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四維實踐教學模式

時間:2022-03-21 11:17:43

導語:“互聯網+”四維實踐教學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四維實踐教學模式

自2015年3月國務院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利用互聯網平臺與相關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其他行業結合起來創造新生態的戰略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創新驅動。“互聯網+”具備的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等六大特征符合高等教育目標的需求。“互聯網+”背景下傳統高等教育如何發展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1]。在大力培養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方面,實踐教學的內容、方法與方式、實驗效果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

1“互聯網+”與實踐教學

利用互聯網及相關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國內外高校已開始探索實踐。英國萊斯特大學開展了遠程教育混合式學習模式研究[2];蔣朝莉[3]、黃宏程[4]等人利用互聯網分別進行了特定文科、工科課程的教學實踐;曾明星[5]等人深入研究了借助互聯網平臺的MOOC、SPOC學習模式建構;針對實踐教學的研究,文獻可見朱昌平等[6-9]開展了的多方位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互聯網+”自身的六大特征與實踐教學的發展相匹配。

跨界融合的“互聯網+”包羅萬象,可實現教學資源與教師、學生的零距離接觸。教師可以找到最適合自身教學的相關資料、創建符合學生層次化需求的個性化教學資料;學生可以獲取最優秀的教學資源,并找到適合自身學習進展的方案及資料。

“互聯網+”是持續發展的,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不斷革新,使得其本身以創新為驅動,來保持長久生命力。實踐教學的目的也正是不斷推陳出新,堅持基礎理論教學的正確性同時構建出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互聯網+”正在打破并重塑原有的社會結構。實踐教學也要求教師、管理者、學生沖出條條框框,打破拘束,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與創新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以人為本”,正如“互聯網+”尊重人性一般,尊重個體差異,因勢利導,制定階梯式的教學方案,以符合學生個性發展需求。

生態與開放是“互聯網+”的重要特征,實踐教學是學生創新的起點,其教學內容應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并緊密結合社會需要,同時允許學生自擬學習方案與學習內容。

“互聯網+”的目標是將萬物相連,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也是立體多樣的。實踐教學不僅是完成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同伴協作、交流溝通能力。

為最大限度的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作用,課題組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展了四維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

2基于“互聯網+”的實踐教學模式

圍繞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實踐教學,課題組開展了基于“互聯網+”的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首先鼓勵并支持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制定相關的教師培訓考核與評價機制;利用“互聯網+”的包容性,在網絡平臺進行實踐教學資源的創建和展示,規范實踐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改進,以創建適合學生個性的實踐教學硬件平臺;形成新的學生實踐課程考核機制,以適應“互聯網+”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該實踐教學模式為四維結構,分別從管理者、教師、平臺、學生四個角度進行構建。

圖1所示實踐教學模式中,管理者從傳統的教學監督者轉變為培訓提供者、彈性評價者、時間管理者、技術支持者、教師智囊團和方向引導者;教師從傳統的知識講授者、演員轉變為實踐引導者、導演;學生從傳統的知識被動吸收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演員;教學平臺在傳統的教室和實驗室基礎上增加了在線學習平臺、改進了統一的硬件平臺,實現不受時間、空間、硬件限制的個性化教學。

2.1完善實踐教學管理體制

實踐教學的改革首先依賴于教師的積極性,部分教師有抵觸、畏難等情緒,且需要面對考核、職稱評定的壓力[10]。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一種實踐教學管理體制,以確立相關教師的基本職責和工作規范,增強教學隊伍的職業認同感和工作進取心,為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制度保障[11]。實踐教學的管理者應協調學校、教師、硬件平臺管理維護者、學生之間的關系和需求,創建良好的運行氛圍,在各項考評中增加激勵政策,鼓勵教師及相關人員從事翻轉教學相關工作。

其次,應確定整體辦學理念、教學方向。實踐教學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學,它滲透至每一課程和教學環節中,因此,及時了解教師的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要求是管理者的重要任務。

此外,提供常態化的交流與培訓機會也是保證該模式長期運行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已嘗試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課程中進行對比研究,總結教學中的經驗與不足,及時組織參與實踐教學的教師進行交流討論,逐步推廣該教學模式,形成長期的教學經驗交流機制。提供教師學習翻轉課堂教學相關理念的培訓機會,讓教師了解更多理論知識以指導實踐教學的開展,同時增強該應用教學方式的信心。

