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品德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25 04:37:15
導語:幼兒品德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家園合作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孩子從降生到完全獨立進入社會,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家庭德育在培養幼兒的思想基礎方面,特別是在早期教育中起著幼兒園和社會教育難以起到的作用。這個時期基礎打不好,從某種意義上說將決定其孩子未來的發展。列寧夫人克魯斯卡婭曾說過幼年打下的烙印,如同青石上刻的花紋,很難磨滅。為此,家長們一定要克服“樹長自直”和“順其自然”的說法,切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古訓,因為人是有意識的。要培養幼兒優良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作為教師要與家長經常保持聯系。教師首先要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活動和表現,掌握幼兒在家庭中思想品德變化的情況,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時教師也應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內的各方面的表現,宣傳幼兒園的教育主張和對幼兒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長能夠按照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產生實效。
二、資源利用法
幼兒園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瑣碎的,潛移默化之中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將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去,便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是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培養的重要途徑。例如,進餐時,老師除了讓幼兒品嘗燒的美味可口的飯菜外,還有意識地引導幼兒了解伙房工作人員是怎樣工作的;飯后,老師便帶幼兒去觀察食堂,阿姨在給餐具消毒、拖地等;小朋友親眼看到阿姨工作非常辛苦。實際觀察不僅使幼兒對工作人員產生敬意,而且使他們懂得了應該尊重和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不浪費飯菜,不往地上亂扔臟東西的道理。
三、啟發誘導法
幼兒由于受年齡和生理的影響,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所以,在教育過程中,啟發誘導就顯得格外重要。如培養幼兒與人友好相處的習慣,教師首先應該通過游戲讓幼兒感到大家在一起的快樂感,再啟發幼兒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然后教會幼兒與人相處的方法及規則,怎樣尋求幫助和幫助別人,怎樣征求他人的意見和接受他人的意見,例如對幼兒說:“某某小朋友今天把圖書弄壞了”,啟發幼兒一齊幫助同伴修理圖書;例如告訴幼兒“今天玩娃娃家”,啟發幼兒自己分配角色,學習征求和接受他人的意見。
四、鼓勵法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種行為不論好與壞,只要發生后得到鼓勵,則這種行為就容易再現,事實證明,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基本方法是“正強化”(物質或精神鼓勵),幼兒的可塑性強,古人說:“少成若天性”,即幼兒期形成的好習慣像天生的一樣非常鞏固,能因此終生受益。所以,教師應該善于發現幼兒的優點并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幼兒能從中體會到被表揚的快樂,因為由這種快樂產生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幼兒容易記住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滲透法
從幼兒感興趣的和比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使幼兒產生一種親切感和愉快的情緒體驗。如利用周圍的有利條件帶領幼兒參觀周圍環境的變化等等。回到幼兒園把看到的用語言表達出來,用彩筆畫出來,用積木搭出來,將孩子們的作品布置在活動室中。這樣孩子們的印象就更深,很難從記憶中抹去。如在各類競賽性游戲中,教育幼兒團結一致,激發上進心和求勝心;在以玩皮球模仿動物跳等小型游戲中,教育幼兒互諒互讓,不爭搶活動器具;在偶發事件中,當在激烈奔跑的游戲中,幼兒不慎突然摔倒;當活動場地受到干擾,幼兒注意力不易集中時;當幼兒要鉆過障礙物,走過獨木橋,個別幼兒產生畏懼情緒時,老師都及時而恰如其分地進行品德教育。
總之,在進行幼兒德育教育時,教師必須時常參與幼兒活動,與幼兒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兒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具體發展情況及個體接受差異。有針對性、有層次地幫助幼兒認識問題,抓住存在的苗頭性問題,及時予以教育糾正,使之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為習慣,才能更好地面向全體幼兒,實現德育教育的任務。
參考文獻:
[1]項賢明.泛教育論-廣義教育學的初步探索.
[2]章志光.幼兒教育心理學.
[3]教育部.幼兒教育綱要.
作者:夏巧梅 單位:三垛鎮司徒幼兒園
- 上一篇:高職會計教學多媒體課件的運用
- 下一篇:淺析農村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