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聲樂教學文化素養研究

時間:2022-05-19 02:59:17

導語:民族聲樂教學文化素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聲樂教學文化素養研究

摘要:作為高校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民族聲樂教學肩負著儲備和培養音樂人才,向社會輸送藝術血液的艱巨任務。縱觀民族音樂的發展征程,民族聲樂教學中相關文化日臻流失,表演者文化素養日漸下降的問題成為橫亙在民族聲樂發展面前的桎梏與阻礙,而文化素養的不足也直擊了當下民族聲樂演唱“千人一面,千人一聲”之窠臼,影響了民族聲樂的健康長遠發展。對民族聲樂的表演者而言,僅憑扎實的理論功底和高超的演唱技巧難以支撐其民族聲樂的豐盈內涵,唯有輔之以對作品內在文化的精準把握,秉持高度的民族文化情感,才能更好地演繹和詮釋民族聲樂作品。基于此,有必要對民族聲樂教學的文化滲透現狀予以全面審視,多元化、全方位地提升表演者的文化素養,進而為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原動力。

關鍵詞:民族聲樂;教學;文化;文化素養

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傳統藝術殿堂中的瑰麗奇葩,也是當下寶貴的藝術財富。在一批批民族聲樂教育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不畏艱辛的耕耘下,民族聲樂日臻成為系統性、規范性和學術性的藝術學科,成為文化藝術事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不容忽視的是,在民族聲樂蓬勃發展的當下,“千人一面,千人一聲”之窠臼也成為民族聲樂走向長遠征程中的突兀問題,教學中文化滲透不足,演唱者文化素養欠缺成為束縛民族聲樂教育的一大桎梏。新時期,進一步弘揚民族聲樂,破解教學弊端的關鍵就在于對民族聲樂內在文化和深刻價值的重新審視,進而全面提升民族聲樂藝術表演者的文化素養,促使民族聲樂藝術不斷厚積沉淀,煥發出全新的文化魅力和生命張力。

一、民族聲樂教學中相關文化的滲透之意義

1.打破“西方音樂中心論”,提升“母語音樂”認同感。改革開放在加速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也促使聲樂教育從思維到外化都開始傾向西化。近年來,各界對于民族聲樂的認知不斷深化,開始致力于對過度西方化的糾正,但收效卻甚微。鑒于此,有必要針對當前的民族聲樂教育進行反思,尋找民族聲樂教育的本位。因而,高校民族聲樂教育改革首先要打破“歐洲中心論”所帶來的一系列消極影響,倡導和呼吁民族文化滲透的重要性,以此來提升學生對于“母語音樂”的認同感,進而讓學生接觸和感悟到民族音樂的內在魅力。民族文化的注入迎合了高校民族聲樂教育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特征,剝離了以西方音樂為中心的論調,注重并強調母語音樂,其對于民族聲樂的地位提升和正名有著重要的意義。2.正確看待中西方音樂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愛國情感。高校是民族聲樂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搖籃,是普及和傳輸音樂教育的具體執行者,高校的師資力量及其對民族聲樂文化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認知與態度。鑒于學校這一載體在民族聲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就需夯實其作為實施民族音樂教學的陣地位置,發揮其對民族藝術文化的推動作用。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滲透相關民族文化,能夠樹立學生對于中西方音樂文化的正確認知,幫助學生甄別音樂優劣。當下,高校聲樂教育的教材和音樂資料大多擇取自西方國家,學生在聲樂學習的內容方面也大多以西洋歌劇為主。在此之下,學生對于民族和傳統文化的接觸與掌握日漸寥寥,對傳統音樂內涵也更是鮮有了解。在一些學生的觀念中,西洋音樂中的歌劇選段甚至成為了聲樂教學的主體,將本土和民族音樂置于薄弱地位。因而,民族聲樂教學的引入和滲透打破了學生對西方音樂文化的過度依賴,于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幫助學生樹立了高度的愛國情感。3.提升審美情趣,優化對民族聲樂文化的審美意識。民族文化是民族發展的脈絡和根基,也是民族不斷前行的原動力。無論是在書本中記載的文化珍寶還是文化遺產,一旦掙脫保護和傳統的范疇,文化精髓也將成為空殼。亙古以來,民族音樂文化都是華夏文明的母語文化之一,理應受到關注和重視。但由于文化底蘊的不足和審美能力的缺失,對母語文化了解和熱衷的學生群體不斷縮減,從而致使他們在多元文化的洪流中傾向西方文化,審美天平由此傾斜。而將民族文化滲透進民族聲樂教學,并以此作為教學的支撐與骨骼,通過教學行為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窺探民族音樂的魅力,進而提升審美情趣。在龐大的民族音樂體系中,許多樂曲得以流傳并雋永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內在強烈的民族性,為此,教師要帶領學生探究音樂背后的民族文化,細細品味、慢慢咀嚼,不斷沉淀審核和文化素養。聲樂教學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作為系統性工程,其不止是對教材和課程的修訂與優化,對師資力量的充實,更是打破以往有失偏頗的論調,消融當下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隔閡堅冰,重新喚起相對關藝術人才傳統音樂和民族文化的認知。

