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會計教育師資建設論文
時間:2022-11-13 09:10:47
導語:高校會計教育師資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信息化時代的業財融合對會計理論與實踐、會計學科與行業、會計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也對高校會計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提升教育質量,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高校教師必須在教學理念、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高校也應加大師資建設力度,通過教研與實踐相融合、擴充教學團隊、開發網絡共享課程等,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素質不斷提升,滿足會計人才培養的需要。
[關鍵詞]業財融合;會計教育;師資建設
教師是會計教育理念與模式的具體執行者,教師隊伍的素質和修養對高等教育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信息化時代的業財融合對會計理論與實踐、會計學科與行業、會計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也對高校會計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提升教育質量,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高校教師必須在教學理念、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高校也應加大師資建設力度,以保證教師能力和素質不斷提升,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
一、業財融合對高校會計教育的影響
業財融合這一概念是由財政部正式提出的,它出現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和《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兩個文件中。會計界將財務與業務活動的有機融合簡稱為業財融合。財務與業務活動的有機融合是核算型會計向價值創造型會計轉型的關鍵,業財融合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核算模式,提供了更為及時和有效的信息,而且通過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的共同合作,促使企業價值得到提升。借助信息化手段,實務界已經開始實施業財融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會計人員綜合能力不強成為限制財務部門在業財融合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因素(郭永清,2017)[1]。在我國的高校中,教師主要從事教學活動和理論研究,通過人才培養服務社會,同時為實踐提供指導(吳艾莉和王開田,2016)[2]。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業財融合改變了會計工作的內容和模式,會計實務有了很大的發展,而理論卻基本沒有更新,教材內容及教師課堂傳授的都是會計準則以及從西方引進的財務理論。高校教師所從事的以實證研究為主的科研活動,其研究主題也與實務界所關心的問題關系不大,這就使得教師的科研活動既不能從理論上提供更大的貢獻,對實踐也沒有指導作用。會計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落后于會計實踐,對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將會產生不利影響。
二、高校會計教育師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全國開設會計學相關專業的高校共有600余所,每年的招生人數多達50萬人以上(孫錚和李增泉,2014)[3]。大部分高校會計學相關專業的招生規模較大,但教師配備不足,生師比偏高,導致會計學教師承擔著遠超規定的教學任務,教學負擔較重。教學任務繁重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沒有時間進行自身的知識更新和能力提升,更沒有精力投身教學改革。另外,繁重的教學任務會阻礙教師關注和參與會計實務問題,無從知曉實務界的最新發展,更無法將其融入教學。(二)教學、科研與實踐相脫離。除了教學,科研是高校教師的另一項重要工作,科研成果也是教師職務晉升和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會計是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應用性,以講述準則、制度、財經法規等為主,其科研活動主要是實證研究,借助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方法,利用數據解釋和預測現實經濟情況。教師在研究中采用了復雜的模型,而對于尚未完整學習計量經濟學的學生來說,他們對這些研究成果難以理解。因此,教師的研究成果在本科教學階段與課堂教學沒有太大的關系,教學與科研處于矛盾狀態,教師如果將更多的時間用于科研,則用于教學的時間必然減少,而教師如果將大量的時間用于教學,則其進行科學研究的時間就會減少,這勢必影響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與很多學科理論與實踐同步發展相比,會計學科理論與實踐的差距較大,會計教學多沿用經典理論,而會計實踐的發展和變化速度遠超過理論(劉慧鳳和姜蘇娛,2015)[4]。會計教師如果在教學中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傳授以會計規則等為主的會計技能,顯然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要,如在信息化的工作環境中從事數據分析、決策支持和價值增值等業務。究其原因:一是信息化改變了會計的從業方式;二是高校教師缺乏實踐工作經驗,在教學中無法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科研活動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其研究成果不能指導實踐,甚至脫離實踐。另外,高校教師若想研究實務中的問題,就必須深入企業或者取得企業相關數據,但企業數據因涉及商業機密很難取得,從而導致實務類研究較少,研究成果也不多。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得高校教師的科研活動與企業實踐相脫離。(三)教師學科背景單一。大部分高校會計教師在會計學專業知識方面所受的教育較多,但受學科背景所限,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單一,與經濟學、管理學、信息技術等學科的融合程度不高(劉國城和董必榮,2017)[5]。在信息化時代業財融合的背景下,會計工作的內容和模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而教師對會計實務的認識遠遠落后于實踐的發展,這也導致高校會計教育改革步伐緩慢。會計學是一門服務經濟發展的實踐性學科,其發展與經濟社會進步和信息技術發展息息相關,會計學科的發展必然要與相關學科相融合,而單一的學科背景會影響高校教師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其對如何融合更是無法把握。
