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反思與建構

時間:2022-06-03 10:22:29

導語: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反思與建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反思與建構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文化傳承視域下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查閱大量有關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的文獻資料,涉及民族傳統體育學、民族學、教育學、體育地理學、體育史、文化學等學科理論。還大量查閱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方面的學術論文及資料。

1.2.2訪談法

從本研究設計之初到得出相關研究成果,對民族傳統體育和武術理論、民族學、教育學等領域的專家進行訪談。讀博期間,數次拜訪重慶八卦掌名師莊嚴森先生(武術七段)、并實地觀察重慶武術及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現狀。實地觀察重慶、安徽部分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現狀。對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第一線的專家學者,以及西南大學教育學博士陳中亞、劉義民等就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及傳承問題進行訪談,計20余人。

2結果與分析

2.1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反思

2.1.1文化傳承和教學

1)文化傳承和教育。“文化傳承”是指文化在一個人們共同體(如族群)的社會成員中縱向交接的過程。這里有兩層含義,(1)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挖掘研究,擇其善者應用于高校教學;(2)指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技術蘊含的民族傳統文化,具體是其中蘊含的“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進取理念,“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道德價值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思維,“內外合一”公平競爭的行為方式等。“民族傳統體育”是指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開展的,承載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的,具有濃厚民族傳統特色的健身、養生、娛樂等體育活動的總稱。[1]包括武術、龍舟、毽球、舞龍、舞獅、摔跤、擺手舞、秋千等等。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和身份特征,凝聚著民族智慧和精神,關乎文化認同和民族復興的力量和源泉。文化傳承和教育密切相關,教育是指能夠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思想品德的活動。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使文化成為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有傳播、選擇、創造文化的功能,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包含教學模式等內容,位于學校教育的頂端,是連接學校和社會的節點,是學校教育傳承的關鍵。

2)技術教學和文化。技術是教學模式的要素之一,技術和文化的關系是辯證的。技術這里指科學合理利用身體,完成體育動作的方法,是運動能力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包括身體姿勢、動作軌跡、動作時間等要素。從廣義上講,技術也是一種文化。沒有離開技術的文化,也沒有離開文化的技術。技術是文化的基礎和動力,文化是技術的發展方向和目的,二者只有相輔相成,才能可持續發展。技術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也是辯證的。文化教學需要技術來充實、飽滿,而非空洞的說教或者純粹的理論講授;技術教學需要文化來提高、升華,而不單單是淺層次的技術方法傳授或技術效度的評判。[2]技術傳承的最終目的是文化傳承。民族傳統體育都表現為身體技術的運用和文化風格的體現,其中技術傳承和文化傳承并不矛盾,但由于種種原因,以往技術傳承所包含的文化傳承被嚴重忽視。

2.1.2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阻礙性因素

1)人類的“求價意志”給所有活動都打上“價值”的烙印,價值是人類活動的動力因素。對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價值的定位偏差直接影響到教學指導思想,長期以來,以西方體育為參照,博大精深、富有文化底蘊的民族傳統體育趨于簡單化、競技化,被單純定位于體育課范疇。教學目標中,民族傳統體育感悟、修身、自娛的和諧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被拋棄,錦標和利益欲望成為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主導思想,學校成為培養優秀運動員的基地。

2)教學內容以競技武術套路為主,再加上少數民族運動會的項目為點綴,總體結構單一,缺乏實用性,沒有考慮大學生身心特點。相比較野外生存、漂流、攀巖、跆拳道、柔道、擊劍等現代體育課程,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發滯后,如搶花炮、珍珠球、毽球、藤球等青年喜愛的項目缺乏整合和開發。[3]教師專業能力函待提高。以武術為例,中華武術博大精深,要成為一名專業能力突出的老師不僅需要長期的武術實踐,而且需要有很高的文化素養。有調查顯示,高校教師武術造詣淺薄值得憂慮,武術出身的教師比例偏低,僅為從事武術教學的教師總數的9.85%。[4]

3)教學方法上割裂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多元整體價值,即僅重視技術層面,忽視文化層面的教學,例如,武術被改造得象體操一樣,成為簡單的肢體符號,其中深厚的文化內涵被丟卻。“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基本功要求,復雜枯燥的動作,不得要領、無所成就的挫敗感使得大學生畏難,盡管喜歡武術,卻提不起習練的熱情。技術、理論“兩張皮”,套路、散打分庭,會套路的老師無法勝任散打教學,會散打的無法完成套路教學等。這是當前文化傳承問題的關鍵,需要著力解決。

