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技能導向下成本會計教學改革分析
時間:2022-09-27 04:27:18
導語:應用技能導向下成本會計教學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國際競爭的日益加劇,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聚焦于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這三大科技正在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在經濟發展領域中,會計作為重要的管理手段也不例外。《成本會計》是財會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其實踐與應用性最強,更應該注重理教與實踐的恰當結合,顯然,原有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人才需求。本文以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為例,通過分析當前《成本會計》課程的教學現狀,提出在智能新時代背景下應用技術型高校《成本會計》教學的改革方式,以便提高《成本會計》教學質量,輸送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給社會。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成本會計;對策
一、《成本會計》的課程定位
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在沖擊著財會行業,使會計核算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一些基礎性財務會計崗位消失,必將給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帶來新的業務形態。《成本會計》是財會專業課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建立在經濟學、財務會計、成本管理等理論的基礎上,是一門綜合應用性學科,其顯著特征是實踐性強,計算方法繁多,專業性較高。《成本會計》用于指導企業生產經營決策活動,在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企業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該課程核算對象主要是工業企業的生產活動,由于該類型企業工藝流程繁多,導致其成本核算過程也比較復雜,計算方法與分配方法很多,不僅要具備理論知識,還要牢記相關的計算公式,這樣才能熟知產品的生產成本,進而掌握如何編制成本報表。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成本會計教學現狀
(一)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單一。當今市場對新型國際化會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傳統的教學方法已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的要求。目前成本會計課程大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機械地“背”會一些概念及計算方法,對成本核算缺乏綜合的感性認識,不能理解和掌握成本核算的實質,對成本分析與管理更是茫然。現有的《成本會計》教材里涉及的計算較多,教師在講解相關計算過程時,也是對比著教材里的表格內容進行講解,學生會感覺到枯燥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氛圍不佳。(二)理論講解與實踐教學相脫節。很多高校都是先把理論知識講完,在最后2-3周集中模擬實踐,還有些高校把實踐安排在下一學期,這樣的安排不僅實踐時間短,而且對所學知識學生很難吸收和消化,特別是實踐能力很難提高,有些同學甚至還未搞懂具體該怎么操作,實訓課已經結束了。還有些同學前期的理論知識掌握都不夠扎實,對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及生產費用的歸集和分配等都一知半解,在實踐的時候就無法上手,沒辦法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樣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難提高,沒辦法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三)教材內容更新慢,考核方法不合理。與前期課程《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主干課程相比,《成本會計》教材明顯更新緩慢。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雖然基本職能仍然是成本核算,但其內涵逐漸向成本預測、計劃、決策、控制以及成本分析和考核等多個方面擴展,并且越來越注重成本管理和控制。而相關教材并沒有順應新時代要求和成本會計職能的轉變而進一步更新。此外,考核方法不夠科學和完善,大部分高校在期末成績評定時采用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模式,沒有充分考核實踐與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應用技能、綜合素質等各個方面,這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不利。而且部分本科院校為了壓縮課時,甚至只安排30課時,2個學分,由考試課變成考查課,學生不夠重視該課程,老師往往只能匆匆完成教學任務。(四)雙師型教師不足,實踐基地缺乏。高校的核心生產力是培養人才,在推廣研教協同時,應該充分利用企業的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教師在碩士博士以及出國留學畢業后直接去高校任職,很少有人在企事業單位工作過,盡管他們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專業實踐的工作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必然是偏向理論為主,實操教學比較少,這就直接影響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與實踐教學的實際需求相比,實踐教學基地數量不足,建設質量欠優,層次不夠高,部分高校沒有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外實驗基地,相配套的校內實驗室也少,課程排不開,有些實踐課程必須安排在周末。
三、完善成本會計課程建設的對策
(一)豐富教學方法及手段。高校成本會計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模式與理念,在課堂中引入案例教學、微課教學、Moodle課堂、重視實踐教學、設定VB⁃SE課程等一些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輔助高校公開課、慕課、在線課程、遠程教學資源等,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短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增加知識的豐富程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具備日后在工作崗位中的職業競爭優勢,將來能夠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利用互聯網技術教師選用代表性較強的成本會計案例進行擴展學習,采用提出問題、小組討論、課堂講授并點評的啟發式教學方式,以正向鼓勵為主,結合分組討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主題匯報等多種形式,在掌握成本會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據敏感性以及職業分析思維。(二)確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這種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模式,以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為例,建議我校在講授成本會計這門課程時,一邊講授理論知識,一邊進行實操練習,借助于成本會計的實務軟件,50%的課時在固定教室,50%的課時在機房中通過軟件模擬企業活動。同學們在學完一節理論課之后,下一節直接在學校機房進行實踐演練,這樣能加深理論知識的記憶,明白實踐操作的流程,讓學生真正了解企業實際工作,包括產品成本的構成、成本核算的流程以及成本管理工作等,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提高學生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更接近應用型人才。(三)創新內容體系,優化考核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的著眼點是更新教材,跟上新時代變化及企業要求,編撰高質量的成本會計教材,才能創新成本會計教學的內容體系。讓學生在掌握相關的成本費用核算方法的同時,還要具備成本數據處理能力,分析報告的能力,以及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甚至成本管理的能力。除了通過期末閉卷考試考核學生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可以加強平時測試、實踐演練、案例報告等方式,全面測試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除此之外,還應創新考核方式,比如現場操作、演講答辯、角色扮演等,多種模式對學生的各種能力進行考核,這樣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規避傳統應試模式的逆反情緒。(四)加強師資建設,建立校企合作。通過聘任校外導師,在實踐課堂中邀請企業技術人員,能工巧匠授課和指導。建設高素質結構型“雙師”教學團隊,以專業帶頭人和專業骨干教師隊伍建設為核心,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選派專業課優秀青年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鼓勵所有老師在閑暇時去會計實務部門兼職,如會計事務所、企事業單位及大型企業的財會部門等,以便在課堂講解中更好地將理論結合實際。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就業,與地方企業合作能更好地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找出自身的差距,從而為今后的工作找到改進的方向。具體來說可以利用寒暑假、實習周、實踐課程等,直接安排學生進入企業實習,一方面為企業提供了廉價的甚至免費的勞動力,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鍛煉的機會,還為高校提供了改進并提高的可能,這是一種“三贏”的選擇。
四、結語
作為高等院校財會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成本會計》在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企業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針對當前成本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樹立應用型觀念、豐富教學手段、實現理教與實踐結合、創新教學內容、優化考核方法、建立校企合作等方面重新設計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應用技能和綜合素質,實現《成本會計》教學與社會人才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劉思.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財會研究,2019(7).
[2]趙寧.高校成本會計課程教學的改革方法[J].現代營銷,2019(4).
[3]陳久會.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成本會計教學改革[J].科學咨詢,2018(10).
[4]梁燕瑜,鄭春曉.新時代高校成本會計課程實踐教學探究[J].科技經濟導報,2019(9).
[5]崔丹.成本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J].納稅,2018(30).
[6]劉玉芬.新時期成本會計教學改革創新的路徑選擇[J].財經界,2019(2).
作者:張寧 單位: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
- 上一篇:化工機械維修保養技術研究
- 下一篇: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