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農業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研究

時間:2022-08-10 03:45:42

導語:高等農業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農業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研究

隨著高等院校招生人數的持續上升,傳統高等農業工程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人才培養需求,因此,在時展中,高等農業工程教育開始向著跨越式發展,現已構建了多層次、多形式及多學科的教育體系。閱讀由高志強和官春云編寫的《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發現,優質農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作為新時代建設發展的重難點,必須要從機制入手進行全面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獲取更多優質農業人才的同時,為后續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基礎保障。研究近年來國內外高等農業教育實施情況,分析不同時期提出的質量保障措施可知:

第一,發揮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促進作用。

雖然現階段我國農業工程教育革新步伐越來越快,但針對專業認證提出的科研項目并不多。構建具有國際等效性的專業認證制度,一方面能優化國內農業人才培養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促進農業工程教育的繼續革新。

第二,做好校企聯合的創新工作。

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作為高等農業工程教育教學的重難點,利用校企聯合的方式進行實踐培訓,不僅能在彼此配合中向學生傳遞更多專業知識和理論技巧,而且可以構建更多具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對我國農業教育而言,有關實踐能力的課程或培訓活動占比很少,在企業構建合作關系中沒有形成根據課程需求形成產學研相互協調發展的教育機制。因此,在實踐中無法合理的鍛煉學生的農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第三,向著國際化穩步發展。農業經濟作為國家建設發展的基礎內容,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各國高等農業工程教育也要根據這一變化進行調整。通過借鑒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經驗,結合國內經濟發展特點和人才培養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最終可以得到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教育需求的全新教學體系。本書作者根據當前我國農業建設發展和科技環境,推出了復合型農業人才培養機制,并對當前農業工程院校人才培養薄弱點進行了深層探索。比如說,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探討了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的創新理念與主要內容,在閱讀時讀者可以在了解知識經濟時展需求的基礎上,從互聯網時代入手對專業學生的心理素質、自主學習等理論模型進行探討,并從中找到未來農業人才培養革新方向。具體分為以下幾點:第一,加強人才質量的監管力度。對農業工程類人才而言,知識儲備與技能應用缺一不可,因此在人才培養中必須要重點鍛煉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意識。其中,實驗室作為高等農業院校實施實踐訓練的主要平臺,加強這一區域的教學監管力度,安排專職員工進行資金、設備等方面的管理,并基于實踐教學要求構建督導小組和質量管理團隊,安排經驗豐富、能力卓越的專業教師實施活動設計和效果監管。例如,高等院校在遵守育人教育要求的基礎上,為農業工程技術類專業生構建了創新教育體系,這樣既能為農業高校生傳遞最新的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又可以結合不同條件設計多樣化的實踐環節。第二,完善實踐教學的質量督導制度。一方面要從多渠道聘請優秀的督導員,突破傳統結構單調的教育管理模式,科學分配實踐農業教學的督導工作。例如,從行業中聘請專業,在企業中聘請技術骨干等,都能為高等農業院校督導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要正確處理監督和督導之間的關系,將工作重心放在“引導”上,并提出科學的指導目標,以此促進高等農業工程教育更快發展;同時,還要保障督導制度可以穩步落實到每個環節,確保每位師生都能參與其中。

第三,根據人才培養要求構建評價體系。

一方面要優化教師的自我評價機制,確保他們能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客觀評價實踐農業教學的內容方式以及專業性等;另一方面要根據高等農業院校發展構建完善的評教制度,強化師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可以在深入理解農業經濟與建設發展方向的同時形成正確的評估觀念。隨著教育革新步伐越來越快,城市經濟水平越來越高,基于農業工程教育培養人才的發展模式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運用上述幾種方式實施質量保障,一方面能根據人才培養構建完善的監管系統,另一方面可以為后續農業教學優化提供評估依據,這對正處于發展重要階段的高層工程教育而言非常關鍵。因此,在未來教育發展中,需要高等院校、政府及社會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注重借鑒和學習國外優秀經驗和先進技術,以期可以得到更具中國特色的教學體系。

作者:譚靜 趙智勇 牛坤旺 單位:陸軍裝甲兵學院教學考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