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科教學模式變革芻議

時間:2022-01-14 09:51:58

導語:藝術學科教學模式變革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學科教學模式變革芻議

摘要:無論從網民的數量,還是網絡對現實的影響,都可以看出中國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身處其中的個體成為了“電子媒介人”。在此新媒體語境下,藝術學科的傳統教學模式感受到了挑戰。為了應對這種局勢,藝術學科的教學模式應該緊緊圍繞新媒體特征,建立新媒體思維,探索跨學科教學內容,嘗試跨科目考試方式,推進新媒體課堂教學和改革實習方式。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電子媒介人;藝術學科;教學模式

一、新媒體時代的到來

按照媒介環境學的觀點,人類歷史階段的劃分可以借助媒介變遷作為標準,雖然不同學者的歷史分期不同。例如美國歷史學家威廉•麥克高希把人類史劃分為五個階段:原始表意文字階段、字母文字階段、印刷文明階段、電訊文明階段和電腦文明階段①;而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則按照同樣的思路,將人類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口頭傳播、印刷傳播和電子傳播階段②。不管如何劃分,電子媒介的誕生是驚天動地劃時代的革命。不過,對于電子媒介時代的到來,不同學者的命名也并不一致,例如信息時代、第二媒介時代、泛傳播時代,等等。命名雖然不同,但都遮蓋不了一個明顯的事實:以電腦、手機等新媒體工具為主導的時代已經到來。因此本文將會采用更為眾所周知的“新媒體時代”來命名。雖然“新媒體”已經是耳熟能詳的名詞,并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是在概念上卻一直缺乏精確定義,也常被與“全媒體”交替使用。一般說來,業界和學界對“新媒體”約定俗成的共識,“是在信息、通訊、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條件下,各種新舊媒介形態(紙媒、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借助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各種表現手段進行深度融合,產生的一種新的開放的不斷兼容并蓄的媒介傳播形態和運營模式”③。因此,新媒體具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數字化。這是新媒體的本質,即信息的生產、傳播打破了傳統媒體傳播的介質壁壘;第二,互動性。這是新媒體的表現形式,即受眾從傳統的被動接受狀態中掙脫出來,對傳播內容具有主動接受與回應的自由;第三,個人化。這是新媒體的延伸性,即新媒體可以根據不同用戶的不同需要,呈現不同的內容與界面。新媒體時代對于媒介的普遍運用,在本質上意味著人的媒介化,或者說,每個人都處在媒介的深刻影響之下。“對于生活在媒介化社會中的人來說,不僅對于世界的全部想象都由媒介來構建,其思維方式、個體意識也烙上了媒介化的烙印。”④從而,新媒體時代的個體成為了“電子媒介人,即是指生活于媒介化社會,擁有各種電子媒介,具備隨時和接受電子信息便利,成為媒介化社會電子網絡節點和信息傳播主體的人”⑤。因此,隨著“電子媒介人”的誕生,新媒體時代的人際關系也產生了與以往不同的新模式:“從狹隘交往到普遍交往,從現實交往到虛擬交往,從單向交往到多向交往。”⑥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及身處其中的電子媒介人的存在事實,對今日高校的教育模式都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尤其作為與時代潮流緊密聯系的藝術學科,無論在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式上,都感受到新的挑戰。本文將結合新媒體的特征對藝術學科教學模式進行探討與回應。