二、民族聲樂教學相關文化滲透及文化素質提升之不足

1.民族聲樂教師整體文化素質有待提升。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教師自身素養和文化素質極為重要,直接關乎教學效果和對學生的影響。除卻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外,教師還需廣泛涉獵知識,構建豐盈的人文知識體系。在理論知識方面,教師既要深諳音樂理論方面的專業知識,還需對中外聲樂史、聲樂美學等予以熟知掌握;在聲樂技能技巧方面,則需明確知曉各個聲部的發音情況,立足學生個體差異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及時糾正學生在咬字吐字、演唱發音等方面的不足與偏差,以專業性的知識對學生進行細致的技能輔導。但就當前高等院校的聲樂教師隊伍而言,其在專業方面大多技能過硬,能夠正確對學生進行引導示范,并通過對教學環節的掌控來提升學生的演唱技能和演唱水平。但不容忽視的是,受制于民族聲樂教師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缺失,其對于人文知識的傳授往往差強人意。一方面,當前聲樂教師在理論水平的深度與廣度方面不足,欠缺足夠的理論運籌能力;另一方面,部分聲樂教師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和重視程度不足,從而導致其在教學過程中對相關文化的傳輸滲透不足。2.民族聲樂教學對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深度不夠。當前,民族聲樂教育中民族文化缺失的現狀日臻引起關注與重視。與此同時,民族文化傳播深度的不足則是影響其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滲透的一大桎梏。諸如在對學生的演唱進行教授前,就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搜集與作品相關的背景資料,促使學生在深化對作品背景和內涵認知的同時,更好地演繹與詮釋作品。縱觀當前民族聲樂教學和演唱現狀,為數眾多的學生用著較強的理論功底和扎實的演唱技能,也能快速領悟教師所傳授的內容。但不容忽視的是,愈來愈多的演唱者由于對作品內在了解的不足,只能單純而孔洞地演唱作品,縱有高超的演唱技能和沉穩的舞臺掌控力,也難以淋漓盡致地展現作品的精神與靈魂,難免使演唱陷入空洞之中。究其原因,就在于當前民族聲樂教學將倚重點至置于樂理知識的傳授和演唱技能的提升方面,忽略了對作品本身的了解,學生對于演唱的認知淺顯浮于表層,無法理解和深諳作品背后的深遠意義,從而在使演唱單薄,情感欠缺的同時,滯后了作品內在民族文化的傳承。而這,也暴露了當前民族聲樂教學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淡漠,人為阻斷了作品和文化的關系,致使傳統文化的傳播深度明顯不足。3.聲樂教學對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力度不夠。在當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受制于教師在專業素養和知識內涵方面的差異,其對于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的選擇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強,而高校也大多沒有強硬的制度對教師的授課內容進行規范。尤其是在傳統歌曲的講授和學習方面,學生大多是根據教師事前布置的任務展開學習,對于傳統歌曲和傳統文化認知少之甚少。在此之下,學生民俗和傳統認知的匱乏也影響了高校在民族聲樂教學對優良文化的傳播力度,文化淺顯的弊端顯而易見。譬如,民族聲樂教師在選擇學生演唱的歌曲時,大多是分為中國歌曲和外國歌曲這兩部分。對于外國歌曲,通常是選擇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歌曲,但對中國歌曲的選擇,學校并無硬性規定,而是交由老師決定。而民族聲樂教師在選擇時也大多缺乏細致深入和全面系統的考慮,往往基于自身喜好進行教學。這就致使學生在歌曲學習時的廣度和深度不足,遲滯和阻礙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基于此,高校就應在廣泛征求專家學者、教師以及學生的基礎上,對應學歌曲進行廣泛深入地探究,進而制定出詳實規范,體系健全的民族歌曲教學體系,并使之制度化,以此作為固化教師教學行為的途徑,要求教師選擇內涵深刻、寓意深厚的民族歌曲作為教學內容,并引導學生了解和知曉歌曲的背景,進而深入挖掘歌曲背后的民族文化,做到對民族文化廣度化、深度化的傳承。4.聲樂教學對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廣度不夠。受制于地區的不同,民族文化在高等院校聲樂教育的傳播過程中也呈現出不同的層次與路徑。這其中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歷史發展脈絡以及全民素質高下等因素影響。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亙古不變的真理下,國內城市在改革開放的縷縷春風下也實現了發展的飛躍。公眾從以往對物質生活滿足的追求轉向了精神層面的愉悅,由此帶動了精神文明的演進。但在西方藝術文明的長期熏陶下,眾多高校民族聲樂教師在藝術層面也開始追求西方的審美視角,西化特征顯著。諸如在對意大利歌曲《阿瑪麗莉》的演繹和詮釋中,歌曲中輪廓完美的藝術旋律,其所勾畫出少女的純潔與溫存,會漸次對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學生將歌曲中的意境與雕像所塑造的立體形式進行對比,進而通過演唱表達出少女對美好純潔、真摯雋永愛情的追隨和守候。毋庸置疑,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有著重要作用,但教師在教學中對西方文化的過度追求和竭力追隨也使得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西方烙印深重,由此造成民族文化的缺位與流失。在文化流動加速和融合的當下,高校民族聲樂教育應秉持民族文化發展的大旗,堅持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并有選擇地對西方先進的藝術形式和文化成果予以吸收解決,以此推動和促進民族聲樂和民族文化的同步演進。

