了解標本分析前、中、后整個檢驗過程,使學生理論結合實踐,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臨床工作中。
3轉變教學模式的意義
實驗診斷教學對象主要是未來的臨床醫師,重點是檢驗項目的選擇和結果的應用,而不是掌握檢驗技術和方法。實驗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利用所學醫學基礎知識、運用實驗技術完成檢驗項目的教學形式,重在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分析和應用實驗結果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各項檢驗的適應證和選用原則,掌握各項檢驗的目的、參考值及臨床意義,更好地將檢驗項目用于臨床。教學原則應讓學生掌握醫學檢驗目的及應用,為臨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所用。培養學生根據疾病合理選擇檢驗項目的能力和對檢驗結果綜合分析及應用的能力,加強正確診斷思維方法的引導,強化現代實驗診斷的新理論,以及新技術、新方法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同時也應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轉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課程設置的改革,注重培養臨床實用型人才,通過病例分析,加強實驗課與臨床的聯系,加深基礎醫學知識與臨床知識的連貫性,培養學生應用實驗技術和檢驗結果診斷疾病的能力,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
作者:冀虎崗 丁海濤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檢驗科
- 上一篇:基礎英語教學模式論文
- 下一篇:會計專業審核課程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