4)忽視歷史等人文知識的學習,認為其可有可無,只要技術好,學不學無所謂。這是需要糾正的,如歷史是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主干學科之一,[5]任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象都是在特定時空中孕育成長的,不了解其歷史地理背景,就不知道特定歷史地理環境中人的觀念的產生,及在觀念指導下產生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此外,還存在教學評價單一等問題。

2.2建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教學模式

2.2.1建構文化傳承為目的教學理念

文化人類學觀點認為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價值,要珍視它,傳承它,主張文化多元化,這是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本質所在。必須認識到民族傳統體育首先是一種文化現象,其次才是一種體育活動,技術的傳承服務于文化的傳承,是用融血文化的情懷去對待他,還是用膚淺的肢體語言去描繪他,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換言之,民族傳統體育不同于其他體育項目,文化內涵豐富,不能局限于技術文化的體育學習,還要重視其文化內涵的傳授和民族精神的涵養。例如,八卦掌取法易經“八卦成而易立乎其中”,按照人體內部生理的解剖結構和器官組織的原理,“擬其形態,像其物宜”,而制定身型、步型、手型、腿型以及人體各部的象形,好像八卦的循環。它效法宇宙天體運行規律,采用往來不息的成一圓圈循環走動的運動形式,行功中有公轉、自傳,公轉就是圍繞著大圓轉,自轉就是自己身體也在擰繞螺旋。“參伍以變,錯綜以數”,使氣血加速運行,改變人體內部生理機構,做到人體內部生克制化和生理發展,法簡而效宏,反映了先人樸素的宇宙觀和養生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果采取體操式的教學,顯然是不適宜的。

2.2.2建構文化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

1)挖掘整理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資源。保持競技性和非競技性、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之間合理的張力,運用元分析的方法結合社會實踐,逐步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所謂元分析的方法就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結合的辦法,重點強調對事物發展過程自身的一種認識過程。[6]在以競技性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為非競技性留有空間,重視隱性課程物質、精神、行為層面的建設。目前我國存在國家性課程、地方性課程和校本課程三種類型,國家性課程要重視宏觀和示范性指導;地方性課程和校本課程則著力提高適應性,盡量突出地域特色和風格,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地域特色和千姿百態提供保護和發展的空間。在傳承的內容、標準、范圍和篩選問題上,要充分吸收教育哲學、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知識。但就項目選擇的原則上,可遵循體育地理學原理。根據體育文化區劃原則,民族傳統體育大體上可以分為東北、西北、西南、中南、中東等五大體育文化區,每個體育區都有典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東北多冰雪,有滑冰、滑雪、冰上陀螺等;西北草原廣闊,有騎馬、騎射、蒙古式摔跤等;中南、西南水道縱橫、山地高原廣大,有游泳、龍舟、苗族武術、傣族孔雀舞等;中東平原廣闊,有武術、跳繩、拔河、踢毽等。各地高校要選擇富有地域特色,簡單易學,健身效果好,在當地具有一定習練人群,契合當地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項目,然后爭取逐步推廣范圍和影響,這樣可以促進當地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又能提高當地高校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使民族傳統體育成為對高校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良好手段。如湖北民族學院結合當地實際開展了蹴球、毽球、高腳競速、打陀螺、板鞋等十余種項目,還被湖北省設為打陀螺培訓基地,取得高校與地方文化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7]尤其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體育院校,更應該將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列為教學計劃,開辦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培養從事民族傳統體育的復合型人才。西南地區地形地貌復雜,民族成分眾多,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豐富,是課程資源開發的富礦,值得深入研究。黃平波就蘆笙舞進入校本課程做了有益探索。[8]成都體育學院依托峨眉武術相繼開發出火龍拳、八卦龍形劍等地方優秀武術拳種。西南大學開展“巴渝舞”表演,學生統一著紅色古裝,手持干戚,有節奏地前行、后退,變換陣型,再現當年“巴渝舞”氣勢恢宏的雄壯場景,具有極大感染力,作為校本課程極具教育意義,對于文化傳承的作用不言而喻。此外,西南大學將板鞋、鍋莊舞等引入校園,進行校本課程的探索,也取得很好的成效。

