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概論教學改革初探
時間:2022-10-27 04:09:31
導語:民族音樂概論教學改革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理論課程的不斷推進,在提高教師對理論課程認識度的同時,還要促進音樂專業教學模式的轉變。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理論課課堂教學的現狀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教學內容缺乏民族性傳承。在現有的音樂專業的理論課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學是利用西方的音樂理論和音樂標準,這樣不僅造成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流失,而且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娛樂性音樂的逐漸興起,原有的民族文化幾乎被埋沒,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較高的重視度。可見,“民族音樂概論”課程本身不僅有教育的功能,還在一定程度上傳承著我國的傳統文化。2.理論教學缺乏與課堂實踐的結合。綜合性大學“民族音樂概論”課程的學習,不是單純地學習音樂理論,而是在學習音樂理論的基礎上,注重音樂理論與課堂實踐的結合。音樂理論本身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很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音樂理論課教學的順利進行。適當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無疑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以及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教師在傳授音樂理論的同時,一定要注重音樂理論與課堂實踐相結合。3.教師對教學內容缺乏深度認識。在綜合性大學“民族音樂概論”教學中,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的主體,更是連接學生和知識的紐帶。由于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沒有適時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致使“民族音樂概論”課沒有新鮮感,顯得過于呆板。可見,教師對民族音樂的認識度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影響著民族音樂的教學質量。4.教學設備與教學模式缺乏更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完善教育體制的一大趨勢。但是,很多高校并沒有使用先進的教學設備,而且教學模式過于落后。這樣就制約了“民族音樂概論”理論知識的深入學習,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主觀學習意識的積極性。可見,教學設備與教學模式的更新是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我國教育部于2001年9月頒布了音樂教育標準、藝術教育標準,這是我國政府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積極培養創造型人才改革步驟的重大舉措之一。因此,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適應基礎音樂、藝術教育需要的高質量人才,將是未來高等教育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民族音樂概論”作為高等教育音樂專業的主干課程,肩負著培養高素質藝術教育專業人才的重任,其教學質量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因此高等教育“民族音樂概論”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綜合性大學“民族音樂概論”教學改革措施
本文著重研究主動性、參與性、合作性的教學理念,以音樂、圖像和文字教材相結合的教學形式,以民族音樂概論教學內容為主,滲透音樂教學法、音樂表演藝術、口才與演講、音樂心理學、音樂課件設計、音樂管理、綜合藝術研究等內容的綜合性教學,結合社會需求,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緩解就業壓力創造條件。1.將長期沿用的千篇一律的大班講義課改為大班課、小組課、實踐課等多種方式結合的教學模式。大班課多圍繞固定教材,由教師采用講演的方式進行,著眼于學生知識的積累。小組課由教師給出主題(或學生出題),由選定的學生在充分準備后主講,全體同學參與討論,老師評析總結,旨在改變以往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促進教學雙方的互動,使課堂氛圍生動活潑。實踐課主要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實際操作能力,有針對性地組織同學模唱一定的曲目,學習民間樂器,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獲得對民間音樂豐富的感性體驗。采用上述方法,旨在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加強師生和生生的良性互動,將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力有機結合,盡可能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2.開展互動教學,發揮學生特長。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的特長,讓學生參與互動,這樣能使欣賞課更加生動活潑。如在介紹古箏這件民族樂器時,教師可以請班里主修古箏的學生把古箏帶到課堂上來,向大家講解古箏的構造和演奏技巧、指法等,并進行現場表演,然后大家一起討論對樂曲的理解和感受;在介紹民間歌曲時,請主修民族唱法的學生上臺表演,并帶動大家一起演唱,使學生切身體會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民歌的魅力。師生交流合作的欣賞課,既有新鮮感又有親近感,學生理解快、接受快,還可以促進自主能力、合作意識的增強,教學效果比較好。此外,還可以在全校范圍內舉辦小型音樂會,如民族器樂演奏會、民歌演唱會等,為學生學習民族音樂進而熱愛民族音樂創設良好的氛圍。3.深入分析作品,感悟美的意境。中國民族音樂強調“感悟之心”,追求“清、高、淡、遠”的意境,講究“氣脈、神韻”等非客觀心理感覺。“氣”是音樂風格的外部表現,即通過音樂諸要素(樂音、時值、節奏、力度等)的組合,進行藝術處理,體現作品的內涵。“韻”是音樂風格的內涵的外化,是確定音樂特征(風貌、氣質、品格、民族性)的決定性因素。“氣韻”是民族音樂文化的根本,是挖掘民族音樂作品內涵的關鍵所在。如在欣賞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明白此曲不是一般的寫景,而是借景抒情,樂曲凄涼悲憤、跌宕起伏的旋律表現了作者一生坎坷的遭遇和對光明未來的憧憬。這首曲子的首句是一個簡短的下行音調,哀怨而凄涼,猶如作者內心世界思緒萬千的無限感慨和嘆息,是由“緊”而“松”、由控制到自如舒緩的氣息過程。欣賞這一部分時,學生要調整身心,使氣息處在一種有控制的狀態,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所特有的邏輯思維方式、陳述方式、審美意識加以欣賞,這樣才能體驗到一種蕩氣回腸的感覺及特殊的韻味。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白,欣賞民族音樂與欣賞西方音樂時所采用的方式完全不同。西方音樂強調“理性”,注重調性布局的邏輯、和聲運用的合理性、音樂陳述過程的嚴格性。在欣賞時,不能千曲一法,否則,勢必會進入誤區,從而無法領略民族音樂所特有的魅力。4.主動轉變角色,實現立體式教學。在對學生進行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讓學生貼近生活,進行民間采風,體驗民俗風情,利用DV等拍攝或記錄有關民族音樂的實物資料、錄音采訪、文字整理,并運用計算機進行整理、編排,把學生制作完成的作品拿到課堂上播放,再讓學生到講臺上講解,師生互換角色,從而使整個課程更具有個性和趣味。之所以要改變那種單一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逐步實現由啟發式過渡到立體式的教育模式,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更為立體和開放的互動形式下,對學習民族音樂產生興趣,并愿意積極參與其中,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與創造能力。
民族音樂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時期,傳承和發展并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華特質和時代內涵的現代音樂作品,對于滿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開創現代音樂與傳統音樂相結合的時代音樂具有積極作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重視我國優秀民族民間藝術的教學,發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藝術教育,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擴大他們的藝術視野。”因此,綜合性大學音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積極貫徹落實這一精神,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刻苦鉆研,勇于實踐,為弘揚我國優秀民族音樂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作者:周婷婷工作單位:山東大學
- 上一篇:民族音樂教學審美的嘗試
- 下一篇:非煤礦山班組建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