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改革優化路徑探究
時間:2022-01-12 10:37:02
導語: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改革優化路徑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下,民族民間音樂的課程教學標準較之過去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增加了基礎音樂教學相關的課程內容,對教學大綱、培養目標也進行了調整。調整的核心從原有的以傳授技能為主轉向注重提高學生音樂文化素養、弘揚民族的傳統文化。
一、高校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現狀及其重要性
(一)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現狀。隨著教學的不斷改革,越來越多的音樂教育者開始重視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但是并沒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僅有一些專業藝術院校有專門的民族民間音樂課程,并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其他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并不完善。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意識還是教師的專業水平,都有待提升。就目前而言,高校民族民間音樂教學上存在的不足大體可以分為學生的學習熱情不足、教師的教學方式缺乏吸引力、民族音樂教材有待更新以及有關民族音樂課程設置內容過少四個方面。學生學習熱情不足主要體現在學生對待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情度較低上,受多元音樂文化的沖擊,部分學生存在對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相關歷史、文化、傳承等內容不甚關心的情況;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相關內容不夠了解,也就無法進行更深層次的拓展。對于教師而言,教學方式和方法上缺少吸引力。教師需要提升民族民間音樂的教育地位、價值、重要性。教師在教學上應該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能夠在教學方式上進行一定的創新性的探索,減少照本宣科式的講述,提高自身對民族民間音樂知識的掌握深度。此外,民族民間音樂的相關教材不夠完善,過于陳舊,缺少吸引力,也亟待提升和更新。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非常重要,比如,東北地域文化相關的資源都可以融入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中,合理運用具有當地特色的教學資源,正是提升教學內容和教學水平的重要環節。(二)高校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重要性。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民族民間音樂領域更是如此。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大眾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變化,豐富多元的音樂形式不斷涌現,在某種程度上給民族民間音樂帶來了巨大沖擊。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和保護具有積極的意義和研究價值,在音樂教學中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喜愛,增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和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以此更好地將其傳承。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受到的沖擊、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生數量逐漸下降,會導致民族民間音樂在傳承中出現斷層現象[1]。作為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實踐者和改革者,相關教師必須要意識到民族民間音樂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不斷去探索新的內容,并創新教學和傳播路徑。學習民族民間音樂,對其高度重視,就是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就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研究而言,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和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認知東北地區的地域特色、歷史文化淵源以及民族風格特色。對上述內容的深入挖掘,有助于學生掌握東北民間音樂的歷史發展、風格特色,領略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所具備的藝術美感,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其有更深的認知,才能尋找今后發展的全新方向,才能創新發展。創新不是單純的出其不意,還需保留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原有特色,并在其基礎上進行發展,以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為母體,衍生出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門類或作品,在保留原汁原味藝術特色的基礎上,用與時俱進的思維模式進行創作,增添新的生命力,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承。
二、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形式與特征
東北民族民間音樂與東北地域文化緊密相連,歷史非常悠久,在發展的進程中又吸收和融合了漢族、蒙古族、回族等多個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多民族融合的文化背景使得創作中蘊含了多元而豐富的民族音樂表演藝術特征。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形式多樣,如東北的民歌、秧歌、二人轉等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形式可謂是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代表。與此同時,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又融合了多種民族地域特色文化。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最大特點就是喜慶熱鬧,雖也有略微沉重的音樂形式,但依然以熱情歡快的藝術特色為主,并將積極向上的思想內涵加以傳遞。東北民歌主要是流傳于東北三省,以詼諧、幽默、風趣等特點著稱,其將東北人活、俏、逗、奔放的個性特點展現出來,把東北人民爽朗、火爆、粗獷的性格融入到音樂作品中。因此,在進行表達時,東北民歌沒有過多的修飾,而多以開門見山的藝術表現形式直接呈現給觀眾。