利用“互聯網+”,教師可進行高效率有針對性的教學,管理者可及時把握教師的教學情況、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教師更好的教學。如進行學生學習情況統計、學生階段性滿意度調查、了解教師教學困難點等。

2.2規范化實踐教學設計

實踐教學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上,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規范化的實踐教學設計應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

教師在課前提供學生明確而詳細的、根據ARCS教學目標體系[12]設計的課前任務。在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能力基礎上,根據理論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學習的目的,確定實踐活動的方法與資源有哪些。課前任務借助在線教學平臺呈現,教師的課前準備包括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設計進階式的問題,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圍繞問題自行查閱、收集資料、擬定實驗方案。

課堂學習中,學生按照擬定的實驗方案進行實踐,教師根據學生課前任務的完成情況,設計課中的學習指導內容及難度。整個課中學習過程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偏重小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采取同伴教學法[13]進行教學,學生必須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教師作為引導者,較少講述法的教學,是指導認知學習技巧的教練。整個課中學習分為檢測、個性實踐、協作、學生總結、教師總結五個階段。

課后為反思階段,包括學習者對學習的反思和教師的教學反思。學生完成了課堂學習后,完成采取問題式結構的實驗(或項目)報告并在這一過程中自覺進行反思,思考并總結:學到的實驗操作知識、自己遇到的問題、是否完成了教師給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否正確、實驗的其他方案等等。同時通過課程平臺同時與其他同學、教師進行深層次交流。教師的課后反思包括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策略的反思,其過程包括五個環節: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評價判斷、建立假設、驗證假設。教師在課后反思中,借助行動研究、直接探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發展教師個人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設計和過程有效性的全面發展。

2.3建設學生個性化學習平臺

實踐教學平臺包括在線平臺和硬件平臺。

在線平臺的建設即為教學資源的建設,教學資源可以采用國際開放課件、國家精品課程、自建資源、其他資源分享網站的各種優質資源[14]。自建資源需要結合本校教學需求,由任課教師團隊完成,包括課前任務、題庫、討論答疑區、PBL項目等。課前任務設計緊扣教學目標,以問題為導向呈現,包括學習目標、實驗內容、原理及要求、預習任務等,表現方式為文檔、課件、視頻。題庫可以在預習任務、隨機測試和期末考試中使用。討論答疑區設置創新性思考題,引發學生思考討論。在學生間建立PBL討論組,針對不同學習進度的小組設置不同的項目,實現個性化、精細化教學。

硬件平臺主要提供實驗場地、設備和材料,圍繞時、空、物展開。依靠大電子實驗平臺建設,同時進行效益評價,以期提高實驗室的使用效率。各個實驗室圍繞課程開放式運行;提供基本的實驗設備,并根據不同內容、難度、深度的項目提供不同的實驗材料;結合課程典型內容制作教具,保持學生對實踐教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建立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究與批判意識。

2.4創建符合學習規律的學生評價機制

四維實踐教學模式的學生評價機制將傳統的對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改進為學習過程評價,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個性特點,包括課前學習、課堂研習、課后作業、期末考試四個部分。

課前學習考察和評價學生課前的預習情況,不根據學生回答的正確性和預習報告的標準化,而強調預習的參與度。

課堂研習評價既檢查學生的個人實踐能力,也鍛煉和考察學生的協作能力。評價不以學生是否正確完成規定內容的實踐動手操作,而是以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是否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等態度為標準。

課后作業評價不僅是檢查學生個人的課程總結,還促進學生的學習反思。

在實踐課程中設置期末考試,以督促學生認真學習為目的,圍繞實踐課程中的內容,以基礎知識測試(筆試)和操作考試(動手操作)兩種方式進行。考查學生臨場解決問題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課前、課后的在線學習評價,以學生互評與自評、教師評價綜合考量,學生評價的標準需要教師依據學習內容及要求詳細制定,在減輕教師工作量同時,也是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反思。

3結語

基于“互聯網+”的四維實踐教學模式形成一套翻轉教學模式下的實踐課程教師培訓、考核與激勵機制,以保證教師在教學中的專注力;該模式使實踐教學更加規范化,將每一次的實踐教學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創新硬件平臺管理、運行及維護機制,使硬件平臺管理辦法將更加靈活,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可以更加自由,在實驗內容、材料、時間、方式等方面將擁有更多的選擇權;構建更加人性化的學生實踐課程評價機制,重在考核學生在整個實踐過程中的學習態度與努力程度。

作者:劉艷 江冰 朱金秀 張學武 單位:河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