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教學法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應用
時間:2022-09-30 08:48:07
導語:項目教學法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項目教學法是一種有效開發教學資源、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教學方法。文章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設計項目主題,設計項目教學內容,建立完善的高中地理項目教學法檢測機制這三個方面來論述了項目教學法在高中地理課堂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項目教學;地理資源;檢測機制
新課改提出,地理課堂教學應該強調基礎性與時代性,注重探究一些基本性的地理問題,讓學生在學習地理過程中對社會生活環境有基本的認識與了解,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與學習能力。為此,教師應該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使用項目教學法,靈活開發鄉土地理資源,引導學生使用多種方式進行學習鄉土地理知識。這對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實現新課改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一、設計項目主題
項目教學法,就是建立在真實情景活動基礎上,由教師把相對完整的教學內容遞送給學生,由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設計方案,收集信息,實施項目,評價結果的教學模式。項目教學法的第一步就是設計項目主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訓練思維。眾所周知,高中地理課的三維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價值觀、方法與知識技能,最終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拓寬知識面。為此,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來分析教學的三維目標。例如“常見的天氣系統”這一課涉及的知識點有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寒潮、臺風等造成的危害等。根據這一節課的知識點,教師可以把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方法目標、價值觀目標這三種。知識目標,就是學習氣團與相關知識的概念,了解受到氣團影響的天氣變化特點;方法目標,就是根據天氣圖,了解造成天氣變化的原因以及氣象災害對人們生活造成的影響;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就是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探究大自然奧秘的興趣,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激發對地理學科的審美情趣。因此,根據三個教學目標來設計項目主題,就是研究氣團的產生與影響,培育學生熱愛自然科學的情感。
二、設計項目教學內容
在項目學習活動中,處在中心位置的就是項目教學內容的設計。學生是否真正學會地理知識,很大程度上是由項目教學內容設計這個環節決定的。因此,項目教學活動對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在“常見的天氣系統”這節課中,教師可以設計項目教學內容,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扮演“天氣預報”主持人,專門為同學介紹各個地方氣團的運動情況、未來幾天的天氣變化情況等,讓學生過一把當天氣預報主持人的癮。為了充分扮演好角色,學生事先可以做好各種準備。扮演“天氣預報”主持人,應該為講演天氣預報做好充分的準備。學生在與課本實際互相聯系的過程中做好預習準備,之后在課堂上開展互動性的討論。在項目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積極的引導者與組織者。教師在設計項目的時候,應該考慮學生個體差異、項目活動開展方式、活動中存在問題、學情等。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現場觀察、走訪調研、文獻研究、問卷等方式獲得項目學習信息,并且有效處理與探討各種信息,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例如,在教學“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這一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借用研究性學習方式來開展項目教學活動。在上課之前,教師讓學生自發組織,走訪幾個農民工聚集的地方且開展實地調查活動,了解農民工的存在對城市建設發揮的作用,農民工轉移的趨勢,影響農民工轉移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查閱有關工業化、人口遷移、逆城市化等方面的知識,并且根據調研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的學習活動一定的指導與幫助,鼓勵學生自主完成項目教學的研究性活動。
三、實施項目計劃,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與考察能力
在項目活動開展的時候,學生需要擁有一定的考察能力以及嫻熟的問題能力,善于根據生活中的現象發現地理問題,采用積極的態度尋找答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項目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采取現場調查(照片視頻)、問卷調查、查閱文獻、采訪記錄等方式,對項目教學中出現的地理問題做調查研究。為此,在項目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會仔細調查與全面分析,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與考察能力,對已有知識做一番習得與重新建構。例如,在教學“40年滄桑巨變(洛陽)”這個項目主題的時候,學生可以通過訪問長輩、實地走訪、對素材做記錄等方式,了解河南古城洛陽40年來的滄桑歷程與發展變化。同時,通過發放問卷與統計相應的數據、影像拍攝、文獻整理歸檔等方式,了解河南洛陽的發展歷程。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考察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通過項目成果的交流,培養學生的理論總結能力與表達能力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地理教學方式也不斷改進,但是講授法在大部分課堂中處在主流的位置,課堂教學大多數是滿堂灌輸的模式。很多學生只是在課堂上認真聽與記,由于能力有限,很難對比較混亂、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恰當的歸納與總結,自然很難理解透徹課本知識點,更加不會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為了改變現狀,學校可以充分通過項目成果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項目成果總結交流的過程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發現項目學習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糾正。例如,在“影響農民工流動的主要因素”這一項目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項目教學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與調研現象相結合,在課堂上總結與歸納影響農民工流動的因素,并且用專業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一番理論總結與表述,有利于學生把學到的地理知識理論化、邏輯化和系統化,重新建構知識體系,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重要體現。
五、建立完善的高中地理項目教學法檢測機制
建立完善的高中地理項目教學法檢測機制,就是設計評價量表方式,對項目教學活動進行打分。評價量表一共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后期以及自我評價、小組評價、組與組的評價、教師評價這些部分;在考量方面,可以從學生的學習狀況、選擇項目的主題、實施效果、項目流程規劃、呈現作品等方面來衡量。前期評價的重點,就是選擇的項目是否建立在學生的現實生活基礎之上,并且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技能與擴大知識面。中期評價的重點,就是教師提出修改項目方案的有效建議,以及對學生容易出現的學習問題給予科學的指導。后期評價,就是衡量學生項目成品的框架、成品內容的優與劣以及項目成品的主要呈現方式。自我評價,本質上是學生對活動的表現情況進行總結與反思。例如,在教學“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評價量表,檢測項目學習的效果,如表2所示。例如,在“學生的學習狀況”這個考察維度方面,前期評價主要是學生搜集資料是否全面與充分,中期評價是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小組的項目學習討論,后期評價就是學生參與項目結題報告完成是否積極。評價方式上,可以從小組成員評價、自我評價、組與組之間評價、教師評價這些方面來開展。多種評價相結合,有利于考查項目學習是否達到了提高地理教學效率,是否實現了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鄒瑞睿.淺談新加坡國立理工學院項目學習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19):225-226.
[2]劉育東.我國項目學習研究:問題與趨勢[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182-187.
作者:潘雪萍 單位:百色市田東縣田東中學
- 上一篇:項目教學法與數學建模教學改革路徑
- 下一篇:小學語文教學寫作能力提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