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09-26 09:49:06
導語:生物化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探索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生物化學教學新模式,采用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以“核苷酸代謝”為例,從微課設計與翻轉課堂設計兩方面提出教學建議,并進行教學反思,為提高醫學生生物化學課程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物化學;微課;翻轉課堂
生物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也被認為是難以掌握的課程之一。這是因為,一方面生物化學內容多而抽象,另一方面以往生物化學的教學普遍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用脫節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改革生物化學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提高教學質量?!盎ヂ摼W+”背景下,微課、慕課等教學資源不斷豐富,如何建設和利用這些資源服務課堂,是目前大家探討的熱點。本文以“核苷酸代謝”為例,對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微課與翻轉課堂簡介
微課是由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教學視頻,與相應的教學支持資源,如教案、課件、練習題、動畫、案例、教學反思和學生反饋等,構成的一種主題突出的資源單元應用“生態環境”[1]。自2011年“微課”概念在國內被首次提出來以來,微課內涵沿著“微型資源構成—微型教學活動—微型網絡課程”的軌跡進行發展,高校微課建設也正遵循這一軌跡,從單個微課建設向微課的專題化、課程化發展,且仍在積極探索,大膽創新[2]。
二、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在教學應用中的優勢分析
微課為翻轉課堂的課前學習環節提供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學習資源,能有效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翻轉課堂的設計,又能督促學生充分合理地利用微課資源,體現微課資源的價值。將兩者有效結合,能夠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的靈活性和自由性,進而改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轉化、理解和應用能力,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有利于教師收集學生反饋信息,實現全方位教學發展。因此,此類教學形式為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三、微課設計
“核苷酸代謝”屬于生物化學第二版塊“物質代謝”部分的內容,主要包括嘌呤核苷酸的從頭合成代謝、嘌呤核苷酸的補救合成代謝、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謝、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謝、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謝、核苷酸的抗代謝物6個知識點。本章內容代謝途徑多、反應復雜,難以掌握,但是此部分內容與臨床常見疾病“痛風癥”的發生有關,是醫學生物化學講解的重點。本系列微課共錄制6個微課視頻。微課視頻教學設計參考劉小晶等提出的基于五星教學原理的微課設計,“五星教學模式”強調教學應遵循先“聚焦解決問題”,再貫穿“激活舊知—示證新知—嘗試應用—融會貫通”四個階段的教學過程循環圈,即以問題為核心來設計微課,每個微課應包括引導入門、講解新知、輔導操練、總結歸納、考查應用等教學環節。微課設計中的核心問題最好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臨床病例、生活實例等,盡量滿足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原則。下面,我們以“嘌呤核苷酸的從頭合成代謝”和“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謝”為例,介紹微課視頻的設計。嘌呤核苷酸的從頭合成代謝可圍繞解決“核苷酸在體內是如何合成的”這一問題進行。首先提問:“核酸是否跟蛋白質一樣,必須每日從食物中攝取補充呢?”通過分享“珍奧核酸”的故事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核苷酸不是人體的必需營養物質,主要通過自身合成”,導入新課,解析核苷酸在體內的合成過程。新課講解后,可出1—3道題進行分析,再總結從頭合成途徑的特點,最后討論“嘌呤核苷酸從頭合成與氨基酸代謝之間有何聯系”。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謝可圍繞分析“痛風患者的生化機理”進行,導入可選用痛風癥病例,闡述病例后分析提問,再講解新課、回答問題;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謝過程、終產物、關鍵酶及該代謝途徑與痛風的關系等;最后討論“痛風癥患者能大量吃海鮮、喝啤酒嗎”、“如何對痛風進行防治”。
四、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參考陶毅明等對“氨的代謝”翻轉課堂設計,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學生隨機被分為若干組,每組不超過5人。課前,除準備微課視頻外,另需準備1個教學課件、1套測試題和1份學習任務單。教師將學習任務單、課件及微課視頻發給學生,用于其課前自學。課堂上,首先分享微課學習后的收獲和未解決的問題,教師隨機挑選幾個組的其中一位成員進行分享和提問,組內成員可以給予補充,提出的問題由其他組同學討論回答,教師根據情況給予補充。其次討論每個微課留下的思考題,仍然由教師隨機挑選某個組的某個成員回答,組間可以相互補充,或提出不同看法,教師起引導作用。再次,教師對本堂課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最后,教師發放檢測題檢查學生學習效果。課后,學生根據檢測的結果,通過學習微課視頻或咨詢老師解答未解疑問。教師總結課堂討論情況及課堂測試結果,收集并整理學生的反饋信息,完善教學過程。為優化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強化課前、課內、課后三個教學階段間的聯系。通過本次課試驗反應,學生參與度高,學習興趣濃厚,對知識掌握程度高,測試結果也對其進行了證實,10道題,83%的同學答對8道及以上,遠高于其他班級。
五、翻轉課堂教學反思
一堂好的翻轉課堂的進行需要教師具備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較強的組織應變能力及高深的語言藝術等。課前教師要能提供較多可吸引學生興趣的教學素材,課堂上能合理引導學生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激情、拓展學生創新思維,課后要根據反饋信息,分析整理教學優缺點,完善教學過程。翻轉課堂對學生也提出了高要求,學生必須有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敢于探索、勇于創新。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習慣性接受知識,尤其是高職高專學生,他們大多數人都有自制力差、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學習方法欠缺等缺點,導致課堂上學生不愿意開口、學習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氣氛不活躍等現象經常出現。而翻轉課堂讓學生從聽到講,強迫他們開口,也強迫他們課前學習,這樣課堂上被抽中時才能講出東西。當然,這也需要教師制訂相應的獎懲措施,以起到對學生的鼓勵和警示作用。如本課堂每個學生都有可能被抽中分享學習效果或討論問題,并將發言的情況記入平時成績,在期末總評成績中占40%。獎懲以小組為單位,即小組中若有同學問題回答得好,則全組同學加分;但若表現不好,則全組扣分。以此方法促進學生之間的監督,能有效地督促每位同學進行課前學習,提高他們的自制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并通過討論問題及闡述觀點,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多個研究證實,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微課作為課前學習和課后復習資料,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知識,真正實現知識的內化。但是,微課的質量也影響著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制作高質量的微課視頻以輔助教學過程,是翻轉課堂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胡鐵生等[2]通過對全國首屆高校微課教學比賽參賽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到,84.63%的教師認為“教學設計”是微課制作的最重要環節,這一比例遠高于“微課教學主題”、“教師教學活動實施”、“制作微教學課件”等其他選項。另有34%的教師認為“沒有掌握微課的設計方法”是制作微課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提示:微課制作的關鍵在于教學設計,而教學設計并非固定不變,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習對象而定。
總之,微課與翻轉課堂的有效結合,既能幫助教師提升知識儲備、提高教學技能,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還能促進師生交流,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雖然前期的微課資源準備和課堂設計比較費時費力,但是一旦形成穩定體系,后期的教學工作就相對輕松愉悅。
參考文獻:
[1]胡鐵生,詹春青.中小學優質微課資源開發的區域實踐與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2]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2):5-13.
作者:夏艷 單位: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生物化學教研室
- 上一篇:大學英語翻譯課堂教學解析
- 下一篇:高校排球扣球教學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