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教學與民歌傳承保護的結合

時間:2022-09-05 09:15:37

導語:聲樂教學與民歌傳承保護的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聲樂教學與民歌傳承保護的結合

摘要:地方民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之一,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我國音樂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音樂教學作為民歌傳承的重要載體,對地方民歌傳承與保護工作具有重要影響,通過將聲樂教學和地方民歌傳承工作結合在一起,落實地方民歌傳承與保護工作。

關鍵詞:聲樂教學;地方民歌;傳承保護;結合發展

傳統民歌是某一地區基層勞動人民口口相傳的一種歌曲,此類歌曲創作過程歷經多次修改,創作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與當地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傳統文化內容之一,在我國音樂發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通過將地方民歌融入到當代聲樂教學活動中,將聲樂教學活動與地方民歌傳承工作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加快地方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一、我國聲樂教學現狀

在素質教育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教育部門逐步提高對音樂教學工作的重視。聲樂教學作為音樂教學的基礎內容之一,從我國各大音樂學院所開展的聲樂教學情況來看,所構建的聲樂教學體系傾向于西方教學體系,一味的強調發生方法、系統訓練、用嗓機制、氣息控制,實現聲樂教學的技能化、專業化與標準化。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政策的不斷改革與創新,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理念逐步深化,我國傳統民歌被逐步引入高校音樂教學活動中,打破聲樂教學原有的平衡狀態,構建新的聲樂教學機制,為我國聲樂行業的發展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趨勢日益推進,原有計劃經濟被市場化、資本化、信息化的市場競爭所取代,有效到傳統計劃經濟的格局,培養極具中國特色、地方特色、個人特色的特設性人才成為當代社會對音樂教學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標準,對我國音樂教學工作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從我國音樂教學培養工作來看,傳統、統一、單一的標準化、大規模培養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化社會發展要求,“千校一面”與“千人一聲”現象已經被現代化音樂發展趨勢所淘汰,與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相違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地緣廣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擁有其獨特的風土人情與文化內涵,傳統、單一、統一的標準化、大規模聲樂培養模式極大程度上抑制了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少地方民歌在這種聲樂培養模式的影響下逐漸瀕臨滅絕,導致我國大量地方民歌文化流失,制約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除此之外,相比西方聲樂演唱方式,我國廣大社會公民更喜歡聆聽極具中國特色、地方特色的中國之聲、地方之音,感覺讓人百聽不厭。出現之一現象的主要源于我國勞動人民長久以來的審美習慣,即“和而不同”與“同則不繼”。藝術鑒賞使一種追求別具一格、獨具創新的一個過程,相同的是不能共同生存的,不同的能夠共同存在并呈現一種繁茂的狀態,這就如同世界上沒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二、地方民歌在聲樂教學中的開展情況

(一)地方民歌傳承現狀。在新課程改革工作的推動下,傳統民歌逐步走入廣大學子的實現,融入到音樂專業學生的學習與工作中。但是受新興音樂載體的問世,為我國地方民歌在聲樂教學中的開展帶來一定的制約,尤其在我國傳統聲樂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地方民歌在聲樂教學中的發展可謂寸步難行,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如下:其一,缺乏與時展協調一致的新型民歌作品。現如今,我國社會群眾所聆聽的地方民歌作品均是民歌形成初期的優秀作品,其表現形式單一、陳舊,缺乏創新性與時代性,其欣賞人群主要以老年人與中年人為主,新時期的青年以及青少年對地方民歌的學習與欣賞興致缺缺。其二,缺乏民歌傳承演唱人員。近年來,流行歌曲風靡全球、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音樂的審美意識,尤其是對青少年、青年的影響最為深遠,使地方民歌傳承呈現老齡化發展趨勢。(二)地方民歌發展困境。從地方民歌在我國聲樂教學中的開展情況來看,因演唱者轉換問題、語言流失問題、伴奏不足問題導致地方民歌在我國聲樂教學中難以順利進行。其一,演唱者轉換問題。地方民歌是由的定區域勞動人員在生產勞動中產生,其演唱內容與勞動者的勞動內容、勞動形式等信息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演唱者與傳承者均是當地開展某項特定工作的勞動者,這些勞動者對民歌內容具有至深至情的領悟能力,因此,演唱者能夠將地方民歌中所特有的靈魂演唱出來。將地方民歌引入聲樂教學,其演唱者從社會基層勞動者轉變為音樂專業的教師與學生,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均沒有參與過基層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對民歌的理念能力、掌握能力均停留在民歌演唱的表面,無法將地方民歌的內在特征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其二,語言流失問題。地方民歌的演唱者擁有濃重的地方口音,演唱過程均使用當地的方言,音樂專業的師生講普通話,且不熟悉地方方言,導致師生在聲樂教學活動難以開展,多數用白話的形式進行演唱,使地方民歌失去原有的韻味與特殊。其三,伴奏不足。勞動場所是地方民歌的主要演唱場所,是一種即興演唱方式,基本上都沒有任何的說明與記錄,伴奏方式更無從談起。

