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的作曲技術研究
時間:2022-09-21 03:42:17
導語:民族音樂的作曲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民族音樂是中華曲庫的財富與瑰寶,是在整個世界史上閃耀獨特華彩的音樂類別,是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族音樂作品不僅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價值,而且有效彰顯著中國大眾的精神狀態與整體面貌,同時也能夠在這些作品當中品味民族精神。在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民族音樂的受關注度大幅度提高,獲得了越來越多音樂愛好者的喜愛與追逐,同時對民族音樂的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創作出高質量的民族音樂作品,首先需要在作曲技術上進行把握,通過多樣化作曲技術的運用和理論方法的結合,保證作曲技法的科學化,最終創作出高水平的民族音樂作品,為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民族音樂;作曲;技術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組成要素,具有內容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遠的獨特表現,同時,在長時間的發展歷程中建立了獨特的音樂系統,即使是在世界音樂領域也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民族音樂來自于人類社會實踐,同時,從不同的層面體現出中華民族多彩的社會生活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發展民族音樂能夠有效社會歷史內涵,對人們進行思想與情感的啟發,促進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對民族音樂進行發展建設的過程中,加強對民族音樂作曲技術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這是開展民族音樂創作不可忽視的環節,能夠為民族音樂的創作與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推動民族音樂的繁榮進步。本文將著重就民族音樂的作曲技術進行分析,以便為民族音樂的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一、民族音樂概述
民族音樂是基于本民族特征形成的獨特的音樂模式,為現代音樂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經歷漫長歷史洗禮創造的,具備民族特色,能夠彰顯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音樂形式。民族音樂大部分來自于民間,體現出來的是人民的社會生活內容。民族音樂是特色突出和魅力獨特的音樂藝術,深受中外藝術領域的關注,即使是在流行音樂盛行的大環境下,對于民族音樂的考察分析與深層研究一直沒有間斷。民族音樂是一個復雜而又綜合的系統,其中涵蓋了民族戲曲音樂、說唱音樂、歌舞音樂、民間器樂等多樣內容。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與不同地區形成了大量擁有自身獨特風格的民族音樂。民族音樂起源并非是一種偶然,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從古代開始異域國家傳入中原的音樂;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音樂文化所進行的延伸與發展;除黃河流域音樂文化外的其他民族音樂。從基礎格局角度進行分析,民族音樂有廣義與狹義的劃分,廣義層面上的格局指民族音樂具體表達層面能夠反映出人們的生活與心理,而且把音樂形式進行多樣化組合,最終呈現出來的藝術形式。狹義層面上的格局主要指民族音樂的構成元素,簡言之,就是音樂體現出來的節奏與旋律也是民族音樂表達形式的體現。民族音樂的表現形式,具體在文字和語法上體現。民族音樂的文字涵蓋音樂中的旋律與音韻,而文字也是開展民族音樂創造的基礎素材。民族音樂的語法則指的是對基礎素材間的規律進行整合,由素材結合所生成的包含新情愫的旋律。
二、音樂作曲技術分析
要促進音樂藝術的繁榮發展,促進我國民族音樂事業的進步,就需要把音樂創作作為一個重要途徑,換句話說,音樂創作是助推民族音樂持續發展和傳承進步的主要動力。作曲技術是開展音樂創作的基礎支撐條件,可以給音樂創作活動的開展指引方向和提供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支持。遵照作曲技術創作出來的民族音樂作品會在感染力和表現力方面顯現出獨特優勢,當然,也更有助于推動民族音樂的健康和長久發展。只有把握了音樂作曲技術,并對其進行靈活巧妙的應用,才能夠使音樂創作活動順利推進。就音樂作曲技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第一,和聲。和聲是一種表達音樂的基本手法。在音樂作曲環節,發揮基礎和關鍵作用的技術技巧就是和聲處理。因為和聲不僅為音樂創作提供了基礎,而且是其他作曲方式的基礎。在音樂作曲環節,和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只有在維持和聲統一的條件之下,才能夠保證各聲部的協調統一,建立統一整體,形成良好的組合聲部;在音樂構建環節,需要運用和聲收束式與調節性布局方法;通過音樂和聲的運用,有助于對音樂內容進行有效表現,再加上織體、色彩等的有效配合,可以輔助音樂的情感表達,使音樂作品不會因為情感缺乏而單調。第二,復調。復調在音樂當中主要由同時對兩段或兩段以上彼此有關又不同的聲部組成。在作曲環節運用復調,不單單要對不同旋律展開對比復調,還要對統一旋律的時間間隔前后模仿復調。在現代音樂作曲環節,往往會利用復調手法豐富音樂內容,增加音樂聲部的氣勢,打造前后呼應的良好聽覺效果。比如在卡農、經文歌等音樂類型中常常會運用復調手法。第三,曲式。在對曲式進行分析時,通常有兩種類型,分別是織體的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時間上的延續性是音樂藝術最為突出的特征。要保證音樂的順利進行,就需要遵照創作結構與章法,而章法的體現就是在音樂中運用曲式的結果。傳統音樂通常會把曲式分成小型與大型曲式兩種類別,之后又有著細致劃分。第四,配器。配器是音樂作曲技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對配器進行合理應用主要是為聲部或主干聲部分配樂器。通常是在確定了音樂聲部以及曲子基礎結構之后運用配器,當然,配器應用也存在于音樂創作初期,所以,可以把配器當作音樂作曲再創造過程。
