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電影在德育中的實踐
時間:2022-04-28 03:22:16
導語:娛樂電影在德育中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電影教育和德育聯系在一起時,主旋律電影無疑是當之無愧的不二選擇。這類以宏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題的影片因其對國家利益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忠實表達而更凸顯其教育功能。盡管主旋律電影正在努力做到意識形態和消費主義的兩者兼顧,增強自身的大眾化趨勢,使影片在宣揚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巧妙地迎合了年輕觀眾的“追星”心理,使影片所體現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更易于被80后、90后所認同和接受。但主題先行的敘事模式通常會使其遭遇藝術和政治不能兩全的尷尬。在積極表達政治主題的同時,主旋律電影的藝術創作主體性往往成為霧中風景,或直接被舍棄。“那些史詩性影片由于其選材的特殊性,曾經一度勾起觀眾的觀賞欲望,但久而久之,觀眾中又時有逆反心理的流露。”另一方面,主流意識形態電影僅僅是電影大軍中的一小部分。在電影的海洋中,更多撲面而來的是大量的商業電影、大眾娛樂電影,學生們關注的焦點也是那些。如果說學生觀賞主流意識形態電影是在被動的情況下進行的話,那么觀賞商業電影則更多出于學生的自發行為。但是與此同時,大眾娛樂電影卻因其標榜的娛樂性和商業性而被排除在德育教育范圍之外,其影片的教育功能始終未被重視。很多研究者都已經注意到,在美國的德育教育中,他們非常注重利用電影、電視等大眾傳媒來宣揚整個國家和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在好萊塢這個世界電影生產重地,類型片大行其道,商業性是電影制作的王道。但這并沒有妨礙電影中美國精神的處處流露。姑且不論《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這類經典勵志電影,即便是《變形金剛》、《迷霧》、《穿普拉達的女魔頭》等這些爆米花電影也不乏人性的閃光點。同樣在國產大眾娛樂電影中的德育價值也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
那么如何發揮大眾娛樂電影的教育功能?(基于文化背景、成長環境、教育因素等考慮,本文討論的對象僅限于國產電影)從本體論角度而言,分析、認識這類電影的本質,從內在構成因素上進行探討,就不難發現它們具有教育功能的根本所在。一是中國的電影理論是以倫理精神為核心的功能美學。這一核心美學理念使中國電影在醞釀成長之初就以教化人生為出發點。著名電影導演費穆就曾言“,影戲是戲劇之一種,凡戲劇所有的價值他都具備。他不但具有表現、批評、調和、美化人生的四種功用,而且比其他各種戲劇之影響,更來得大”。
(1)而這四種功能無疑正是利用電影開展大學德育的顯著優勢。電影傳入中國后,中國電影人稱之為“影戲”,意為一種將戲劇用“影”的方式展現出來的藝術樣式。中國電影人也是在這一認識和基礎上制作電影的。侯曜在《影戲劇本作法》中強調了電影的社會功能和教育功能。“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電影主要是作為拯救民眾、啟發民智、改良社會的工具而存在。”
(2)在新中國“十七年”電影中,這兩大功能發揮到了極至。“濃郁強烈的政治意識、昂揚樂觀的精神氣質、傾向鮮明的視聽語言和通俗平易的敘事風格;而其核心是政治與藝術的關系,從總體上講,藝術是圍繞著政治使命展開并服務于此的。”
(3)當電影被當成樹立權威意識形態的工具時,人們習慣于從政治道德尺度去討論、檢驗各種類型的影片。長久以來,這種衡量標尺雖稍有修飾,但根本的核心內容不曾動搖。因此,即便是在大眾娛樂電影中,正確的政治導向和不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必須遵守的尺度。由此,這樣一種電影創作的導向不可否認地給中國開展影視教育構筑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二是電影藝術的多樣性和綜合性為電影作品的多層次、多角度解讀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包含了哲學、文學、戲劇、攝影、音樂、繪畫、社會學、心理學、科學等多種藝術門類。一部電影也因而可以從多個角度和層面進行解讀。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電影亦是如此。作為一部商業電影,它的教育功能是隱藏其后的。教師的作用就在于撥開迷霧,著力引導學生看到影片背后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西游降魔篇》中不僅有層次不高的笑料,有落入俗套的驅魔降妖,但更有劇中人物執著的人生態度和生死不棄的愛情觀。電影《金雞》講述的是香港社會最底層、最草根階層的生存狀態,從中更能體悟到的是普通香港人那種“做雞(妓)也要做頭牌”的頑強的生存能力和不屈精神。諸如此類的影片還有很多,在這些可看性較強的娛樂電影中,教師就要剝繭抽絲,將影片的精華部分奉獻給學生。