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教學資源在傳染病學的運用
時間:2022-03-04 03:25:24
導語:網絡教學資源在傳染病學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了解高職院校對傳染病學有效網絡教學資源的使用效果及探討提高傳染病學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對策。方法:對2017級臨床醫學專業1~6班的學生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的學生使用傳統的授課方法,實驗組的學生除了傳統授課還使用傳染病學網絡教學資源,最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相關內容的考核。結果:實驗組的學生考試成績優于對照組的學生,差別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利用傳染病網絡教學資源可以提高傳染病學的教學效果,建立符合學生需要的資源、采取加大宣傳力度等措施提高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關鍵詞】網絡教學資源;傳染病學;應用效果
傳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感染人體后產生的有傳染性、在一定條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盡管我國傳染病總體發病率明顯降低,經典傳染病的發病率呈明顯減少趨勢,流行性乙型腦炎、百日咳、破傷風等在我國的發病率已明顯降低,但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瀉等仍然廣泛存在。一些傳染病的復燃,新的傳染病的不斷出現使人類的健康隨時會面臨嚴重的威脅。因此,傳染病學這門課程是很重要的。但在傳染病學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傳染病學具體疾病授課過程中,發病機制較難講解。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均以教師為中心,而且傳染病教學以文字、圖片為主,教學手段較為單一。另外傳染病學病種多,但課時相對較少,重點、難點的學習時間有限。而且隨著傳染病典型病例的減少,傳染病發病的季節性及區域性的限制及傳染病易傳染的不安全因素等使學生實習觀察病人變的尤其困難。這些問題都制約著傳染病學這門課程的學習效果。如何讓醫學生掌握傳染病學的內容一致是傳染病學教學工作者不斷探索的課題之一。
一、國內網絡教學資源使用效果研究
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智能技術的發展,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互聯網+教育”在快速發展,大學公開課、慕課、微課、培訓機構在線課程等網絡教學資源越來越多,央視影音、土豆、騰訊、優酷等很多網站里都有較多的網絡教學資源。傳染病學網絡教學資源融合多種教學手段且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成為彌補傳統授課方式不足的重要方法。盡管網絡上有較多傳染病學教學資源,但許多并未得到有效的應用。牟芷[2](2015)對600多名本科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僅22%學生是在使用網絡學習。基于對一職業院校的研究,劉小琴[3](2018)指出學生使用網絡課程的頻率相對較低。李凱寧等[1]研究表明大部分學生的網絡學習行為效率很低,仍不能真正有效利用資源。李凱寧等[1]研究還顯示相對于校園外的資源網站,校園網網絡資源利用頻率最高。探討高職院校傳染病學網絡教學資源的使用效果和對策是必要的。
二、資料來源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及分組。選取2017年9月入學的某高職院校大二臨床專業1~6班的學生,共620人,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法將全部班級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1~3班為對照組,4~6班為實驗組。(二)方法。網絡教學資源的內容是選取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血吸蟲病等重點和難點部分。具體情況:病毒性肝炎二對半實驗室檢查部分,講完課后使用微課進一步鞏固知識,微課時長5分鐘。艾滋病的發病機制在課堂上使用動畫,動畫時長3分鐘。傷寒在講課之前使用學習通發放給同學們視頻案例,課堂上圍繞案例進行深層次的學習,該案例時長30分鐘。流腦講課時選取一文本案例,用此案例導入課程,并圍繞案例問題進行學習。血吸蟲病機制及預防使用動畫,動畫時長均6分鐘。實驗組用于看微課、視頻案例、動畫的時間,對照組用同等時間看書。慕課、微課、典型案例視頻、文本類資源通過上傳微信公眾號或學習通、微助教、智慧職教等平臺,學生自主學習。用于學習的動畫、微課及典型案例視頻、文本類的資源均來自網絡平臺,不需要付費。課程結束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有關理論學習內容的考核。(三)考試成績比較。對對照組和實驗組進行學習內容的考核,成績進行比較。(四)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分析比較兩組學生考核成績差異,采用t檢驗的方法進行差異比較。
三、結果
經t檢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四、討論