三、傳統民歌在聲樂教學中的傳承策略

(一)更新教學觀念,完善教學體系。為擺脫傳統民歌在聲樂教學發展的困境,需要聲樂教師從教學觀念入手,通過不斷更新聲樂教學觀念,對地方民歌進行整體感知,開展一系列民歌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地方民歌的感悟能力與理念能力。首先,教師不可局限在與傳統民歌有關的《中國民族音樂》、《民族音樂概率》等課程中,還應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設備,創造良好的地方民歌教學環境;其次,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能夠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視角出發,對地方民歌進行多層次、多角度感知與領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地方民歌的理解與認知;其三,教師應深入挖掘地方民歌演唱技巧,將現代化文化與地方民歌聯系在一起,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理念的融合與創新,汲取精華、弘揚民族精神;其四,教師引領學生深入實地考察,了解自己家鄉以及周圍地區的地方民歌,參與簡單的生產活動,感悟生活,體驗勞動人們的智慧結晶,提升學生對地方民歌的領悟能力與感知能力,加強聲樂教學與地方民歌的融合。(二)完善知識體系,回歸本土文化。聲樂教師應科學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不斷完善學生的聲樂結構,優化學生的知識體系,對地方民歌演唱技能進行延伸與拓展,帶領學生學習民間藝人在演唱地方民歌的演唱方法,熟悉地方民間演唱風格,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開闊學生視野,構建傳統民歌聲樂體系。為確保地方民歌能夠順利融入到聲樂教學活動中,落實地方民歌傳承工作,需要高校音樂專業提高對原生態地方民歌的重視,回歸本土文化。其一,高校開設傳統民歌專業,聘請原生態民間藝人到校任教,使學生能夠正確掌握地方民歌演唱要領;其二,廣泛搜集民歌素材,結合現代化發展思想,聘請專業人士對傳統民歌進行二次創作;其三,聘請原生態意識到校開展與地方民歌有關的知識講座,更新學生對地方民歌的認知與理解;其四,將地方民歌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注重地方民歌在校園文化中的滲透與發展,為聲樂教學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其五,落實伴奏樂器的配置工作,將電子信息技術廣泛運用到聲樂教學配樂工作中,盡可能滿足地方民歌演唱的各種需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地方民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主要以口頭形式進行傳承與發揚。為落實地方民歌文化的繼承與保護工作,通過將地方民歌引入聲樂教學課堂,將聲樂教學與地方民歌結合在一起,實現音樂文化的融合,促進地方民歌的傳承與發展。然而從我國聲樂教學的開展情況來看,地方民歌教學活動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需要我國音樂專業院校提高對地方民歌管理與引進的重視,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完善教師的教學體系以及學生的知識體系,將原生態地方民歌引入聲樂課堂,落實本土文化的回歸工作。

[參考文獻]

[1]姚曉婷.淺析民族聲樂傳承地方方言文化的重要意義[J].黃河之聲,2017,18:70.

[2]汪健.聲樂教學中傳統民歌的傳承與保護研究[J].巢湖學院學報,2017,19,05:160-164.

[3]季偉.論高師聲樂教學與地方民歌傳承保護的結合發展[J].歌唱藝術,2017,09:39-43.

[4]翁葵,韋家燕.論構建少數民族地區藝術院校民族聲樂教學的特色—以壯族原生態民歌融入為例[J].音樂創作,2012,11:180-182.

[5]趙敏.高校聲樂教學在傳承與發展皖西民歌中的作用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12,28,04:26-28.

作者:瑪爾健 單位:湖南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