2)創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傳承決不是僅僅習得,更重要的是有所創新,使知識增益。高校要發揮人員高文化素質、科研優勢,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挖掘之外,還要創新。北京體育大學經過三年大量比賽和實踐,反復研究、整理、創新,終于完善蹴球比賽規則,讓古老的蹴鞠運動在新時期煥發新的生命,也為其在民運會和高校的傳承做出貢獻,建國后,毽球、搶花炮、打陀螺等都經過改造創新取得一定成效。創新是一個不斷進展的過程。例如,90年代前后國家花大氣力挖掘整理的武術拳械資料缺乏深入研究。和莊嚴森先生的訪談中得知,其師張極甫,為人正直,武德高尚,熱忱愛國,抗日戰爭期間,曾變賣家產捐助國家購買作戰飛機,解放后,還給時任體委主任的寫信,要求到軍中訓練兵士。他生前還有一個愿望,就是把書稿《八卦掌》出版,這是他一生習練八卦掌的結晶,可惜到目前還未出版。從中,我們認識到八卦掌有著豐富的愛國主義、人格教育等豐厚文化資源,尚待挖掘整理宣傳;其次,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傳承不是一蹴而就的,民間還存在寶貴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還要不斷地挖掘整理,其他民族傳統體育也是如此,高校應該在挖掘創新中扮演先鋒角色,不斷為高校文化傳承提供適宜的鮮活素材。

3)構建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網絡資源。高校在整個教育階段中,和社會的聯系最為密切,和家庭文化傳承、社會文化傳承相輔相成。當代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問題的解決,決不能局限于校園,而應該在更大的空間內思考和解決,將圖書館、網絡、民間拳師、地方民族傳統體育等都看做是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聯合體,其中蘊涵著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還要通過各種途徑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水平。包括各種培訓、交流,加強和地方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的聯系等。

2.2.3建構滲透文化教育的教學方法

1)重視文化多元整體性的教學。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健身性、傳統性、民族性、群眾性、對抗性和趣味性特征,過分強調競技化,進行標準化改造,會遮蔽或抹殺植根于傳統文化中的“非競技性”民族特色。換言之,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多元文化整體性,忽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多元價值,不僅會使現代社會有多種體育文化選擇的大學生學之無味,而且傷害了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傳承。那么,探索技術、文化并重的教學模式就成為必然選擇。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哲學思想,以和諧、天人合一為核心理念,如“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思想貫穿板凳龍運動,表達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良好意愿。古老的拔河運動,曾蘊含著祭祀祈雨、豐收增產、厭勝避邪、生殖繁衍等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盡量保留原生態、多樣性、傳統性的基礎上,本著科學健身性、易接受性原則,進行改造,用于教學,在技術教學中貫穿文化內涵的學習和傳承。

2)保持文化特色的分層教學。我國民體項目眾多,各地高校要選擇切合本校辦學條件和學生實際的項目,進行合理設計,同時也要保持項目的核心特色,要設計健身娛樂型、攻防技擊型、藝術表演型等類型,以滿足學生不同需求。具體實施途徑可以通過必修課、選修課、課外活動、學校社團等途徑開展。例如,盡管武術流派紛呈,但其最大文化特點是攻防技擊,集功法修煉、套路訓練、技術對抗為一體,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對武術的競技化改造,把優美、難度放到首位,單純追求形體動作難度,不把動作和攻防、勁力相吻合,是不科學的。莊嚴森老師教尹派八卦掌時,說八卦掌本身就很“能打”,學練八卦掌之始就要注重技擊實戰的訓練,而非基本功、基本動作、基本套路都達到“爐火純青”以后,要把技擊實戰貫穿學練的始終。開始習練八卦掌,兩人就要對練進步穿掌,或進行竹竿戳擊防御的模擬實戰場景訓練。攻防文化特色的保持也切合大學生心理特點和要求,根據調查,大學生喜歡以攻防類為主的武術,比例達到調查人數的48%,以防身自衛和健身強體為學習目的之比例分別達到67%,65%。[9]所以,武術課設計要保持攻防文化特色,同時兼顧健身娛樂和藝術展演,要改變基本功、基本動作、套路或散手等各行其是,以技術性學習為主的模式,而進行技術文化并重,基本功、基本動作、徒手實戰和器械實戰、套路演練縱向貫穿,不同學段橫向展開的綜合分層教學。

