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內穩態理論的意義探析

時間:2022-04-28 03:26:31

導語:德育內穩態理論的意義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內穩態理論的意義探析

德育穩態理論的內涵

1.德育內穩態理論是社會學與生理學的交叉,能幫助我們從生理學的角度認識德育核心任務。內穩態是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基礎,也是人適應社會的關鍵。內在道德世界處于穩態中的人們,其內在的道德信念、政治理念等較好地與現實環境相適應,可以在社會中獲得較好的認同。而一旦人的內在道德世界遠離穩態,則出現人無法實現內在環境與外在環境的協調而處于病態當中,會導致情緒困擾、人格扭曲、行為異常等情況。因此,德育的核心任務是幫助人們實現內在道德世界的穩態,而不是掌握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本身。

2.打破低品質道德穩態,實現高品質道德穩態是德育的目的。內穩態的穩定程度就是內穩態的品質,它由內穩態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和內穩態所維持的功能的水平等因素所確定。穩定程度好的的內穩態,則為高品質的內穩態,保持自身德行的能力就越強;穩定程度差的內穩態,為低品質的內穩態,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就越低,就越容易在外界的襲擾面前喪失自己的道德判斷。當一個人的思想政治水平處于穩態,我們認為這個人的思想處于平臺期。所謂平臺期,是指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后,處于相對穩定的水平,出現發展減緩、甚至停滯不前的狀況,這是生理學、社會學領域的一種普遍現象。要突破平臺期,必須進行強度更大的或者是方式不同的超常規德育,打破原來較低品質的內穩態,促進人們建立新的、品質更高的思想政治內穩態。德育強度越大,由舊穩態平臺到達新穩態平臺所需時間越短,兩者負相關;德育前后內穩態的品質相差越大,建立思想政治穩態新平臺期所需要時間越長,兩者正相關。現實中,我們還會發現不同人對同一情境行為的選擇皆表現出內穩態,但不同人內穩態的品質并不盡相同,這取決于人們的行為動機是否正確。動機在一定程度決定思想政治內穩態品質,因此德育不僅應當幫助人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應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行為動機。綜上可知,德育的目的就是運用各種方式不斷打破人們原有低品質思想政治內穩態,建立新的高品質內穩態。

3.高品質的思想政治內穩態,需要不斷的訓練與重復來維持。德育可分為常規德育和超常規德育。前者目的在于維持人們德性的相對穩定;后者目的在于打破原有的內穩態,建立新的、品質更高的內穩態。當超常規德育進入了新的內穩態后,人們思想政治水平進入新的平臺期,人們思想政治水平越高,維持平臺期所需的學習強度越大,兩者正相關;內穩態的品質越高,維持平臺期所需的德育學習強度越小,兩者成負相關。人在求學階段,德育以超常規的德育為主,高品質的內穩態不斷地替代低品質的內穩態,人的思想政治水平越來越高。當高品質的內穩態建立以后,在沒有獲得維持內穩態的德育強度時,則會由于外界負面影響而導致低品質的內穩態不斷取代高品質內穩態,使人道德觀念淪喪、政治立場喪失。長期的學習、工作和訓練能幫助人們行為實現由“有意識”到“無意識”的轉變,形成高品質的內穩態。因此,維持人們思想政治水平內穩態的最好方式,不是經常性的超常規德育,而是在日常的工作與學習中對德性行為的不斷重復與訓練。

4.建立新的、高品質的思想政治內穩態應利用好現實的應激因素。應激是指主體面對心理或者生理威脅的時候,產生的一系列與威脅相關的特異性反應及一系列與威脅性質無關的非特異性適應反應。這一理論由加拿大病理生理學家漢斯塞利提出,現已被應用到生理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領域。應激作為一種改變人們原有心理與行為的重要方式,是突破德育平臺的重要契機。引發應激的因素稱為應激源,德育過程中能給人們思想帶來巨大沖擊的事物和現象都可以成為德育應激源,如社會突發事件、人們生活重大遭遇等。應激源會造成人們心理的一系列反應,打破人們原有的內穩態,這時往往是開展德育的最佳時機。