東北民歌中的歌詞較為規整,以最為質樸的語言構成歌詞內容,表達著歌頌和贊揚東北人民的感情色彩。同時,在歌詞的渲染下,增強了歌曲情感表達的濃烈程度,讓聽眾在歡快躍動的旋律中,品味濃郁的地方特色。東北秧歌是集歌、舞、戲曲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表現形式,這一藝術形式與東北文化以及東北風格息息相關,一脈相承[2]。東北秧歌的動作既哏又俏,既活又奔放,動作和音樂的搭配將東北秧歌潑辣、火爆的特點進行呈現。東北秧歌音樂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演唱部分和樂器伴奏部分。樂器的伴奏則主要是以鑼鼓、打擊樂和嗩吶為核心,音樂的節奏歡快、活潑,在表演的過程中能夠表現熱烈的場面,它既是東北人民過去在勞作之余的一種休閑娛樂方式,更是現在聯絡情感、釋放自我、緩解壓力的重要手段,漸漸地,東北人已經將這種藝術表現形式融入到生活當中。提及東北民間音樂,大部分的人一定能夠想到地方戲。二人轉是東北最重要的地方戲,它富有地方特色,來源于民間,也發展于民間,其源于東北民歌和秧歌表演,形式也極為靈活,時刻與百姓的生活和興趣結合。二人轉體現了東北文化的風格特點,包含了說唱、載歌載舞,形式生動多樣,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正是東北二人轉這種生動的藝術形式,體現了東北獨有的藝術精神和東北人的獨特性格、精神風貌。在二人轉的表演藝術中,喜劇元素的融入成為表演風格中最為突出的特點。二人轉中的舞蹈還融合了眾多民間舞蹈元素,運用了手絹、扇子等作為輔助道具,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并逐漸成為東北老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糧。吉劇也是根植于東北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一個劇種形式,是以二人轉作為母體,同時又融合了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一種藝術形式。盡管吉劇是一個較為年輕的劇種形式,但是其形成正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發展吉林省的特色文化。吉劇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諸多的困難,但是研究者們始終堅持不懈,力圖能夠通過吉劇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將吉林本土文化傳播弘揚。吉劇運用、融合了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在眾多作品中都有符合東北生活習慣、語言風格、人物性格特征的體現,這些內容也充分地彰顯了東北民族民間藝術文化,可謂是反映百姓的生活,扎根于百姓生活。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在進行制作和形成的過程中,都與當地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而其中包含東北地域文化和東北的民俗文化更是當地歷史發展和社會人文演變的有力佐證材料。通過音樂這一藝術表現形式,將東北民族精神呈現給大眾,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東北民族民俗文化的核心和精神本質。如二人轉,就是通過對東北人生活的場景、生活的習慣、民俗相關的文化進行融合,以此形成了反映東北人生活的一面鏡子。二人轉中所唱所說的故事內容包含了東北人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家常,也會上升到社會秩序等大的道理探討[3]。東北二人轉正是融合了大俗大雅的藝術,讓民俗文化以最為真摯、樸實、動人、俏皮、活潑的形式呈現給觀眾,讓觀眾易于接受,形成情感共鳴,同時還能夠對東北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從某種程度而言,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形成是對東北文化的一種宣傳、傳承,讓更多的人透過東北民族民間音樂能夠了解民族民俗文化,了解東北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借助不同的藝術形式,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傳播的更為廣泛,其宣揚著東北人樂觀、向上、積極的精神,反映著東北民俗文化內含的精神內容。藝術是地域文化、人文情懷、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更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東北民族民間音樂中,無論是哪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都是集東北文化、音樂、表演于一體的,集中展現了東北人的精神風貌和性格特質,且扎根民間,為百姓服務。
三、優化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路徑
由于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根植于民俗文化的土壤中,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其獨有的藝術特征和審美特性。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多元文化的融入使得東北民族民族民間音樂相對受到冷落。因此,高校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需要在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的同時,改革音樂教學的路徑,以期實現東北本土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一)傳承發展東北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教育價值。優化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路徑,首先要從意識上提升重視度。無論是教師抑或是學習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生,都要清楚地認識到地域文化特色是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培養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就是要將各民族文化加以保護、推廣、發展。作為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人,受教雙方都應該秉承這種文化傳承理念,更好地繼承和發展東北民族民間音樂藝術,以真正領悟到藝術教育價值的精髓。學校教育是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而東北民族民間藝術能否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其演員素養息息相關,那么藝術類高校對這類人才的培養就需要高度重視。對于藝術類高校而言,要將民族民間音樂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自小從事二人轉、吉劇的部分演員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音樂理論知識和音樂文化素養有待提升。而學校的學生,通過相關民族民間音樂內容的學習,具備較為扎實的理論知識功底,可舞臺實踐經驗卻比較少。