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口語交際教學策略分析
時間:2022-07-13 02:48:41
導語:低段口語交際教學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營造安全情境,消除互動中的“顧慮”
口語交際教學活動的展開需要學生的參與。那么,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呢?特級教師孫劍鋒說:“口語交際教學,意味著在特定的時空內(nèi),教師就預(yù)設(shè)或者創(chuàng)設(shè)話題,引領(lǐng)學生心靈對話。人格平等,對話暢通;人格不等,對話阻塞。心靈對話當建立在人格平等的教學場里。”因此,口語交際課堂要營造安全的情境,在師生、生生配合中,讓學生感到安全愉悅,從而敢于參加交際,敢于暢所欲言。首先,在課堂上,我們要建立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形成民主自由的和諧氛圍,要鼓勵學生戰(zhàn)勝怯懦,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口語交際的主題。其次,學生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積極的班級口語交際環(huán)境。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既要學會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要學會傾聽別人的講話和幫助別人。這樣和諧的情境創(chuàng)設(shè)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圍,也能增強學生的心理安全感,更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師何捷在教“商量”一課時,因為是借班上課,學生有些膽怯,不敢參與。當一位小調(diào)皮(扮演“小明”)在和教師扮演的同學(中午被小明打了的小易)進行“商量”時,面對“小易”的一再拒絕,小明竟然跪下抱住了小易的腿。在場的同學一片嘩然,場面很亂。然而,何老師卻笑著說:“抱大腿也沒用,誰讓你打了我。”小調(diào)皮起身,自然地離開了。隨后,教師也沒有給予這位學生任何評價,因為這樣的事情,小學生之間經(jīng)常會發(fā)生。如果教師去強調(diào)行為的不當,進行課堂紀律的說教,就是用道德綁架了孩子天真的想法,也束縛了他們的交際興趣。因此,教者要想孩子所想,說孩子的話,不僅能化解場上的混亂,還能讓學生感受到課堂上的輕松氣氛。這樣便消除了參與者的“顧慮”,讓他們參與到交際中來。
二、創(chuàng)設(shè)補白情境,拉近參與者的“距離”
補白是一種課堂教學藝術(shù)。教師運用合理的補白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力。并非所有的口語交際課都是貼近學生生活的,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有類似的生活經(jīng)驗。因此,在口語交際中,教師適當?shù)貏?chuàng)設(shè)補白情境,更有利于學生理解交際的內(nèi)容。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力求做到在整個童年時期內(nèi),使周圍世界和大自然始終都以鮮明的形象、畫面、概念和印象來給學生的思想意識提供養(yǎng)料……”采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手段是豐富口語交際情境化教學資源的一個重要措施。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使學生們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幅色彩明亮、賞心悅目的畫面,再加上音樂的渲染,不僅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更能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以“商量”為例,為了能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商量,如何商量,商量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何老師沒有直接出示課題,而是通過繪本故事《你別想讓河馬走開》,在幽默俏皮的背景音樂中,在繪聲繪色的故事講解中,揭示課題,通過學生扮演小老鼠,使其在具體的情境對話中去商量,體會商量的含義,從而總結(jié)出“商量”的秘訣——有話好好說。因此,在這樣的補白情境中,教師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次口語的內(nèi)容、目的,而且還能讓學生在游戲中明白自己具體該怎么做。這便在無形中拉近了口語交際與參與者的距離,給口語交際提供了一個可搭建的支架。
三、模擬生活情境,明確交際中的“身份”
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理論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觀點。他認為生活與教育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人們可以在生活中學習各種知識,以提升自身的相關(guān)能力。統(tǒng)編本對口語交際話題的選擇,真正是以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為內(nèi)容,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參與、教師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也提高了學生的語用能力。然而,為了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學生參與口語交際的熱情,教師要善于捕捉現(xiàn)實生活中的精彩畫面,精心創(chuàng)設(shè)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模擬的情境中觀察、說明。在“商量”中,何老師創(chuàng)設(shè)了“小明今天過生日,恰巧要晚值日”這一熟悉的情境。貼近生活的情境在一瞬間吸引了眾多的參與者。在慣有思維的支配下,大部分的交際對話都是“XX,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要早一點回家,今天你能幫我值日嗎?”“好的”。于是,“商量”在短短幾分鐘內(nèi)全部成功。雖然簡短,但卻不能說交際失敗。因為在“身份”認同的前提下,孩子與孩子之間,熟悉的孩子之間,交際的語言可以不需要完整,甚至不需要語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足以交際。此外,為了交際的真實性,何老師讓表演者模擬“掃地”“看球”“借書”這些動作,讓交際者牢記自己的身份。這更有利于交際的完成。教師將生活場景引入到課堂表演中,不僅能使學生學會活學活用,也能使學生對課堂產(chǎn)生新鮮感和親切感。“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表現(xiàn)是孩子本能的欲望”。在生活情境中,教師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訓練,進行真實模擬,既可實現(xiàn)互動,提高學生交際的興趣,又可使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交際。這種角色扮演使學生有親身體驗和身臨其境之感,情緒由此變得高漲起來,交際的主動性才會被激發(fā)出來。