三、民族聲樂教育滲透相關文化,提升文化素養的策略

1.增加民族聲樂教育內容的文化素材。在當前以歐洲音樂文化審美為導向的民族聲樂教學中,適度增加本土音樂元素和本土文化課程并非難事。縱觀當前高校開設的與民族音樂相關的課程,大多是中國音樂史、民歌、戲曲與說唱、作品分析等理論課程眾多部分課程。但從時間跨度而言,這些課程的開設時間短的僅有幾周,長的也大多不超過一學期。同時,從對于這些學科的考核形式來看,隨堂測試或是短小松懈的論文考核形式顯然難以喚起學生的足夠重視,從而致使這些課程的開設流于形式。高校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淡漠不僅削弱了教學效果,也難以發揮和延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使命。從很大程度而言,民族聲樂與鄉土有著緊密關系,諸如民歌、小調等原生態藝術形式雖與民族聲樂如影隨形,但在現代都市卻鮮有窺見。為此,高校在進行民族聲樂教育的同時,要引導和帶領學生走進田野,邁進鄉土,讓學生深入實踐進行調查采風,促使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起源、發展以及趨勢有所了解,進而等民族聲樂注入更多情感,在個人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得到提升的同時,更好地演繹作品。2.厘清民族聲樂教學的傳統審美標準與理念。較之于西方藝術形式,民族聲樂藝術在審美方面有著獨屬于自身的特征。而這些特征的存在則要求民族聲樂教學要正確樹立對其特征的認知,進而以此為導向,構建科學的審美標準和審美理念。首先,要注重“個體主觀”的情感表達。民族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注重對樂理知識和演唱技巧的講授外,更需要針對教學曲目展開課堂導入,對曲目的背景、內在含義以及蘊含的情感予以講述,帶領學生共同進入民族聲樂的感情世界,以便于在演唱作品時能夠更加深刻地詮釋情感,傳承文化,進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其次,要堅持“字正腔圓”的審美取向。為了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灌輸民族文化,教師就應要求學生堅持“字正腔圓”的審美取向,遵循漢語發音特征,還原歌詞的清晰度,在“先說后唱”的原則下演繹出極富穿透力的作用,進而傳遞給受眾。再次,要尊重歌唱音色的個性選擇。民族聲樂對于音樂并無刻板要求或固化模板,尊重并發揮每一個個體的音樂個性是民族聲樂的一大特征。諸如湖北名歌《龍船調》,濃郁地方語言的引入不僅生動刻畫出了艄公擺渡過河的場景,還賦予了作品更強的民族特色,使得作品的感染力更強。總之,民族聲樂是滋生并根植于東方土壤所結出的碩果,其明顯有別于西方的審美標準。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提升表演者的文化素養,就需聲樂教育工作者在延續基本講授內容的同時,為學生厘清民族聲樂教學的傳統審美標準與理念,做到對民族聲樂文化內涵的深層次挖掘。3.加強民族聲樂教學傳統技法與文化的關聯。對民族音樂而言,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以品類繁多的戲曲為衍生基礎,并以戲曲的演唱技法為技術理論源泉。新中國成立之后,聲樂工作者在延續傳統歌唱體系的基礎上,開創了全新的民族唱法理論與技巧。