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聲樂教學多元化發展分析
時間:2022-04-27 09:17:03
導語:民族聲樂教學多元化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當前人們意識形態的變化和審美標準的多元化,對于民族音樂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接受,同時,在當前音樂教學逐漸走向多角度的背景下,我國高校音樂教學也在不斷進步。然而對于民族聲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來說,其教學轉變過程和未來多元化發展方向的有效融合,是影響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水平的關鍵。本文將針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進行分析,并結合筆者多年教學經驗談談理論和時間結合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民族聲樂;高校教學;多元發展
一、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概述
(一)聲樂教學亟待改革。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上升,在教育事業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高等教育逐漸走向普及。在這種社會北京環境下,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變得更加多樣,人才之間的競爭機制發生改變,使高校教育同樣出現了相應的變化。目前大多數高校不斷拓展招生,提升學生數量,在這種情況下,傳統聲樂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日常教學需求,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就業情況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因此,高校聲樂教學亟待改革。(二)當前我國高校民族聲樂的教學現狀。在1958年前后,全國各地區的藝術類高校紛紛開設組建民族聲樂專業,自此,民族聲樂發展逐步走向了系統化和正規化。在高校民族聲樂專業的進步和發展下,對該專業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也不斷進行,使民族聲樂教學有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學校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僅僅構建了基礎理論知識和一些傳統民歌的表演教學,忽視了民族聲樂的創造性和實踐性,導致學生的知識能力過于單一,實際應用水平還遠遠不足,影響了學生的發展,使他們難以通過對民族音樂的全貌和內涵學習了解,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這一現象,至今都沒有得到解決。大多數高校的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依然沒有科學完善的教學體系,民族聲樂多元化和創新性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目前,很多民族聲樂的執教老師,大都是專業從事音樂事業或者音樂學院中的精英人才,在音樂學習中接受的往往是美聲唱法和表演理論,對于我國民族聲樂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接觸較少,缺乏深入且系統了解,致使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理論與實際的脫節,影響學生的民族聲樂表現力。(三)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訓練。高校民族聲樂在進行聲樂訓練教學中有著一套自己的體系,但是尚不完善。目前民族聲樂教學需要一種能夠將民族聲樂特色和情感融為一體,使學生能夠在生理、心理和表現中更好的展示民族聲樂的魅力。這需要不斷完善聲樂訓練中的理論和方法,利用科學的方法,使學生的呼吸、共鳴和發聲器官保持良好的狀態,使學生心理充滿感情和熱情,在演唱中提升狀態和水平。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重視實踐教學。民族聲樂與其他音樂藝術形式有著一定的區別,教師應當重視民族聲樂的實踐教學,營造出適合民族歌曲演唱的氛圍和環境,使學生投入到民族聲樂的表演中去。第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師應當提高學生對民族聲樂的理解力和創新力,通過傳授基礎的樂理知識和演唱理論,在平時的訓練中不斷鍛煉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分析掌握與民族聲樂的相關曲目和背景文化,從而生成自己的獨特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第三,高校民族聲樂應當重視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感情的抒發,民族聲樂是一種具有歷史韻味和文化內涵的獨特音樂,在學習中不能重視技巧,輕視感情的表達。因此,好的民族聲樂表演者首先需要弘揚民族聲樂的表演技法,發揮音樂的強烈感染力,使音樂中的情感和美能夠表現出來,引起觀眾的共鳴。在做到以上內容之后,才能在融合美聲等其他演唱技巧的同時,對民族聲樂進行優秀的創新。
二、聲樂教學理論和原則
(一)加強基礎理論建設。要想提升我國民族聲樂的教學效果,首先需要加強基礎理論知識建設,打造良好的音樂體系,挖掘我國傳統的東方哲學和傳統審美意識,從而形成獨樹一幟的民族聲樂流派和意識形態,在此基礎上加強基礎理論知識的建設工作,能夠為民族聲樂教學提供有力依據。(二)保護民族藝術文化根基。我國民族藝術文化根基是提升聲樂教學水平的關鍵。在高校民族聲樂教育中,教師應當建立起一個正確的傳統文化審美體系,以多視角的觀念來實現聲樂教學的多元化,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教音樂,還要傳承文化發展,將傳統文化和民族藝術的基礎,傳遞到學生思想中,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使學生了解民俗文化基礎上,提升民族聲樂表達水平。
