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學課堂教學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6-18 02:48:32

導語:土壤學課堂教學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土壤學課堂教學實踐與思考

摘要:《土壤學》教學要跟上時展和學生需求的步伐。實踐證明,優化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高校教學改革要求,總結《土壤學》課堂教學的優化措施和教改效果,以期為《土壤學》教學改革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土壤學;課堂測試;教學質量

《土壤學》是研究土壤及其物質組成、轉化、循環等內容的一門學科,是我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本科學生專業教育的重要專業基礎課,旨在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土壤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為研究和解決土壤肥力與養分科學管理、土壤污染與修復、土壤退化與生態恢復,提高土壤資源利用效率等農業生產實際問題而奠定理論與技術基礎。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土壤學教學質量,是擺在《土壤學》任課教師面前的永恒主題。多年來,在任課教師的努力下,《土壤學》教學改革取得很大進步。但新時代教育要有新作為,要滿足“上好學”、“有質量”的時代需求,《土壤學》教學也要跟上時展和學生需求的步伐。實踐證明,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以多媒體技術為主,多形式并用,優化課堂教學

多媒體教學以其容量大、直觀性強、圖文化并茂等特點深受廣大師生的青睞。目前,《土壤學》課堂普遍應用多媒體教學。但受多媒體影像素材、設計制作水平、教材內容結構等限制,多媒體教學并不能替代所有的傳統教育手段。只有在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的前提下,多形式并用,才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要注重平時科研實踐中的素材積累。參考借鑒網絡上的課件和圖片是素材積累的一種方式,但更多的是根據教學所需,結合任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在平時的科研實踐中,在實習中,在野外,在田間,多拍圖片,多錄像,使素材來源更加貼近教學內容,符合多媒體教學的表現形式。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要高度重視課件的編制和設計的實用性。教學課件不是越復雜越漂亮越多就越好,課件中的文字、圖片、音頻等搭配合理,詳略得當,不能因擴大知識面而忽略教學重點,既要引起學生興趣,又要避免學生將注意力大多放在圖片的瀏覽上,教學重點內容不停留在腦海中的現象。在充分應用多媒體的同時,還要結合傳統教學形式。教學重點如果有多媒體課件顯現,又有黑板板書畫龍點睛,可讓內容展現更清晰,學生注意力集中,強化重點。對于抽象又無法找到合適圖片的土壤膠體、礦物結構等,用磁力棒嘗試制作簡易教學模具,既有利于學生了解空間立體結構,又能有動態的視覺。多媒體與傳統教學形式的結合,更能完美實現一堂高質量的課堂。

二、巧用智慧教學工具,優化課堂教學,增進師生互動效率

隨著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互聯網+教育也應運而生,教學改革迎來“微課”、“慕課”、“手機課堂”、“翻轉課堂”等流行語。這并不能完全替代實體課堂,但給教學改革開拓了思想和路徑,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巧用智慧教學工具,優化課堂教學,增進師生互動效率。要實現一堂課的教學目的,不能只是教師講學生聽,更重要是加強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主動性,從而形成師生良好溝通交流的課堂氛圍。課堂“問、答”是常用的互動方式,但時間有限,參與面窄,輪動周期過長。嘗試應用“雨課堂”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多屏互動,實時答題,答疑彈幕,學生數據分析等,避免走馬觀花式的多媒體教學,增加學生練習機會,方便教師掌握學生反饋的難點,進而調整課程節奏及重點講解。這有助于實現教學一體化,極大提升互動效率。但應用智慧教學工具時,如何避免學生手機的濫用和亂用,也是要思考的問題。

三、及時進行課堂檢測,實施有效教學,保障教學實績

追求教學效率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教學的本質。每一節課的教學都關系學習目標的落實。及時進行課堂檢測,實施有效教學,是保障教學實績的有效方式。《土壤學》課程成績包括兩部分,分別為平時成績和課程期末考試,平時成績一般包括出勤、課堂提問和討論、課程作業等。應用“雨課堂”后,課堂提問多被計時答題所取代。為提高教學效率,減少課后作業負擔,在保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每堂課預留10—15分鐘,用于課堂測試,檢測知識點,堅持少而精的原則,對教學重點做到“堂堂清”。課堂測試既檢測教師教得如何,又檢測學生學得如何,還起到督導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的作用。通過檢測反饋,教師能發現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做出相應的補充,或及時調整方法,從而落實教學目標。同時,課堂檢測以紙質為主,學生保存好測試卷,既方便查閱知識點,又方便期末考試前集中復習重點教學內容,受到學生的喜愛。通過多種措施優化《土壤學》課堂教學,與沒有實行優化教學的平行班對比,學生出勤率高,課堂參與程度高,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土壤學》基本知識的掌握水平,強化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考核合格率提高13.3%,教學改革效果逐漸顯現。

參考文獻:

[1]宓文海,馬瑩瑩.土壤學教學方法改革與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10(40):155-156.

[2]侯紅波,彭佩欽,李科林.環境類專業環境土壤學教學改革與建設[J].教育現代化,2018,5(39):70-71.

[3]馬研,張夢頔,康奕寧,等.高校土壤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環境教育,2018,(5):78-79.

作者:冶 軍 候振安 肖 華 閔 偉 單位:石河子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