盡管這一唱法從西洋聲樂方面獲取了若干理論支持,但其精神實質和內在精髓并未脫離民族性這一特征。因而,民族聲樂教學在注重理論和技法的同時,更需重視與傳統聲樂門類的關聯,從中汲取有益于民族聲樂的部分。而西洋唱法并非與民族唱法絕對分離,二者在很多方面有共通和相連之處。因而,民族聲樂教學也應適度汲取西洋音樂的有益部分,引導學生正確甄別中西唱法的差異與優劣,自覺調整聲樂學習心態,進而不斷加強文化藝術素養。4.強化民族聲樂教學的師資培養。教師是民族聲樂教學的關鍵與載體,教師的綜合素質高低直接影響的教學成果的好壞。盡管大多數的民族聲樂教師理論知識敦實,演唱技能高超,教學經驗豐富,但其對與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卻不盡人意。而這,也直接影響了民族文化的弘揚和演唱者人文素質的提升。為此,高等院校的民族聲樂教師就需秉持與時俱進的理念,及時深化和拓展作為新時代教師的眼界和視野,不斷優化和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全面對學生進行估量與審視,在因材施教的原則下采取差異化的教學策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而高校也應構建長效培訓機制,通過交流、講座、拓展訓練等形式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促使教師能夠適應教學形式和民族聲樂發展趨勢,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高校要以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來帶動民族聲樂教學相關文化的滲透,進而實現師生文化素質的共同長進。

四、結語

在多元化的社會發展趨勢下,民族聲樂也伴隨發展洪流不斷演進,原本單一的音樂形態顯然滯后與發展需要,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實現民族聲樂與民族文化的真正契合是未來高等音樂教學必須思考的課題。滲透民族文化,提升文化素養,高等院校的民族聲樂教學理應扛起發展大旗,未來,任重而道遠。

作者:李雯靚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李萍.重視現代民族聲樂理論的建設與發展[J].音樂研究.2014(2).[2]姜文鋒.讓中國“民歌”永保質樸風格[J].藝術教育.2012(4).

[3]李眾川.歌劇應借鑒戲曲表演實現民族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3(1).

[4]張曉農.現實情懷與悲劇情結———論中西傳統聲樂藝術的文化精神[J].音樂研究.2015(4).

[5]詹橋玲.20世紀中國歌劇發展談概[J].音樂研究.2015(1).[6]鄭寶華.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之比較研究[J].中國音樂.2012(1).

[7]郭克儉.傳統聲樂文化特質及其當下意義———兼及近年來民族聲樂教學理論與實踐之問題檢討[J].音樂研究.2014(4).

[8]趙世蘭,郭建民.“近源”與“多元”———關于中國民族聲樂文化的傳承關系[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