如果一些學校能夠整合多方面資源,邀請有經驗的演員作為客座教師,為同學們呈現原汁原味的東北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多為同學們提供演出機會,豐富他們的舞臺經驗;定期開設東北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研培班,為當地演員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提升他們的音樂理論水平和音樂文化涵養,讓更多人在傳播和傳承東北本土音樂文化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分別開設相關的專業課程,以求進一步推動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持續、健康、有序發展。學校音樂藝術教育與民間音樂藝術教育的結合,是豐富音樂教育資源的一種手段。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地方音樂藝術資源。因其包含多樣的音樂形式,學生要全面系統地學習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則需要對音樂形式的歷史背景、藝術形態有正確的認識,深入了解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藝術價值,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和弘揚民族文化的激情和熱情。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如若進行教學內容的深化改革,就要有效地運用地方音樂藝術資源。要在保持民族文化原始形態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流行元素,使民族民間音樂得以創新。學校和教師在教學、培養時,既要努力培養出具備東北民族民間音樂表演技能的人才,又要培養出具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民族文化傳承者。東北民族民間音樂集中體現了東北文化的魅力,對于培養塑造東北人的性格有著積極健康的一面,也同樣能夠給東北人民帶來一定的文化自信心。在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改革中,需要讓學生認識到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藝術價值,以此更好地去傳承和發展。東北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都是經過歷史的檢驗走到了今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需要不斷加強保護,而這種傳承和保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努力。每一位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生都有這樣的義務和責任。東北民族民間音樂中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展現出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生命力和東北人民質樸真摯的情感,而這份生命力正是需要每一個藝術學習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去思考、挖掘、傳承和發揚的。(二)課程設置的合理性調整。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教學課程的設置應該突出對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如完善課程內容、課程體系、教學大綱、人才培養等,使其更加合理、清晰、標準。而相關課程的設置應遵循和秉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方針,不宜因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理論課程過多而忽視了實踐課程。理論內容過多,過于枯燥乏味,實踐環節又缺少創新性,會使學生無法提起濃厚的興趣。這就需要在進行教學環節的課程設置時,明確教學計劃中的人才培養目標,具化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如可以適當地安排學生和教師深入地方考察,感受東北民族文化和本土民俗文化,以此進一步體驗和了解當地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結合實踐和傳承的經驗再進行更加系統的學習。課堂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緊密結合,既能夠優化教學模式,又能夠完善和促進本土藝術資源與教學的融合。(三)提高教師自身民族民間音樂業務素養。針對東北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創建需求,以及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需要,需要教師能夠從自身科學地認識民族音樂的特質,能夠從自身對民族民間音樂業務進行提高,只有自身業務不斷地提高,音樂素養逐步提升,才能更好地將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相關歷史背景、歷史延展、知識內容、音樂價值傳授給學生。教師自身也應該不斷地提高和完善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由于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形式和特點多樣化,教師也應對其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理解和深入研究,才能在教學中更加合理地指導學生。教師應具有發展和傳承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能動性,重視對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學術研究,廣泛地參與和開展相關的教研、科研活動,積極提高自身能動性。同時,高校還可以邀請民間相關領域的藝術家到學校、進課堂進行相關的講座、研討等,促進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和完善性,既讓學生能夠學習到相關的理論知識,又能夠掌握實踐的技能,全面發展。教師在進行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教學過程中,要采取有力措施,不斷地提高自身音樂素養,將學術界以及自己的教學成果充實到教學中。與此同時,教師在進行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傳播時,也需要在知識結構和知識容量上進行調整和拓展,要注重將其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結語東北民族民間音樂作為東北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載體,經過世世代代的傳承、積淀,給后人留下的不僅是藝術,還有東北人民的內在精神。相關高校與教師要認識并重視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的價值,通過共同努力,將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發揚,讓東北精神流傳于世。
參考文獻:
[1]柯林,盧國文.民族音樂續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2]陳旸.東北民族民間音樂與東北文化[J]文藝爭鳴,2009(2).
[3]孫喜軍.創造歡樂——對二人轉文化精神的思考[J].戲劇文學,1996(7).
作者:曾勇 單位:吉林藝術學院
- 上一篇:青主音樂思想探討
- 下一篇:提高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