(一)傳染病網絡教學資源提高高職院校傳染病學授課效果。對于傳染病學這門重要的課程,通過網絡在線教學資源的利用可以提高傳染病學的授課效果。由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成績比較可知,實驗組的成績高于對照組的成績,差別有統計學意義。這與一些研究的結果也是吻合的。魏欣等[4]指出傳染病學網絡課程以多種媒體形式幫助學生觀察疾病,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姚闖[5]指出網絡教學對傳染病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顯著成效,然而也呈現出一些不足。傳染病學網絡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的原因有很多,如發病機制等難點的地方給學生觀看動畫視頻提供了更直觀易懂的理解方式。孫嘉[6]指出用三維動畫表現免疫應答等微觀內容更具有真實感和空間層次感。張永宏等[7]在研究傳染病學教學模式中指出用Flash動畫演示HIV病毒入侵、定植、復制的過程及傳播途徑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案例視頻的觀看也可以深化學生對疾病的整體認識。微課的觀看可以起到深化對重點內容理解的作用。張翀等[8]指出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時間,提高了學生學習傳染病學的主動性。(二)如何提高傳染病學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率。1.建設以學生為中心的網絡教學資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資源對學生更具有吸引力,使學生學習過程更富有意義和趣味。2.加大網絡教學資源的宣傳力度。加大宣傳力度,使學生較早地了解認識到網絡教學資源的有效性,使學生更自主地使用網絡教學資源進行補充式的學習。袁中華等[9]研究表明網絡教學資源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社交媒體與網絡推廣,而大學生了解網絡教學資源的主要途徑是師生或朋友推薦。3.適當降低校園流量資費。這也是提高傳染病學網絡教學資源利用的途徑。網絡教學資源流量總體花費太高,會影響學生對該資源使用的積極性。4.積極利用教學平臺。如學習通、智慧職教等,把優質的網絡教學資源上傳平臺。5.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網絡教學資源的獲取主要是通過信息檢索,如何快速有效地找到所需要的資源是很重要的。大學生的信息檢索及甄別能力并不強,所以有必要進行信息檢索方面知識的學習如開展信息檢索課程來提高學生對網絡資源的分析、篩選能力。(三)加強網絡資源的優化建設。1.建設更符合學生需要的資源。選擇傳染病重點疾病,制作相關教學資源。傳染病學一些發病機制的動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較抽象的發病機制;案例視頻可以加深學生對疾病的整體認識。因此在機制動畫制作方面、在案例視頻制作方面可以調集優勢資源進行建設。適當地建立微課,微課主要是涉及學習時的重點的一個講解。適當地上傳試題便于學生鞏固知識點。明確網絡資源的建設重點避免傳染病學網絡資源的無效建設。2.提高教師對于現代網絡技術的掌握水平。計算機一些新技術、新方法層出不窮,因此教師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掌握各種先進技術設備的操作方法,還要學習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評價等,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資源的優化建設中。
五、結語
網絡環境下,提供了各種類型的、豐富的傳染病學教學資源,原本受限于季節、區域的病原學、臨床表現、體征都變得具體、形象,使學生充分地感知、認識、理解教材。正因為此,網絡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授課效果,應積極地提高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加強傳染病學網絡教學資源的優化。盡管傳染病學網絡教學資源提高了授課效果,但它仍有一些不足。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網絡教學資源難以比擬課堂教學的情境性。因此,網絡教學資源對傳染病學的學習起到的是一個補充作用。把網絡教學資源與傳統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使用混合式教學方法,PBL教學模式是發揮傳染病學網絡教學資源優勢的一種好方法。
【參考文獻】
[1]李凱寧,楊小軍,張啟琰.大學生網絡學習資源的利用現狀及對策———以安徽財經大學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7,28:52~53
[2]牟芷.大學生網絡學習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研究———以重慶文理學院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4(6):139~143
[3]劉小琴.網絡課程建設的需求調查與實踐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8,2:17
[4]魏欣,李彧,連建奇等.傳染病學網絡教學實踐的問題與對策[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5):434~436
[5]姚闖.網絡教學在傳染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19):38~39
[6]孫嘉.基于三維技術制作“適應性免疫應答過程”動畫的探索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7,9:10~11
[7]張永宏,程香普,趙艷.“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在傳染病本科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醫學教育管理,2015,1(4):311~314
[8]張翀,吳宇宇,竇曉光等.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傳染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基礎教育,2018,20(4):321~323
[9]袁中華,張玲玲,夏佳麗等.大學生對網絡教學資源的認知與利用情況調查———以武漢紡織大學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5:35~38
作者:陳莉 張世靜 單位:南陽醫學高等??茖W校
- 上一篇: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課程教學探索
- 下一篇:視障學生器樂課學習教學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