三、高校民族聲樂多元化教學對策
高校民族聲樂在教育教學中應當構建多元化的發展模式,重視民族音樂文化內涵,以培養高素質民族聲樂人才為目的,重視學生的思想觀念建設,使學生從單一的西方文化學習中脫離出來,轉變為多元化的民族聲樂學習觀。(一)重視原生態的民歌學習。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應當處理好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以傳承民族聲樂藝術為基礎,然后進行國外先進民族聲樂文化和技巧的學習和借鑒,不斷提升民族聲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聘請原生態民族聲樂演唱家作為高校聲樂專業的指導教師。由于這些原生態演唱家在實踐經驗方面有著更為獨特的優勢,在表演中能夠體現出獨特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內涵,彰顯不同地區的民族特色風格,表達出強烈的民族風格。第二,大力培養學生對原生態民歌的演唱能力。在招納學生時,學校可以招收那些擅長民歌的學生,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長時間與這些原生態的民族歌曲耳濡目染,能夠傳承本地區民族歌曲的特色和內涵,其結合生活的創新能力也十分強。招收這些原生態民歌演唱能力強的學生,能夠有效提升班級內學生的整體演唱能力,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二)創新民族聲樂教材,優化課程設置。在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基本理論知識訓練和傳統民族聲樂理念教學之外,還應當重點進行經典曲目和不同藝術形式狀態的曲目學習,尤其是在表演教學中,傳統的民族聲樂演唱方法和當前文化多元背景下的演唱有著一定的區別,教師應當不斷創新民族聲樂教學方式,優化課程設置。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調整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教材內容。眾多藝術院校的聲樂教材大多是曲譜,很多經典的音響和音像材料卻沒有被當成是重要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在這種情況下,對經典音響和音像制品教學內容的補充十分重要,這樣才能夠豐富理論教材。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應當博喊著發聲原理和器官結構等,并且對不同的審美理念和民族聲樂演唱風格進行分析指導,即允許學生的通俗唱法和特殊長發,提升學生的個人感悟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第二,在課程設置上,應當加大少數民族的音樂數量,引入各類型的民族聲樂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類型的民族聲樂進行特點分析,發現普遍的規律,提高學生對民族聲樂內涵和表達手法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民族聲樂的特點進行課程設置,不僅需要對世界民族聲樂進行整體以分析,還需要對東方聲樂特點進行研究和對比,促進教學有效性地提升。(三)健全民族聲樂知識體系。民族聲樂更重要的是傳達一種美感,通過聲音表現情感,從而震動聽眾的心靈,獲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民族聲樂表現力的提升,不僅僅需要演唱者的個人情感和理解支持,還需要依賴一定程度演唱技巧,這樣才能詮釋音樂中的特殊韻味。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指出歌曲中的二次創作概念和原則方法等,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對不同地區的民俗風情有著一定的認識和創造能力。高校民族聲樂走向多元化的發展途徑,不僅僅是需要在理論知識基礎上進行改革,還需要在技巧和內涵理解上重視學生積累,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四、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聲樂教學改革和多元化發展屬于一個長期發展進步的過程,是不斷深入和變化的過程。民族聲樂教育是培養音樂藝術人才的重要方式,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自身經驗和理論支持,不斷改革教學方式,優化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民族聲樂綜合能力,這樣才能夠使民族聲樂教學理念和方法得到改善,更好的適應我國民族聲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李雯靚.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及其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藝術研究,2018,(01):246-248.
[2]趙弦簫.高校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路徑探索[J].大眾文藝,2016,(24):232.
[3]賴月娟.關于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研究[J].音樂時空,2016,(07):183-184.
作者:穆倩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
- 上一篇:聲樂教學藝術實踐分析
- 下一篇:醫學影像學翻轉課堂教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