三是功能的隱蔽性使大眾娛樂電影比主旋律電影更具教育的優勢。隨著對“電影是什么”這一電影美學根本問題認識的深化和推進,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中國電影開始出現多元化的審美形態。電影的娛樂性和商業性得到了認可和重視,對不同個體生存現狀的當下關注在電影中開始出現,并日趨豐滿。由此,蘇牧在《榮譽》一書中將電影由高到低分為三個層次:商業電影、藝術電影和探索電影。在這個金字塔的圖形坐標中,大量的商業電影是電影的基石,在此之上才是藝術電影和探索電影。紅色經典電影因為其主題先行的局限性往往會遭遇學生潛意識的抵制,從而影響電影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而隱蔽在大眾娛樂電影后面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恰恰能夠使電影的教育功能發揮到極至。
貝弗莉•休斯頓曾經這樣介紹美國大學的電影教育:“在傳統的文化科系中,早已探索到教授電影的方法,使電影課理所當然地列入這些文化科系中,并把它納入其他藝術課程已形成的授課模式。在英語系中,電影課的焦點集中在故事、人物發展和象征意義。在哲學系中,電影課的焦點是關于價值體系、道德表現和思維構成。在藝術系中,電影課是根據西方視覺媒介發展史、畫面構圖史、色彩應用和構圖設計等視覺藝術教學的傳統來進行的。”(4)那么在大學德育課堂上,對一部電影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善于從多個層面和角度以及隱含其后的意義來解讀各類商業電影,極力啟發學生從一部非主流電影中汲取正能量是一名優秀的德育教師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下文將以最新的賀歲大片《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簡稱《太》)為例,探討如何挖掘一部貼上“低俗”標簽電影的教育功能。
1.了解社會。作為一部2013年最熱門的賀歲電影,盡管豆瓣只打出了7.7的分數,但票房卻無厘頭地達了12.6億元。隨之而來不僅引發了各種爭議,也在學生中激起了熱烈的關注和討論。那么這部純爆米花電影到底有無內涵?一部電影能如此受人歡迎,它所反映的故事必定是貼近現實,能引發受眾共鳴。生存的壓力、職場的競爭是生活在現代都市中的每個人都感受得到的切膚之痛。這部講述為爭取產品授權而引發各種激烈爭斗的影片正是切中了人們的這個痛處。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教授說:“《泰囧》講了一個追求個人的發展、期望‘咸魚翻身’的故事。角色之間的競爭,反映了當今中國社會真實的工作環境。”面對即將步入職場的大學生,這無疑是一次職場文化的生動教育。
2.勵志人生。盡管影片笑點密集,但笑聲背后折射的卻是小人物努力奮斗、積極打拼、不輕言放棄的勵志精神。徐崢和黃渤承載著這個時代中產階級中比較奮斗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雖然他們身上也有不少缺點和問題,但認定目標不放松的韌勁卻是小人物打拼職場的必備武器。王寶強更是底層小人物的代言,攤煎餅是他的職業,但他卻依然樂觀向上,心懷夢想。小人物歷經坎坷最終獲得成功,是這類喜劇電影的經典模式,普通受眾們正是從中引發強烈共鳴,進而產生了對自己的勵志作用。
3.升華感情。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樹立正確的感情觀是大學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打溫情牌,走感情路線正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影片的情節設置處處體現了溫暖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始終抱著給媽媽祈福的“健康樹”的王寶強,在泰國佛寺虔誠叩拜,并一路寫下給母親的旅行日記;撕毀到手的授權書,請求妻子原諒的徐崢;旅程中歷經曲折形成的珍貴友誼。這些劇情的刻畫都凸顯了一個主題:讓在名利這個囧途中苦苦掙扎的人們最終體悟到真情的可貴,在打拼事業之余,不要忘記回歸感情的港灣。這些人生的感悟和道理不能不說對大學生們沒有啟發。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日漸成熟和規范,主旋律電影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在電影市場中的份額無疑將日趨減少。為此,我們需要充分挖掘非主旋律電影的育人功能,將更多影片納入大學德育教育的范疇。如何發揮大眾娛樂電影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在娛樂消遣的同時得到人生的啟示和心靈的凈化,將是今后大學德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作者:吳月齊單位: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微博時代的微公益理念分析
- 下一篇:德育內穩態理論的意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