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新模式

時間:2022-08-10 03:48:49

導語:互聯網背景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新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背景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新模式

【摘要】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各種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本文結合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合唱指揮教學實際,在“互聯網+”視域下,利用互聯網資源、各種網絡教學平臺及網絡社交軟件優化傳統合唱指揮教學模式,以培養符合現代需求的高層次合唱指揮人才為目標,對新的教學模式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課程教學平臺;APP;教育改革

在當前的信息時代,互聯網以自己的力量在全球范圍掀起前所未有的變革,高等教育也因此面臨著機遇與挑戰,高校教育模式正在積極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將互聯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為所有人提供更多的資源信息。“互聯網+”是國家戰略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各地高校應順應時代的潮流,將互聯網與教育教學模式相結合進行改革與創新,在教學活動中轉變思維,提升自身優勢,為學生創造相對優質的學習環境,這是新時代教育的必經之路。合唱指揮是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學專業及音樂表演專業的必修課。在“互聯網+”浪潮的影響下,合唱指揮課程需要引入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完善教學方法,致力于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專業性人才,并為其提供各種各樣的發展機遇和條件。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了解和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其開發性思維和能力,也在多途徑查閱和了解音樂的過程中得到訓練。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新時代的上課方式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重構了師生之間的關系,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帶給老師和學生新的體驗與感受。合唱指揮教學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不斷改革教學模式,完善教學內容,并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使用合理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合唱指揮課程不斷發展和進步。

一、傳統合唱指揮教學模式所存在的問題

(一)合唱指揮教學現狀

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學院普遍存在合唱指揮專業教師緊缺、合唱硬件設施簡陋、學生人數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劃分不合理、課程評價不完善、職業導向缺乏等客觀問題,嚴重制約了合唱指揮教學的發展。

(二)重視教學進展,輕視掌握程度

在日常的教學安排中,大多數院校還是沿襲著老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模式,每周2課時的課程安排遠遠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為教學時間緊、任務重,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識譜慢等一系列問題,老師需要每堂課都迅速進入作品排練狀態,很少有時間和精力系統講解合唱指揮理論。由于對合唱指揮理論框架掌握不夠,以及在指揮技法、合唱總譜讀法和作品排練技巧等方面的訓練欠缺,學生對合唱指揮的認識只停留在表層,對排練作品的內涵只有初步的了解,因而呈現出的合唱表演沒有深度。

(三)重視合唱排練,忽視指揮責任

由于合唱排練具有集體性的特征,而且在合唱排練過程中有其他大量的演出和比賽,學生課外集中排練的時間嚴重不足,因此大多數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只能選擇減少合唱指揮技法訓練,以把更多時間留給作品排練。兩三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都被用于合唱排練,如此一來,合唱指揮這部分教學內容就很少得到講授,學生接觸到的這部分內容也是少之又少,再加上缺乏系統地學習指揮的實踐機會,造成大多數學生不敢甚至不會指揮的現狀。

二、“互聯網+”背景下合唱指揮教學新模式

(一)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深度融合

互聯網的發展正在改變這個時代,單單依靠文字符號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要求。互聯網信息化技術提供了多種知識展現手段,使知識展現更直觀、更形象、更具體,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活躍課堂氣氛。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如應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來優化課堂教學,克服了過去依賴語言表達導致的課程無趣和乏力的問題,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擴大課堂知識量,創設情境深入引導學生,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

(二)信息技術與專業技能深度融合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發揮自身專業技能,比如利用App軟件Maestro,讓學生可以直觀地理解和掌握指揮技法。教師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操作,能夠更容易擊破課堂重難點;運用生動活潑的展示,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給新課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網絡教學平臺與傳統課堂深度融合

隨著慕課、超星學習通、雨課堂、騰訊課堂等各種網絡教學平臺的出現,合唱指揮教師可利用這些平臺創建合唱指揮線上課程,以改變傳統單一的線下教學模式。線上網絡課程主要以理論學習為主,通過多媒體課件、課程視頻、課程資料下載、資源閱讀、作業習題集、在線討論、在線測驗等板塊設置可以彌補傳統合唱指揮課堂中“重實踐、輕理論”的缺陷,為學生提供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途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四)網絡社交平臺與教學管理深度融合

利用各類網絡社交APP,例如微信、QQ、釘釘等輔助教學,使教學管理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可通過這類APP軟件進行線上點名簽到、課堂提問討論、布置作業、隨堂測試、推送課程資源、統計學期出勤率和平時成績等教學管理工作。以上四點教學改革措施可幫助教師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實施教學計劃,調節課堂氣氛,隨時隨地實現師生跨空間互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探索欲,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實踐證明,最好的教學莫過于幫助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只有學生進入最理想的學習狀態,相關的問題才容易得到解決,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才能得到培養。

三、“互聯網+”背景下合唱指揮教學模式的改革意義

在“互聯網+”的巨大沖擊下,合唱指揮教學模式不斷發展變化。充分利用互聯網的豐富資源與強大檢索能力,通過多種途徑提供優質課程資源,可以提高合唱指揮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與綜合能力,使他們在不斷學習新的技巧與經驗的同時,豐富知識儲備,完善知識體系。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利用多媒體技術化靜為動的特點,可以為教師教學排憂解難。教師借助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將圖、文、聲結合在一起,把抽象的概念、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給學生提供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活動轉變為雙向教學活動。學生通過慕課、超星學習通、雨課堂、騰訊課堂網絡學習平臺自主進行線上課程學習,有利于他們建立完整的合唱指揮系統理論框架,完善專業知識結構。此外,在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一些視頻平臺中也可以搜索到名師課程資源,學生可以從中選擇適合自己并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這些龐大的網絡學習資源對提升學生專業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學生和資源三位一體,缺一不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就業,學校培育出的人才最終的落腳點也是就業,只有培育出的人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真正體現教學的意義,才能讓合唱指揮教學模式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綜上所述,“互聯網+”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將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化科技手段有機融合,提高了教學的效率,擴大了知識傳播的廣度和內容積累的厚度。“互聯網+”的發展與教育的結合,是傳統教學在保持傳統、堅持本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的模式,貫徹了“授之以漁”的教育理念。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對傳統教學模式既是一種機遇,同時又是一種挑戰。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順應時展的需要,開拓創新,迎難而上,平衡兩者在教學中的關系,充分發揮互聯網信息互通有無的優勢,將傳統的合唱指揮教學中的人文精神融入“互聯網+”的背景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感染學生,以強大的信息資源教導學生。

參考文獻:

[1]馬旭.高校“合唱與指揮”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探究[J].北方音樂,2018,(23):228-229.

[2]李偉.基于翻轉課堂的<合唱與指揮>教學改革探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03):155-156.

[3]謝京茹.基于“互聯網+”背景下以學生為主體改革探究——以高校數字媒體藝術課程教學改革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07).

[4]何方方,趙去非.“互聯網+”時代外國音樂相關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吉林省高等藝術院校為例[J].高教學刊,2020,(06).

作者:閆怡如 單位:隴東學院 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