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課程教學探索

時間:2022-03-04 03:20:18

導語: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課程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課程教學探索

摘要:網絡輿情分析類課程是一門集輿情學與輿論學、社會心理學、計算機信息科學、大數據處理甚至人工智能等學科交叉的課程。在教學內容中基于新文科理念與“文工交叉”的教學設計思路,引入互聯網、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等研究熱點內容的學習。構建了一種“學習-實踐”閉環系統的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了良好的教學與實踐效果。

關鍵詞:網絡輿情;新文科;課程改革;教學內容

網絡輿情是以互聯網為載體所表達的公共情緒,它與國家信息、機構形象、地區形象和個人形象息息相關,對整個社會產生全面且重要的影響[1]。一方面社情民意與社會心理決定了網絡輿情的走向與效果,另一方面網絡輿情也反映了當下的社情民意與社會心理,并對公共政策的制定與政府決策有較大程度的影響。利用現代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對網絡輿情進行監測、分析與研判,對輿情的快速預警與正確引導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開始《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課程很有必要。以大數據、云計算、智能機器人等為應用的技術革命,將人類推向了“智能時代”的產業革命?,F代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已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工具,促使傳統的文科教育也必須使用這些工具對社會科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形成“文理交叉”“文工交叉”等新的領域[2]。因此,在《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課程中,基于社會科學的傳統輿情分析類課程中引入計算機、互聯網、大數據以及智能信息處理等理工科技術的應用學習,從而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構建一種社會科學學科課程創新教學模式。

一、網絡輿情分析類課程現狀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與信息設備移動終端的廣泛普及,促使人們可以在網絡“隨意”信息,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公眾可以便捷地參與公共政策與社會發展的討論,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對社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與諸多風險問題。因此對網絡輿情進行監測預警、分析研判、應對處置成為當下各級政府亟須開展的工作。而網絡輿情的研究工作綜合性較強,必須結合新聞傳播學、政治經濟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統計學、大數據處理甚至人工智能技術來開展[3-4]?,F階段網絡輿情類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較為單一。首先課堂教學以單向講授為主。雖可結合當下網絡輿情事件在教學過程中以自身清晰的思路向學生講解課程內容,但學生缺乏主動思考與分析的過程。其次文科專業學生缺乏對技術的掌握。網絡輿情分析類課程要求學生對計算機、互聯網以及數據獲取與處理等技術知識進行了解,而這部分的知識內容恰好是文科學生的“短板”。第三學生對輿情事件分析與研判方法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網絡輿情的種類繁雜,很多輿情事件的分析需要有一定的生活背景、人生閱歷、工作經歷以及專業知識,這對于本科層次學生要求很高,學生并非能對所有的網絡輿情事件都能進行正確細致的分析。