三、高校會計教育師資建設與改革路徑
(一)融合教學、科研與實踐活動。為了提高教學、實踐與科研之間的融合度,高校與企業應加大合作力度,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推進信息化和業財融合的過程中,高??梢晕衫碚摵蛯崉战涷炟S富的教師為企業提供指導,也可以派遣理論水平較高但缺乏實踐經驗的年輕教師參與項目,進行跟蹤學習。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習能力和理論歸納能力,將企業零散的、個性化的實踐經驗總結成通用性較強的案例,以豐富會計理論和教學內容,同時形成科研成果。教師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參與實踐活動,如帶隊實習、參加咨詢、參與項目、擔任顧問等。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學校可以聘請實務界人士進行講授,且這種講授不是做報告或講座,而是系統、連續的課程教學。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教師應向實務界人士學習經驗。學術研究活動能夠使教師對專業問題保持敏銳性,提高分析問題、不斷創新的能力。高校教師在學術研究中應更多關注實務問題,將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整合到課程教學和項目實踐中。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高校、企業和協會組織都應創造條件,推動學術研究與會計實踐相互融合(王開田和胡曉明,2017)[6]。高校之間應加大合作力度,通過合作和交流共同促進會計學科的發展。針對會計教師教學任務繁重、課題申報困難、不易等問題,高校應構建多元化的考核與評價機制,調整職稱評定與崗位評價等相關規定,對教師進行分類管理,使教學、科研或實踐方面有特長的教師都能有所作為。同時,學??己隧椖繎黾訉虒W和教改等的獎勵,把教學質量與教師年度考評和職稱評定有機結合起來。(二)加大教師團隊建設力度。師資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既需要學校持續的投入,也需要教師團隊建設。信息化和業財融合改變了財務的工作內容和模式,財務工作不再獨立于其他工作而單獨存在,而是與其他管理工作相互融合,財務人員僅有會計學科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信息技術,具備管理學和經濟學知識,具有溝通和協調能力,能夠站在企業整體的角度看待財務工作對企業價值增值的作用。顯然,僅具備單一會計知識的教師存在知識格局的限制,這必然會對教學工作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教學團隊既應包括會計專業教師,也應包括計算機、網絡和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同時還應有經濟學和管理學方面的教師。構建由這些教師組成的團隊,才能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推動會計學科的不斷發展。為了平衡教學、科研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團隊應配備擅長科研、教學及實務工作的人員,改變教師“個體戶式”的工作模式,使團隊成員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這樣的團隊如果配合良好,既可以使教師在教學、科研和實踐方面保持一定的水平,也可以互相配合,促進學科的發展,實現三者的良性循環。(三)開發網絡共享課程。要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教師利用互聯網的意愿及信息化應用程度應有所提高,教學資源配置應更多地考慮信息化和智能化。在信息化的環境下,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已經無法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高校會計教師應利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作為輔助教學工具,將部分或全部教學內容嵌入輔助教學系統,由教師引導學生自學完成。教師應從傳統的知識講授中解脫出來,減少填鴨式的“滿堂灌”,將知識點的學習交由學生在線上完成,師生在信息系統中實現互動,從而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用于知識應用和案例分析,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郭永清.中國企業業財融合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2017(15):47-55.
[2]吳艾莉,王開田.“一帶一路”戰略與我國高等會計教育改革取向[J].中國高等教育,2016(22):54-56.
[3]孫錚,李增泉.會計高等教育的改革趨勢與路徑[J].會計研究,2014(11):3-15.
[4]劉慧鳳,姜蘇娛.我國會計教育研究文獻評述———基于比較研究視角[J].會計研究,2015(6):80-86.
[5]劉國城,董必榮.“互聯網+”時代我國高校本科會計教育的困境與變革[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7(1):102-109.
[6]王開田,胡曉明.高素養會計人才的素質與能力結構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7(9):57-59.
作者:馬亞紅 單位:蘭州財經大學
- 上一篇:高校會計教育創新研究
- 下一篇:論美國對華貿易戰真實意圖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