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閱讀資源庫外語教學研究
時間:2022-05-18 03:43:59
導語:有聲閱讀資源庫外語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英語課程具有特殊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過構建“中國之聲”有聲閱讀資源庫,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加大對蘊含中國文化元素的材料輸入,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這對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加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中國之聲”有聲閱讀資源庫;課程思政;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
英語是國內各層次學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國內外對英語教學方法的研究文獻也非常多。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學生學英語,因為缺少語言使用的語境和交際的機會,一味強調聽說是不太現實的。閱讀作為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英語學習和提高英語水平方面發揮著不容忽視的巨大作用。閱讀材料的選擇,有廣泛的自主性,閱讀方式也可以有所創新。筆者從有聲閱讀的角度探討選擇具有中國特色、能夠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閱讀材料,進而為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提出新的途徑。
一、英語有聲閱讀教學的現實意義
通常的閱讀概念,是把文字符號所傳達的信息輸入到閱讀者的大腦,有聲閱讀則是通過移動智能終端接受融媒傳播的數字化服務,把“閱讀”從“視覺空間”轉向“聽覺空間”[1],改變了傳統的閱讀模式和學習手段。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應用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嘗試并采用這種新的閱讀方式。有聲閱讀借助互聯網時代融媒傳播的技術優勢,讓傳統的傳播方式重獲發展機遇和增長空間,在促進全民閱讀、提升文化素養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把有聲閱讀應用于高職學生英語教學,不失為一種創新性的嘗試,以聽導讀,聽讀結合,加大外語語言輸入,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提高閱讀能力打好基礎。這既迎合了年輕學生追求時尚、善用網絡、善用電子媒介的特點,又能通過閱讀內容的精心設定,讓學生從中汲取中華文化的璀璨精華、了解祖國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增強文化自信。目前,國內尚未建成適用于高職學生的英語有聲閱讀資源庫,知網文獻搜索顯示相關研究為零。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外語教學團隊擬在此方面做出有益探索,建設“中國之聲”高職英語有聲閱讀資源庫,激發外語課程思政功能。
二、構建“中國之聲”有聲閱讀資源庫的指導思想
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在職場環境下運用英語的基本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縱觀當前英語教學,閱讀材料主要選自國外書刊,主要突出在職場環境下的題材和國外生活場景,包含職場求職、商務會談、購物、現代通信等,卻忽視了跨文化交際是雙向的。外語學習在更深層次上應該是一種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不但能夠幫助提高外語學習者的個人素養和能力,也能推動國家的改革開放,促進世界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3],中國學生要能夠向世界介紹中國。由于教學中長期缺少蘊含中國元素的閱讀材料的輸入和積累,使得學生難以用英語講述、推介、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和新時代中國日新月異的巨大成就,難以承擔民族復興使命和重任。閱讀材料中過于側重英語國家的社會和文化生活,對于不善于思辨學習的學生,也會影響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通過有意識選定蘊含中國元素的“中國之聲”材料,發揮外語教學的育人功能,探索課程思政的新途徑,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是高職英語老師面臨的新課題。
三、有聲閱讀資源庫的建設內容
公共英語是一門覆蓋全校所有專業和學生的必修課,教學內容多為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學習,具備思政教育隱性課程的功能[4]。許國璋先生力主外語學習要教怎樣做人,用英語來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育心智。他認為,中國人治語言之學,終究要回到自己的語言文化上來[5]。“中國之聲”高職英語有聲閱讀資源庫的建設,就是要準確把握外語教學所具有的跨文化、國際化的鮮明優勢,緊密結合國家發展需求,堅持“立德樹人”,探索“課程思政”,培養在“一帶一路”倡議、“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過程中發揮橋梁與溝通作用的人才[6]。所培養的學生要具備全球視野,善于文化溝通,能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立場[7],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應有的引領作用。在選材內容方面,參考Nuttall提出的閱讀材料選擇三原則,即合適程度(Suitability)、可利用程度(Exploitability)和可讀性(Readability)[8],要考慮到高職學生生源具有多民族、多層次、英語弱的特點,閱讀材料的長度和難易要控制在他們能接受的閱讀水平內。既要有較高的質,又要有較大的量,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要關注閱讀材料的標題、文體、語言的可理解性選擇,確保渠道的多樣性、材料的時效性和閱讀的流暢性,以契合高職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