二、藝術學科教學模式的變革

最近幾年藝術學科的畢業生就業率并不樂觀,筆者以為,并不是社會不需求這些專業,反而是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全社會網絡媒體的普及,這些專業應該成為社會急需專業才對。其原因在于,這些藝術學科原有的教學模式在新媒體語境下,已經顯得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與社會發展不相吻合。因此,藝術學科在新媒體語境下,對自身的教學模式提出相應的改進,已經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第一,建立新媒體思維。從上文新媒體定義的共識上可知,新媒體是一種不同于以往傳統媒體的新興媒體,它是將傳統媒體的“各種表現手段進行深度融合”,從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開放的不斷兼容并蓄的媒介傳播形態和運營模式”。由此可見,現在常見的車載移動電視、手機新聞、傳統媒體的網站等,從本質上來看還是屬于傳統媒體的延伸品,是新瓶裝舊酒,并不屬于深度融合的新媒體范疇。但是,現今的藝術學科教育的一個窠臼就在于,以此類表面新穎實則傳統的媒介疊加形式,替代了真正的新媒體融合教育。所以,對于藝術學科教育來說,首先需要的就是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建立新媒體思維。第二,探索跨學科教學內容。傳統的媒體教育恪守條塊清晰的學科劃分,彼此界限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在如今新媒體時代,藝術學科的界限劃分并不清晰,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學科融合局面。因此,藝術學科的教育模式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以上述新媒體的特征來看,它涉及新媒體的技術、傳播、受眾等方面。不同于傳統媒體的供小于求,現今的新媒體常常是供過于求,因此如何訓練學生將專業知識與新媒體素養有效嫁接,是藝術學科教育的重要問題。而建立相應的跨學科教學內容,是有效解決此困境的有效之道,例如針對新媒體的特征,開設相關的傳播學課程、計算機課程、媒介經濟學課程等。第三,嘗試跨科目考試方式。藝術學科的故步自封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的固守上,也體現在考試方式的一成不變上。眾所周知,考試是為了考查學生接受知識的有效程度以及反饋教學人員的授課效果,但是我們現今的考試常常是為了考試而考試,甚至有一些院校以普通專業的考試模式僵化地要求藝術學科的出題內容和考試方式。一線的教學人員常常沒有權力決定采用何種考試方式,只能遵循全校統一的文理藝一刀切的考試模式。筆者以為,既然新媒體涉及多學科的教學融合,那么在考試方式上也當進行有效的改革,以此倒逼教與學雙方的轉型。以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為例,課程安排中有短片創作、劇本寫作、視聽語言分析,那么在考試中,可以將此三門課程合為一次考試。操作如下:學生提交短片,短片老師評析短片質量,劇作老師看其劇本質量,視聽老師評價影音質量。這樣的聯合考試模式,可以更好地給予學生創作時間和動力,并且可以鼓勵其將短片上傳到視頻網站,接受觀眾的審閱。這正體現了新媒體的互動性特征。第四,推進新媒體課堂教學。新媒體對于整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身處象牙塔中的莘莘學子也難以避免。反而對于新媒體的發展和使用,有知識、正年輕的學生更是春江水暖鴨先知的一群弄潮兒。他們中的很多人無時無刻不在刷屏,哪怕在課堂上也是“低頭族”,在課堂現實與手機虛擬的雙重世界之間徘徊。這種現象正成為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個痼疾。筆者以為對這種現象,與其堵塞,不如疏通,打破現實與虛擬兩個世界的壁壘。即巧妙地利用手機、網絡等新媒體技術物件,為藝術學科的課堂進行翻轉教學。例如可以鼓勵學生建立自己的公眾號、微博、豆瓣小站等,將自己的視頻、音頻作品上傳分享,收獲點贊或者根據建議改進。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利用網絡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學,將學生從單純的聽眾轉化為有效的參與者,乃至課堂的主持者。第五,推進實踐與實習的常態化。新媒體時代提供了無處不在的實踐機會,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電腦、手機、網絡,都可以成為自媒體的潛在傳播者,這正打破了傳統的傳播模式。對于這樣的新媒體格局,藝術學科教育要善于利用。以實習為例,不少學校仍然將大四的下學期作為單獨的實習學期,豈不知這樣并不符合現代的實踐模式。一方面,大四最后一個學期時很多同學已經找到了工作,那么實習對于他們就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很多單位已經接納了新的員工,并不需要來來往往并無多大用處的實習生。對于這種困境,還是應該結合新媒體的特性,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善于運用新媒體,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在實習時間上化整為零,使學生提前進入實踐單位,將知識和經驗更好地結合起來。

作者:王萬堯 單位:南京曉莊學院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