二、新聞傳播專業《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一)網絡輿情與新聞傳播學科的關系?,F代社會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各類的新聞與紛雜的輿情,在新聞傳播類專業課程設置中開設本課程,有助于學生理解網絡輿情知識并提升網絡輿情引導技能。而傳播學已有的信息生成、傳播過程、傳播渠道、傳播效果以及傳播媒介等理論基礎與研究成果,都能夠應用于網絡輿情的相關研究中。(二)課程培養目標。本課程培養適應網絡輿情服務行業發展,熟悉網絡輿情基礎理論,掌握網絡輿情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全面進行網絡輿情分析與研判,正確提出網絡輿情應對與處置方案的專業型人才。(三)教學內容設計。本課程以夯實基礎理論、使用監測技術、注重輿情分析、掌握研判方法為原則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在上課初期就將課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提出,從而在教學過程中緊密圍繞解決問題進行展開。1.以能力培養為目的的理論教學內容設計理論教學應堅持以能力培養為主,優化知識結構、強化應用能力,培養具有網絡輿情應用分析能力的新聞媒體人。首先細化基礎理論內容,讓學生了解網絡輿情基本概念、特點、類型的同時,深刻理解其發生機制、傳播渠道與傳播效果。教學過程中采用教師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學習、自主理解知識內容。其次明確技能學習方向,讓文科學生在了解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處理工具的基本原理的情況下,初步掌握一些軟硬件的使用方法,至少能夠使用一種網絡輿情監測軟件獲取并處理輿情數據,以及自動獲取數據分析報告。最后強調知識學以致用,理解網絡輿情分析的基本模式,掌握網絡輿情分析研判的方法,能夠撰寫較為全面的網絡輿情分析報告以及具有一定深度的應對處置方案。2.以模塊化任務為載體的實踐教學內容設計依托大數據網絡輿情監測系統以及各類相關的科研或教改項目,在教學過程中加大實踐環節的內容,提升學生主動思考能力、實際動手能力與書面寫作能力。首先精心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網絡輿情案例,在理論課程學習結束后用一定的課時量進行案例專題分析,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主動思考。其次教會學生使用網絡輿情監測系統,能夠利用軟件進行網絡輿情數據的獲取與分析,指導學生進行定量分析的研究。再次安排學生進行網絡輿情專題分析實踐講解練習,每位同學選取近期發生的典型網絡輿情案例,基于已掌握的理論知識與數據分析結果進行問題的定性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的應對處置方案。最后撰寫網絡輿情分析報告,提升書面寫作能力。

三、課程教學內容創新

(一)“學習-實踐”閉環系統構建。構建一種閉環式的教學系統,教師通過知識講授的方式使學生掌握課程的理論知識與所需的技術知識,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學生理解網絡輿情分析與研判的基本流程,通過技能實踐環節讓學生學會使用網絡輿情監測系統獲取并處理網絡輿情數據,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搜集近期發生典型輿情事件信息,并利用所學的理論與技術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形成新的典型案例,以供再次學習使用。即構建了一個“學習知識、學習案例→使用知識、創建案例→再學習知識、再學習案例”的閉環教學系統,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激發主動學習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二)“文工交叉”的新文科理念融入。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結合是當下社會科學問題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互聯網時代數據的定量分析必然離不開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相應的統計學方法等這些原屬于工科課程的內容。改變以往單一傳授知識或培養普通能力的目標,將知識、能力與素質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的解決復雜問題能力以及高級思維與深度分析能力。基于新文科思想,將現有傳統文科的基礎進行學科中各專業課程重組,在新聞傳播專業中融入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達到知識擴展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性,讓每個學生參與到網絡輿情案例分析與討論的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將學術研究、科技發展前沿成果等引入課程,課程講授過程中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進行講解,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與歸納能力,從而使教學內容創新體現時代性與前沿性。教學內容層面擴大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新文科思想、多學科思維融合等),提升學習難度,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文科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四、總結

網絡輿情分析類課程是一門輿情學與輿論學、社會心理學、計算機信息科學、大數據處理甚至人工智能等學科交叉的課程,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不能片面具備某一類知識。課程教學內容堅持新文科理念與“文工交叉”的教學設計思路,教學方式采用講練結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與實踐動手能力。教學內容中引入互聯網與大數據分析技術等研究熱點,結合網絡輿情監測的實際需求,為學生講授相關理論的同時,教會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網絡輿情數據獲取與智能分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實踐環節中學生能自主學習使用網絡輿情監測系統,主動搜集經典案例,認真完成案例分析,積極參與案例講解與討論活動。創新合理的課程教學內容,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良好的教學與實踐效果。

參考文獻:

[1]周蔚華,徐發波.網絡輿情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趙磊.網絡輿情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3]管宇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視域下網絡輿情管理課程教學探究[J].傳播力研究,2019(25):212.

[4]張祎.大數據背景下“網絡輿情”課程改革實踐[J].科教文匯,2018(6):47-48.

作者:侯旋 單位:1.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2.西北法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輿情評價協同創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