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在教育中的滲透

時間:2022-05-09 11:09:21

導語:民族音樂在教育中的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音樂在教育中的滲透

一、從現代音樂入手,側面激發學生探究民歌的興趣

在這樣的既與新時代元素結合,又激發出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氛圍下,接下來的學習可謂是水到渠成。

二、注重營造氛圍,逐步勾起學生對音樂參與的欲望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把弘揚民族音樂文化這一課題融于自己教學研究和實踐中,讓學生了解民族音樂,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由興趣產生情感,由情感上升為審美,由審美積淀為高尚情操,從而升華為完善的人格。教學要能勾起學生對音樂參與的欲望和興趣,充分引領學生參與音樂活動。如在一段熱情奔放的新疆樂曲中學生自信而又愉悅地走進了教室,樂曲把新疆人能歌善舞的特征展示出來,欣賞片刻后,教師提問:“同學們,今天走進教室,你是否感覺到一些不一樣的風情?仿佛到了什么地方?你是怎樣從音樂中知道的?”如此一問一答,為的是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音樂本體(如節奏、速度、情緒等)進行想象,開門見山地感受新疆音樂的風格極其鮮明的節奏特點,以跳動的音符激蕩起學生內心跳動的情感,也使學生產生了自己想唱想跳的欲望,有進一步想了解其它民族乃至世界民族音樂知識的愿望。

三、利用對比法,使學生對民歌有更多的探究欲望

有對照才有比較,有比較才能探索出科學結論。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掌握概念,筆者從民歌的主要體裁入手———有號子、山歌、小調等。教師可讓他們總結出這三種體裁的特點,號子———一唱一和、節奏強烈、較多襯詞;山歌———節奏自由、旋律高亢、拖腔悠長;小調———旋律流暢、節奏規整、結構勻稱、歌詞通俗、生動。教師也可讓學生分別到課外找一些民歌來進行表演交流,與教材中的民歌進行對照比較,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對這些民歌進行分析。

四、收集作品,傳遞信息,交流風土人情

在學生對民族作品有了一定的興趣后,可利用網絡資源,請學生收集有關民族音樂的作品;通過學生找的錄像和制作的PPT,初步所了解它們的地形及幾個地區風土人情。在了解音樂背景知識下學習,學生在過程中會投入更多,尤其對于精神文化內涵富足的音樂作品而言,更需要挖掘相關的多樣文化形態。如欣賞《春江花月夜》時,不能簡單將每小段樂曲與提示的小標題一一對應,而應該將它浸潤在中國傳統寫意文化中感悟。為更好體會中國寫意文化,教師如能上網找出中國書法作品、中國園林建筑錄像、中國傳統工藝圖片、中國太極拳錄像、“江南絲竹”介紹等,利用這些多種文化形態中相通的藝術本質來啟發學生,學生在賞樂時就能進入狀態感悟“氣韻”“和諧”“外柔內剛”等東方古典美的精髓。教師也可以請學校來自東北、河南、蘇北的學生用他們家鄉的方言、歌舞說一說、唱一唱,給他們提供一共展示交流的平臺。(本文來自于《教育觀察》雜志。《教育觀察》雜志簡介詳見.)

五、以點帶面,在活動中進一步展示民族音樂的魅力

學校主題活動也是我們音樂教師的教育陣地,音樂教師應該做一名有心人,巧妙利用好這塊傳播民族音樂的大好之地。在學校一些文娛活動中,學生自報的幾乎全部都是街舞,品種單一。這時組織活動的老師和學生自己都希望能夠區別于其他人的形式,出現亮點。但是他們卻無能為力,這時就會有人想到音樂老師。當有學生找到筆者,請筆者來指導時,筆者會建議他們抓住民族作品,一定會成為舞臺亮點。筆者帶領文藝骨干們欣賞苗族舞曲、蒙古舞蹈、藏族舞蹈……他們發現這些有著鮮明地方特色舞蹈動作元素,與現在動作的對比,發現很多動作都是借鑒演變而來的,沒有民族這個“根”是很難發揚光大的。教師放映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譽的音樂作品,那些帶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旋律、動作,學生看了也為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驕傲,他們情不自禁隨著音樂節奏學起蒙古的抖肩、新疆的轉圈動作,教師和同學一起參與其中,人人參與自主實踐將節奏和有聲的音樂和諧地表現出來,這是進一步理解音樂和體驗情感的過程,通過自我顯示的形體之美、神韻之美詮釋著音樂運動的內在變化。

六、提供多樣風格的作品,拓展學生音樂視野

學校音樂教育,還應把社會音樂教育納入自己的視野,把音樂教育與學生的日常音樂生活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因此,教師應該盡一切可能給學生提供各種類型、風格多樣的音樂體驗,盡力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具有音樂審美鑒別能力的音樂聽眾。“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然而,對于現今中學生,似乎流行音樂或者具體說是流行歌曲離他們更近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深入學生當中,了解并熟悉他們喜歡的音樂,例如,在欣賞歌舞音樂時,筆者先唱起了《大中國》,因為熟悉,很快學生就和了進來,激發起了學生的興趣。然后,筆者將其中秧歌的音樂介紹給了學生,讓學生明白流行音樂的創作也會以民族音樂作為素材。在欣賞民歌時,筆者將騰格爾、彝人制造、阿里郎組合等一些少數民族歌手的音樂引進課堂,同他們的民族———蒙古、彝族、朝鮮族的民歌放在一起,讓學生欣賞,并啟發他們從中找出不同民族民歌的特點。講到民族樂器時,筆者舉例《真的好想你》,利用其中二胡的音樂來介紹二胡豐富的音樂表現力。筆者會不失時機地向學生們推薦一些在音樂家在世界舞臺演唱的優秀的民族歌曲,拓展他們的音樂視野,提高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

通過以上幾點嘗試性的做法,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學生均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增強了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學生“從做中學、從樂中學”,讓音樂充滿人生,讓快樂伴隨終身,音樂成為了學生精神上的家園,成為其心靈里美好的東西,從而使他們真心地喜歡上民族音樂,并提高了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音樂教師還應大力宣傳和宏揚民族的優秀音樂作品,培養一批批心中有著民族旋律的中國好青年。

本文作者:韋偉工作單位:南京市雨花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