5.內穩態的理論表明,德育與智育聯系密切。如果智育與德育截然分開,對思想政治內穩態的建立不僅沒有幫助,而且會降低思想政治內穩態的品質,阻礙人們道德水平的提高。當德育與智育被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會出現一種相得益彰的現象。現代心理學已經證明,人的身心健康、社會評價狀況(包括思想政治表現)會通過影響人的內穩態,進而影響人們的學業與職業表現(智商表現),反之亦然。因此,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佼佼者都是健康品質較高的人群。這就是為什么在教育實踐中會經常出現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其心態更健康,思想政治表現更佳,而成績表現差的學生思想政治表現也較差。

6.環境是實現人們思想政治水平內穩態的重要條件。內穩態的作用在于,增強我們應對紛繁復雜的外界環境的能力,使得我們在外界的誘惑、壓力和干擾面前,有較強的耐受能力,能夠保持人格的獨立和道德操守。然而,人歸根到底是環境的產物,當環境干擾因素足夠大的時候,會導致原有穩態的破壞和新穩態的建立。因此,雖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人們思想政治內穩態,終究存在著環境的規定性;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是維持我們內在思想穩態、適應環境、保持精神健康的必要條件。

德育內穩態理論的價值

德育內穩態除了在理論層面的價值外,還為德育從內容到方法層面提供指導。

1.德育內穩態理論指導德育方法的選擇。根據德育內穩態理論,當前學校德育不同課程之間、大學課程與中學課程之間內容重復,都注重對受教育者進行理論灌輸,德育內容和強度并沒有多大改變,屬于常規德育,頂多只是維持學生原有的思想政治內穩態,并無助于人們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要實現人們思想政治內穩態品質和水平的提高,必須進行超常規德育,以更大的德育強度或者新穎的德育內容迫使人的思想系統遠離內穩態,然后再通過各種方式促進人建立新的思想內穩態,這實際上肯定了問題教學在德育方法中的核心位置。問題教學中,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超常德育契合了這樣的過程。超常規德育中,思想不平衡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產生困惑、思想痛苦的過程,進而引發人們去思考問題和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最終找到問題答案并實現新的思想穩態[3]。

2.德育內穩態理論為如何維持穩定的思想政治水平提供了路徑選擇。根據德育內穩態理論,德育要具有連貫性,需要不斷學習鞏固,不存在一勞永逸的德育。內穩態平臺建立后,只要保持原有的德育強度,就可以維持原有的思想政治水平;降低德育強度則會出現人們思想政治水平下降的現象;而德育的強度需求與學習者的內穩態品質有關,與德育的方式無關。當前,我國德育領域重視理論教育方式,對相同或者類似的德育內容不斷重復灌輸,這既沒有必要,也違背了心理學的規律,導致人們出現厭煩倦怠的現象。因而,當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達到穩定的平臺期后,以不同的德育方式維持穩態,能有效克服德育過程中的心理倦怠現象,靈活地實現思想政治水平的穩態。

3.德育內穩態理論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德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在德育過程中,人們通常忽略學生專業學習這種最主要的德育方式。實際上,智育與德育是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通常專業成績好的學生,其思想政治表現也更好。究其原因,成績好的學生其內穩態品質更佳,表現在思想政治方面,則是擁有更良好的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力,抵抗外界消極干擾的能力會更強。因此,應當倡導德育和智育兩者的緊密結合,反對兩者對立或者截然分開的做法,在專業學習中要貫徹德育的內容,在德育的過程中要貫徹智育的內容,這樣才能縮短人們建立思想政治穩態平臺所需要的時間,提高內穩態的品質。還有,內穩態理論為我們評估德育的效果提供了指導。根據德育內穩態理論,要養成高品質道德內穩態,行為教育比理論教育重要,而動機教育比行為教育更為重要。判斷德育效果,不能僅看學生的考試成績,也不能僅看學生的是非判別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學生的行為動機正確與否,以及是否具有抵抗外界干擾保持自身道德操守的能力。這就告訴我們,在德育中除了注重人們的行為教育以外,還要注重行為動機教育。在德育實踐中,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應激源,把突發的、無法預料的事情作為教育的手段,引導學生處理好生活中的這些事情,這是強化學生正確的行為動機、對抗外界干擾的有效訓練,也是提高學生思想內穩態的有效手段。

作者:童志堅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