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感倫理與大學生恥感教育研究

時間:2022-11-19 09:13:09

導語:恥感倫理與大學生恥感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恥感倫理與大學生恥感教育研究

【摘要】長期以來,高校將德育設為最高教育標準,恥感作為一種倫理底線是維系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性倫理道德。恥感教育應該是大學生德育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當下恥感教育在德育體系中的缺失與界定模糊勢必會導致大學生德育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本文從倫理性質和道德性質兩個角度對恥感的內涵和性質進行了探討,并針對大學恥感教育的現存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改進的主要著力點。

【關鍵詞】恥感恥感倫理恥感教育

一、恥感的內涵

關于什么是恥,國外很多學者都做出過論述。亞當•斯密認為:“一個敢在世人面前自曝其短的人,他得到的是恥辱,而不是人們的原諒和憐憫。”[1]因此,一個人最大的恥辱莫過于必須將我們的窘迫展露在世人面前。同時他認為,一個人的行為破壞了社會普遍認同和接受的原則,也是可恥的。“如果一個人的行為破壞了所有受人歡迎的原則……只要他站在公正的旁觀者的角度回顧自己的行為……就會感到無地自容。”[1]羅爾斯認為,羞恥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個體自尊受到傷害或損失。他指出:“羞恥是某人經受了對手對他的自尊的一種傷害或對于他自尊的一次打擊時所產生的那種情感。”[2]“當一個人把他的生活計劃都需要并內在鼓勵的那些德性估價成他的優點的時候,他就可能面對道德的羞恥。”[2]即行為主體將因自身的主觀原因缺失了自己本該發揮作用的優良品性,而使自己的自尊受到傷害而產生的羞恥感稱作道德恥感。綜合學界的研究,可以把恥感界定為是人們根據內在的善惡價值標準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與現象時所生成的否定性情感體驗。按照舍勒的說法,“這種否定性情感體驗產生于應然理想與實然存在之間的落差、矛盾,產生于本真意義與世俗存在之間的不和諧。”恥感是人們意識到自身活動中的善與惡之間產生差距時,就會羞恥難當。

二、恥感的性質

(一)恥感的倫理性質。恥感是行為主體在進行自我評價、接受他人評價或對他人、他物評價時產生的否定性情感體驗。當行為主體體驗到理想我與現實我之間的矛盾時,出現的一種主觀感受。恥感是高級的道德情感,因此存在倫理本性:因個體行為與社會倫理不符時產生的,即社會與個體間的沖突被自我意識覺察到,因此,恥感倫理必定要以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與倫理綱常為思想基礎。(二)恥感的道德性質。馬丁•霍夫曼曾經指出:“道德問題在于,有違規行為的人是否想要避免傷害行為,或至少在事后感到內疚和采取親社會行為,以及他或她即使沒有人目睹時也以這些方式行為———這是道德內化的標志。”國內學者將恥感的道德性質闡釋為底線倫理。將對個人生存與發展有益或者說社會穩定發展有益的因素評價為好的因素,將對個人或社會產生不利損害的因素評價為不好的因素。因此對人的行為的好壞的最基本的限制就是底線倫理的實質。從更深層次講就是兼顧到個人基本需求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平衡點為最基本的界限。

三、加強恥感教育的依據

如何在大學生中深入開展恥感教育,引導他們在榮耀感和羞恥心的價值對立中,豎起一面檢驗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鏡子,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意志,是當前高校德育中的一個重要的課題。(一)加強恥感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內在機制和動力。大學生的道德底線是知恥。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對于錯的、丑的在內心產生羞恥感,以羞恥感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覺準守社會道德價值。完善的道德修養,首先要求知道什么是羞恥,只有這樣才能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提高社會道德水平。羞恥感,讓人發自內心地排拒假惡丑、趨向真善美。因此恥感教育,是大學生培養良好品德素質的內在動力。(二)加強恥感教育是遵循思想道德教育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理想道德教育在于引領學生發展,恥感道德教育在于防范底線倫理,兩者相輔相成。科學的道德教育中,恥感教育遵循著道德教育客觀規律。在邏輯上是道德教育的基礎。因此,恥感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羞恥心的過程中,建立起學生最基礎的道德底線,才能為道德理想的樹立奠定基礎。這是大學生道德教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和必然要求。(三)加強恥感教育傳承了傳統道德教育的精華。我國的傳統價值體系中,知恥是核心要素,因此恥感教育具有重要的傳統文化背景。“禮義廉恥”四個字當中,“恥”擁有基礎性地位。朱熹指出:“恥者,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有之則進于圣賢,失之則入于禽獸,故所系甚大。”[3]這些融化在中華民族思想和行為之中的道德文化積累,已內化為人們的一種品質,制約著人們思想行為。高校德育工作,以繼承幾千年的恥感文化為背景,具有天然的文化優勢,能夠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賦予了他們一定的思想、觀念和情感。