四、巧設(shè)困難情境,編排活動中的“狀況”
口語交際教學是一項雙向或多項的信息傳遞活動,而不是單一的對話活動,其具有臨場性、突發(fā)性等特點。這就決定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能存在一些問題,遇到一定的困難。教師要充分地進行預(yù)設(shè),編排出活動中的各種“狀況”,誘發(fā)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其強烈的學習愿望。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現(xiàn)代教學論研究指出,產(chǎn)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在口語交際課上,教師可巧設(shè)“困難”,讓學生覺得課堂充滿挑戰(zhàn)性,積極思考,躍躍欲試,從而增強學生交際的互動性,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交際內(nèi)容的實效性、真實性、普遍性,更要關(guān)注交際者的身份,遵循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脫離實際的交際是無意義的空談。在“商量”中,何老師的交際步驟是由易到難,從自由選擇交際的對象到設(shè)置特定的三個不同身份的對象。在大部分學生選擇“班長”和“死黨”來商量之后,何老師又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困難”情境:如果只剩下仇敵“小易”,無人可選的情況下,怎么商量?何老師緊緊抓住“小易”這個角色的特點,進行多次商量。在表演的過程當中,隨著“困難”的升級,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小明”,其交際的語言和想法都不盡相同,突發(fā)“狀況”也是頻頻發(fā)生。以下是幾種典型的狀況。狀況一:小明:“小易,今天打你是我不對,你能原諒我嗎?”小易:“沒門兒,哼!”狀況二:小明:“小易,對不起,你大人有大量就原諒我這一次吧”小易:“看在你苦苦哀求的份上,就原諒你了。”小明:“今天是我生日,小易你能幫我值日嗎?”小易:“原來如此,不行。”狀況三:小明:“小易,今天是我錯了,你打我一頓吧,這樣我們就扯平了。”小易:“別來這一套,說吧,什么事?”小明:“今天是我生日,我要早點回家,你能幫我值日嗎?”小易:“行啊,蛋糕拿來我就幫你值日。”小明:“現(xiàn)在沒有,明天保證帶給你。”小易:“我現(xiàn)在就要,沒有,免談。”“仇敵”這一情境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何老師可將此作為一大難關(guān),在不同的對話中,讓學生體會“商量”也會隨著對象、身份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此環(huán)節(jié)的“商量”無一成功,從而得出“商量”的另一秘訣:商量不得,改變方向,再商量。面對“小易”的百般刁難,商量行不通,那么可以轉(zhuǎn)變角度。第一,另選他人商量。第二,過生日這件事,可以商量。第三,過生日的時間可以商量。于是,我們便有了以下交際的延伸環(huán)節(jié)。第一種:小明找到了班主任,說明了情況,班主任立即解決了他的難處。第二種:小明提前做值日,把自己的任務(wù)完成,并向值日組長說明了情況,先走一步。第三種:小明和爸媽說明值日情況,且把過生日的時間向后延遲。借由“商量”,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何老師以虛擬的生活情境作為交際的背景,始終把學生的“身份”放在第一位,在編排活動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商量”的結(jié)果并非一定成功。因此,何老師巧設(shè)困難,在種種狀況的演練中,讓學生一步步獲得交際的能力。
五、實踐真實情境,放歸生活中的“場景”
學生的多方面發(fā)展僅僅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語文課程標準》建議“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1]教師不僅要在日常課堂中教學口語交際,更要把口語交際教學放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將課堂向生活延伸。學生生活于社會中,學習之后最終也要回歸生活。因此,生活情境也就成為了口語交際教學最好的體裁。在教學中,教師應(yīng)發(fā)揮生活對于口語交際教學的作用。教師有責任從生活中挖掘題材,更有責任讓它回到生活中去。[2]課本中的“商量”完成了,生活中的商量還會嗎?因此,在“商量”教學結(jié)束后,我結(jié)合學校舉辦的“港小超市大采購”活動,將全班分成十個小組,組織了以小組為單位的集體采購大比拼活動,誰能用最少的錢,購買價值最多的商品,哪個小組就能獲勝。在購買過程當中,學生如何在組內(nèi)及與售貨員之間進行“商量”則是一個重大的挑戰(zhàn)。活動期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使用“禮貌用語”,并用溫和的語氣、商量的態(tài)度進行協(xié)商。然而,有些小組為了能夠獲勝,想盡一切辦法與售貨員進行溝通。例如,有一個小組利用替售貨員勞動來換取同等價值的商品,有的小組向班主任借錢……在沒有前提條件的規(guī)定下,學生可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積極性,在具體的實踐中去商量。課堂不能戛然而止而應(yīng)余音繞梁,要讓學生有著很強的后續(xù)思考力,才能使其將課堂所學的知識深層消化,從而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皮亞杰曾說過:“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們主動發(fā)現(xiàn),至少由他們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課堂中的口語交際是在有限的虛擬情境中模擬現(xiàn)實生活場景,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前提。然而,真實生活中的“實踐”才是檢驗交際能力的真理,才能真正促使學生將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3]
總之,低段的口語交際是基礎(chǔ)。教師應(yīng)在安全的課堂語境中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其敢說、愿意說。在創(chuàng)設(shè)的各種情境中,教師要讓學生有話可說,也要在生活的實踐中讓學生會說。小學口語交際教學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為此,教師要正確把握口語交際課程的“互動性”,并在“情境化”的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應(yīng)對”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劉琳.語文“情境教學”的現(xiàn)實和理想[D].福建師范大學,2007.
[3]孫劍鋒.心靈對話:口語交際教學的華彩樂章[J].人民教育,2008(2).
作者:黃卉 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信息港小學
- 上一篇:小學低年級口語交際課教學策略分析
- 下一篇:小學口語交際教學實踐三重困境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