三、民族音樂的作曲技術
(一)民族音樂中的和聲技術運用。就民族音樂的創作活動而言,和聲技術在整個創作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技術方法的恰當運用能夠為音樂增加深刻的思想與情感。民族音樂大部分是五聲音階,在具體演奏中往往用三度和非三度和弦的交替應用方式表達音樂作品的內涵與情感。和聲可以說是民族音樂創作當中最為基本的表現手法,只有把多個聲部進行合理整理,才能夠在優化組織音樂聲部的過程中建立具備突出特色和獨特魅力的民族音樂作品。對和聲作曲技術進行合理使用,可以使民族音樂作品的創作水準得到大幅度提升,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和聲技術的合理組合應用可以保證音樂主體完整性的形成,使音樂作品的主題得到凸顯;和聲技術的恰當使用能夠優化民族音樂作品框架,保證框架內部各個要素的優化布局,讓音樂聲部井然有序,從整體上優化音樂效果;和聲技術的運用有助于彰顯民族音樂的內容,輔助情感的融合與表達。(二)民族音樂中的復調技術運用。復調作曲技術在民族音樂創作中同樣應用普遍,該技術的鮮明特點在于各個聲部獨立存在的同時又可以形成一個彼此協調而又統一的整體,形成良好的合聲狀態。在對該作曲技術進行實際運用時,使用較多的方法就是對位法。在民族音樂藝術作品的創作中,復調往往是用模仿、對比等方法進行展現的。這里所提到的模仿形式涉及到變化、嚴格模仿等不同的類別,對比涉及到節奏旋律調性的內容對比。在民族音樂創作中,必須凸顯民族音樂特色,尤其是要展現出多元化和靈活化的特征。為保證特征的有效體現,作曲人員要對復調的多樣化表現形式進行綜合使用,突破單一表現的弊端。民族音樂來源于廣泛的人類社會實踐,需要彰顯民族面貌,滲透和展現民族精神。所以,在創作環節,作曲人員要善于借助模仿形式,模仿民間真實的勞動生活,彰顯民間樸實無華、自然真摯的情感。另外,在復調技術的應用中,還需要妥善處理各個聲部,增強作品的旋律感和內容的豐富性,使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更有聲勢,更具感染力。(三)民族音樂中的曲式技術運用。曲式作曲技術同樣在民族音樂創作環節應用非常普遍,結合曲式結構的差異,通常會劃分成空間與時間結構兩種類別。具體的技術選擇需要根據創作需求靈活選用。作曲人員在創作環節要注意結合創作結構和章法,增加創作的合理性,從整體角度出發保證創作質量。由于民族音樂具有鮮明的多元化特征,所以,在趨勢結構的運用上要彰顯多元化特色,同時,還必須提高技術運用的針對性。在大型民族音樂作品的創作中,可以引入變奏和奏鳴曲,目的是為聽眾展現跌宕起伏、氣勢宏大的音樂作品,避免音樂過于乏味單調。在小型民族音樂作品的創作中則可以運用一部、二部及復二部曲式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作曲人員要在作曲技術的應用中堅持對比、重復、變奏這幾項核心原則,保證這幾個原則的彼此滲透,提高音樂曲式安排的和諧度,確保民族音樂作品的呈現是和諧統一的,而不是突兀、尖銳的。(四)民族音樂中的配器技術運用。為保證民族音樂的舞臺表現力,呈現出更為優質的表演效果,必須要對隊伍演奏形式進行恰當安排,在這一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配器。在現代作曲技術體系中,配器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配器技術的運用成為考驗作曲人員專業度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作曲人員要認識配器技術在民族音樂創作當中的重要價值,并對配器技術進行合理應用,讓民族音樂顯現出應有的活力和魅力。民族音樂創作的配器環節是整個創作活動中難度非常大的一部分,因為要保證各個音樂聲部都能夠搭配上合理的民族樂器,同時還需要保證整體結構的完整性以及協調性,這就需要作曲人員對民族樂器類別和頻率進行恰當選擇,保證最終的表演效果。
四、結語
在助推民族音樂發展的歷程中,作曲人員需要掌握科學先進的作曲技術,也需要將一系列的作曲技術手段應用到民族音樂作品的創作環節,提升創作水準,打造出更多既能彰顯民族優秀文化,又能夠承載深刻社會生活內涵的優秀作品。作曲技術包括的內容豐富,同時要與時俱進,與時展齊頭并進,以便增強吸引力和影響力,為民族音樂的繁榮發展奠定基礎。所以,作曲人員要綜合運用多樣化的作曲技術,賦予音樂作品深刻的文化內涵,體現民族社會實際,彰顯民族意志,拓展民族音樂藝術的創新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邱鑫.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的有機融合[J].音樂時空,2018(10):58-59.
[2]許貝.民族音樂元素和現代作曲技法在《在青翠的山谷里》的融合與體現[J].藝術評鑒,2018(6):8-10.
[3]莊曜.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作曲技術理論研究方法概述[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9(3):65-68.
[4]楊浩.民族音樂中的作曲技術探討[J].神州(中旬刊),2018(1):175.
作者:王瑗瑗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中職平面專業教學改革探索
- 下一篇: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