四、當前恥感教育存在的問題

恥感教育的重視程度和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過分追求榜樣的效果,將優秀道德模范作為宣揚的重點,回避最基礎的道德底線要求,認為知曉高層次的道德要求,便能自發遵循低的道德要求,這是不符合科學規律與客觀實際的。最終產生的結果是高標準的道德素質要求,對于大多數的普通大學生來說難以達到,而作為底線的恥感教育又出現缺失,這將導致當前高校開展恥感教育顯示出了一些誤區。(一)誤區一:目標模糊。目前的恥感教育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底線,以規范學生不突破底線為目標,無法從正面激勵學生的自我道德境界。以“堵”代“疏”,容易陷入說教的泥沼,引發學生的反感。恥感教育的目標應當以完善自我激發學生的善良本性為目標。(二)誤區二:脫離社會實際。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和社會的聯系密不可分,個體道德發育易受“群體效應”的影響。當前大學生恥感教育面臨著嚴峻的客觀環境,不良風氣對于初入社會,自律能力較差的大學生來說影響巨大。各高校只注重校內道德環境的凈化,隔離了社會恥辱現象,使得大學生缺乏應對社會不良風氣的經驗和準備,一旦進入社會,將對原有的道德教育產生巨大的沖擊。(三)誤區三:對恥感的自我能動意識利用不足。恥感是自我意識的能動反映,是個體對自身道德思想或行為中的不足,自覺自發產生的羞愧感。正確的自我意識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大學生心理尚未成熟,自我意識處于發展階段,容易產生偏差。而大學恥感教育的實踐缺乏總結,也缺少反身內省的內容。使得恥感教育演變成應景式教育。

五、恥感教育建設的著力點

恥感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恥辱感,使學生以違反道德底線為恥,利用恥辱感對自己的行為產生約束的底線倫理教育。通過恥辱感激勵學生改變自己,引導學生的思想道德的正向發展。(一)底線性教育。恥感教育是對道德底線要求的教育,從基本的底線道德層面的展開,是當人處于最艱難的困境中也必須堅持的價值觀和信念。大學生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恥,才能進一步分清什么是榮,從而了解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二)主體性教育。恥感教育有著其客觀的規律,是首先要培養恥感意識,然后內化為道德情感,最終培養出社會責任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確保大學生作為的主體地位,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和看法。在平等的前提下與學生進行溝通,充分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組織設計針對性的教育活動。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恥感教育的實踐中來,激勵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恥感教育應避免被動塑造大學生的恥感意識,而是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逐步引導他們自主形成恥感意識。(三)針對性教育。大學生正處于探尋理想和知識的重要時期,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處于激烈的轉型期,大部分學生存在著迷茫和困惑。恥感教育必須嚴格遵循大學階段學生發展的客觀規律,針對大學生特有的思想狀態來展開,需要根據通過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的了解,特別是思想道德層面的變化的關注來展開,確保在實際開展層面與學生產生共鳴。(四)傳統文化性教育。綿延千年的中華文明,沉淀了深厚的倫理精華,恥感文化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優勢,一方面可以利用的傳統文化資源數不勝數,另一方面不僅可以發揮學校的道德教育能量,同時可以激發家庭和社會道德教育能量。以社會大眾所認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恥感教育,更能讓學生在恥感教育中獲得更高程度的認同感,從而進一步強化恥感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謝宗林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版.

[2]羅爾斯:《正義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3]朱熹:《四書章句集•孟子集注》[M],中華書局1983年版.

作者:楊詩云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