四、有聲閱讀資源庫建設步驟
第一,精選材料。捕捉高職英語課程中融入思政因素這一實踐創新點,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報告精神為指導,精選講好中國故事的英語閱讀材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信仰教育融入英語閱讀,構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大思政”格局。第二,分析需求。做好閱讀需求分析,通過問卷和訪談了解“00后”高職學生喜歡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閱讀題材和內容,在此基礎上篩選出既有深度、又有溫度,既堅持英語閱讀目標的實現、又注重價值觀塑造,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的閱讀材料。第三,篩選分類。重點對英語閱讀材料的渠道進行搜集和分類,篩選有關中國政治、經濟、科技、傳統文化、哲學、藝術、改革開放四十年成就、新中國成立七十年等方面的題材,對文本的長度和難易度加以審核和編輯。第四,錄制上線。對閱讀文本進行同步音頻錄制,利用校園網和校內網絡課程平臺上線,上傳資料,在學生中推廣使用。
五、有聲閱讀資源庫的建設途徑
(一)創新教學設計,提升理解能力。閱讀文本確定后,將遵循效度原則、信度原則和杜絕偏見原則設計閱讀理解題,突破現階段高職英語常見的閱讀理解題型模式,如完成句子、單項選擇和匹配等,增加圖表填空等多樣化形式,確保閱讀理解考查的是對語篇的理解能力,而不是語言知識,以達到閱讀教學設計的創新。(二)優化教學方式,促進能力提升。構建音頻、文本和閱讀理解為一體的“中國之聲”高職英語有聲閱讀資源庫,采用年輕學生喜愛的網絡手段,融線上線下為一體,優化教學方式。使用過程中,對整個實驗過程實施監控,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并利用個案和實驗研究法,研究“有聲閱讀”在高職學生“有聲思維”能力培養、閱讀速度和理解力提高方面的關聯性。也可用于課外閱讀,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升人文素養,改善知識結構。(三)有效補充教學資源,擴大資源共享。“中國之聲”高職英語資源庫的選材,融通中外,致力于服務“一帶一路”,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巧妙融入中國特色的思政教育內容,加強思政教育和高職英語課程的融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開創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新途徑。資源庫的建設,有效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促進教學資源共享,一定程度上解決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甚至同城之間教育資源不平衡的問題。(四)培養優質人才,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2015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學習會上提出“大變局”概念,指出全球治理體制正處于數百年來的大變局之中[9]。大變局要求我們建立文化自信,把中國文化送出去,承擔這一重任的當代大學生,迫切需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國之聲”高職英語有聲閱讀資源庫的建設和使用,將提供一個蘊含豐富中國文化元素的閱讀材料輸入平臺,為講好“中國故事”奠定基礎。
六、結語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外語教育經歷了從學習、借鑒國外文化知識、科技知識,到傳播、宣介中國傳統文化和改革開放成果,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新時代尤其需要通過外語教育教學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國家情懷又能掌握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這樣才能在國際社會上準確表達中國立場、中國智慧和主張,才能掌握國際話語權。外語教學要緊密圍繞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主動發揮外語課程的隱性思政功能,創新方法與形式,在專業人才培養中承擔起應盡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楊鳳.有聲閱讀當不止于以“耳”代“目”[N].中國藝術報,2019-04-19(003).
[2]中國政府網.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2019-03-18)[2019-12-01].
[3]束定芳.外語教學應在傳統教學法與交際教學法之間尋求融合——李觀儀先生的外語教學觀及外語教學實踐主張[J].外語界,2019(2):16-23.
[4]魏懿.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與實施———以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8(4):58-61.
[5]曹念明.哲人,而不僅是專家———談許國璋的學術風范[J].漢字文化,1997(4):53-56.
[6]鐘美蓀.發揮外語專家指導作用,推動外語專業振興發展[J].外語界,2019(2):2-6.
[7]王守仁,王海嘯.守正出新,推動大學外語教學內涵式發展[J].外語界,2019(2):7-13.
[8]董杰華,鄭廣榮.英語專業泛讀課閱讀材料的選擇標準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2):8.
[9]潘文國.大變局下的語言與翻譯研究[J].外語界,2016(1):6-11.
作者:汪藝 張琴 單位: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以內容為依托大學外語教學探討
- 下一篇:管理類課程雙語案例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