3)學為中心的主體啟發式教學。教學要圍繞學生的學為中心,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例如,武術博大精深,非名師言傳身教,不得要領,使得大學生望而卻步,他們寧愿學習跆拳道、泰拳、瑜伽等,也不愿練習武術,校園經常可以看見身著跆拳道服裝的練習者,可見其流行程度,這是值得深思的。要選擇適合大學生練習的,動作樸實、難度不大、技擊性強的拳種進行教學傳承,例如形意拳、八卦掌、螳螂拳、翻子拳、福建五祖拳、八極拳等。大學生有一定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動作原理,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深究其所以然。以武術為例,為何八卦掌、太極拳等都強調練習整體勁,出拳迅速,“出手不見手”,發力干脆?讓學生聯想中學物理動量定理Ft=mΔv思考后,教師進行分析,被擊打的物體受到的沖量等于施力物體動量的變化,受到的力與施力物體的速度成正比,與撞擊一瞬間的時間成反比。出拳時蹬地、轉跨、擰腰、順肩,把整個身體的勁力通過手臂發送出去,這就是整勁,主要是從增加質量m的角度出發,“出手不見手”出拳迅速,是為了提高速度v的角度出發,發力干脆是從縮短發力時間t的角度出發,總之,一切為了提高擊打力量。

4)重視體育基礎理論和文化教育。民族傳統體育有德育、智育、健體、審美、哲學文化教育等功能,學習過程中不僅重視體育理論課的學習,而且注重項目相關的文化學習,實現文化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例如,武術教學中學生會提出為什么弓步、馬步姿勢那么低,要求那么規范?為什么沖拳橫平豎直,保持一定的靜止姿勢?套路是用來整體技術擊的,還是拆開的等?這些說明學校武術被深深地打上競技武術套路的痕跡,也體現學生對武術發展脈絡的不清晰。實際上,整個武術發展史,可分為三個階段,簡單實用的階段(明清之前),拳派林立階段(明清時期),體育化和多元化發展階段(民國時期到現在)。民國時期,武術體育化進程開始,新中國武術則向多元化發展,依據價值功能的不同分為三大類,即攻防技擊類、藝術展演類、養生健身類。[10]搞清武術的發展歷史,上述問題就不難理解和解決了,由此,可見體育史教育的基礎地位。中國武術厚德載物的文化品格很突出。要把武術禮儀貫穿教學始終,學拳時,先學抱拳禮,學器械前,先學器械禮。教學中貫穿文化內涵教育,如遞送器械的方式就有講究,呈劍時要雙手相捧,橫遞、劍首朝左,這樣有利于受劍者右手接劍,又可以避免呈劍者行刺之嫌。講解武術動作名稱時,要貫穿文化想象和美學教育,競技化武術改變了原有武術名稱,也改變了武術的文化想象,例如以“仆步穿掌”代替“燕子抄水”,其他如“霸王舉鼎”、“力劈華山”等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講解舞龍舞獅、氣功、太極柔力球等傳統文化色彩較濃厚的項目時,要滲透文化教育的內容。了解民族傳統體育的多姿多彩,教習技法的同時,要學生感悟民族傳統體育的博大精深,體驗技法背后的民族政治、經濟、風俗習慣等知識,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此外,在教學評價上,要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技術文化理論的綜合考核,探索新的評價激勵模式。例如武術,可經常開展學校武術比賽,實行武術達標,搞學校段位制,實行武術達標是為了保證學生必須達到的底線,舉行武術比賽,搞段位制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其進取心。優化教學環境,保持穩定的經費投入,充實器材場地設施,把大學生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社團學習、文化講座等活動結合起來,以整體促進文化傳承的氛圍和效力。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民族傳統體育傳承阻礙性因素在高校中表現為價值定位偏差,課程體系單一,教育資源開發滯后,教學模式割裂文化多元整體性,過分重視技術教學,忽視文化傳承、弘揚民族精神,忽視歷史文化知識學習等問題。必須要正確對民族傳統體育價值定位,積極穩妥挖掘開發民族傳統體育教育資源,構建合理課程體系,改變教學模式,技術和文化傳承并重,重視人文知識學習等。要言之,要圍繞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宗旨,結合本校實際,開展技術和文化教學并重的教學模式,為我國體育文化建設和文化強國做出貢獻。

3.2建議

1)樹立正確的民族傳統體育價值定向,即民族傳統體育不僅僅是重視技術和競技的體育課,還是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2)結合本校辦學條件,和學生實際,篩選富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構建合理課程體系,加強教師培訓,構建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網絡等。

3)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實施個性化的多維教學方法,整合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多元文化價值,技術教學和文化教學并重,因材施教,啟發教學,重視歷史等人文基礎學科的教育,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本文來自于《北京體育大學學報》雜志。《北京體育大學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秦立凱1黎小龍1趙先卿2工作單位:1.西南大學民族學院2.淮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