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應對方式研究
時間:2022-06-15 10:06:34
導語: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應對方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的提出
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主要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尚處在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1〕。據《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規模為2948萬,其中小學(6-11歲)和初中(12-14歲)學齡階段兒童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分別占32.01%和16.30%,規模分別為1953萬和995萬,與2008年調查結果相比較,留守兒童總體規模在擴大。留守兒童不僅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區,而且沿海發達地區如廣東、江蘇也分布著大量留守兒童〔2〕。留守兒童群體不僅規模龐大,而且不利處境導致留守兒童極易出現心理行為發展異常現象,如情感淡漠、情緒不穩、行為偏差、習慣不良、性格缺陷等問題〔3〕。盡管對留守兒童心理行為發展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獲得了有價值的研究結果,但與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健康成長的復雜性相比,現有研究還遠遠不夠。恥感心理是個體面對社會生活中的羞恥現象時自覺產生的一種旨在維護被個體內化了的社會道德承受性的最低限度時所體驗到的負性情感〔4〕。這種負性情感可以促使個體對可能發生的違背社會倫理道德的事件產生自覺的規避和抵制。所以,恥感心理是中國人秉持的基本倫理觀念,更是一道重要的道德堤防,時刻影響著人們的言行。由于恥感心理的獲得是個體在與重要他人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漸習得內化而成的,重要他人的教化及其教養方式、文化程度、親子關系等與個體的恥感心理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社會大環境狀況也影響個體的恥感心理的發展水平。目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中,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社會恥感缺失。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在恥感問題上也存在諸多不良現象,如恥感缺失、恥感迷茫、恥感淡化、恥感偏差、恥感錯位等現象〔5〕。這些現象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言行舉止,最終影響到青少年的倫理價值觀等。作為正處在重要成長階段的留守兒童,一方面因其重要他人系統教化的不足、家庭功能的缺失,另一方面留守兒童所處環境的不利,導致留守兒童恥感心理水平較低〔6〕。對兒童而言,同伴沖突是兒童期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化現象,是同齡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兒童之間在交往過程中出現的排斥、敵視和侵犯現象。當同伴沖突情境出現時,兒童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采用社會化中獲得的應對方式去化解沖突。如果兒童能夠采用合理的方式應對沖突,將有利于兒童的健康發展。如果兒童對沖突采用不合理的應對方式,會導致沖突的不斷升級,最終導致同伴關系的瓦解,這將對兒童身心健康和社會化發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同伴沖突的應對方式對兒童的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技能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兒童處于恥感心理和同伴沖突應對方式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而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恥感心理和同伴沖突應對方式方面都存在差異〔7〕〔8〕。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而言,內外環境的不利對其恥感心理和同伴沖突應對方式的形成和發展帶來極大沖擊,也對其適應環境和健康成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同伴關系的健康發展,需要揭示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同伴沖突情境中的應對方式的關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從江蘇省揚州市郊和四川省渠縣的4所鄉鎮小學采用整群方便抽樣的方法抽取被試。留守兒童有效被試共537人,其中,男227人,女310人;三年級218人,四年級138人,五年級81人,六年級100人。同時,從這些留守兒童所在班級選取非留守兒童有效被試共492名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05人,女187人;三年級174人,四年級121人,五年級112人,六年級85人。
(二)研究工具
1.留守兒童恥感問卷〔9〕,問卷包括關系恥感、行為恥感、個性恥感和身體恥感四個維度,共18個題項。問卷采用Likert4點記分。得分越高表示恥感程度越高。問卷α系數為0.861,分半系數為0.836。通過對理論模型和數據擬合程度的檢驗,表明本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2.同伴沖突應對方式問卷〔10〕,共包括問題解決、攻擊、求助、退避、幻想5個因素。采用Likert5點計分,1代表從不采用這種方式,5代表總是采用這種方式,各維度的題目得分相加除以該維度題目數得出各維度平均分。問卷α系數為0.932,各因子α系數在0.614-0.926之間。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829。
(三)研究程序
通過匿名方式對被試進行由專門人員指導的集體施測。然后對全部數據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
三、研究結果
(一)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同伴沖突應對方式的基本狀況為揭示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同伴沖突情境下的應對方式基本狀況,先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同伴沖突應對方式各因子的平均數進行對比分析。由表1可知,留守兒童恥感心理的行為恥感因子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而身體恥感、關系恥感和個性恥感三因子差異不顯著。在面臨同伴沖突情境時,留守兒童在退縮、攻擊和幻想三種應對方式上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在問題解決應對方式上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在求助應對方式上與非留守兒童的差異不顯著。兩個群體的對比考察提示我們需要進一步對留守兒童群體恥感心理和同伴沖突應對方式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二)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同伴沖突應對方式的關系分析為揭示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同伴沖突應對方式的關系,分別對恥感心理和應對方式各因子間的相關進行了分析(表2)。相關分析的結果表明,留守兒童的身體恥感與問題解決、幻想兩種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正相關,與退避、攻擊兩種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負相關;行為恥感與問題解決、幻想兩種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正相關,與退避、攻擊兩種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負相關;關系恥感與求助、問題解決、幻想三種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正相關,與退避、攻擊兩種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負相關;個性恥感與問題解決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正相關,與退避、攻擊兩種應對方式因子呈顯著負相關。為了進一步考察恥感心理對同伴沖突應對方式的影響,我們以恥感心理的四個因子為自變量,分別對5個應對方式因子進行逐步回歸分析(表3)。回歸結果表明,關系恥感對求助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即留守兒童關系恥感水平越高,面對同伴沖突情境時越愿意采取求助方式去應對;四種恥感心理因子對退避和攻擊兩種應對方式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即留守兒童四種恥感心理因子水平越低,他們面對同伴沖突情境時更愿意采取退避和攻擊的方式去應對;四種恥感心理因子對問題解決應對方式具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即四種恥感心理因子水平越高,留守兒童越愿意采取問題解決方式去應對同伴沖突情境;行為恥感因子對幻想應對方式因子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即行為恥感水平越高,留守兒童更愿意采取幻想的方式去應對同伴沖突情境。
四、討論
(一)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同伴沖突應對方式的基本狀況
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恥感心理的行為恥感因子的得分顯著降低,這一研究結果與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許多研究結論相一致。行為恥感是在與重要他人直接交往過程中慢慢內化而成的,其中,重要他人隨時隨地的言傳身教和有意識的指導、教化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兒童絕大多數都是與祖父母、外祖父母、叔輩或父母單方生活在一起。一方面,由于祖父母、外祖父母年齡偏大,思想相對傳統,或者叔輩、父母一方承擔的農活和家務過于沉重,可能導致對留守兒童的教養方式不當,對其言行舉止教導和監督缺位。另一方面,留守兒童與父母空間距離大,使得留守兒童不能及時從父母那里獲得社會支持去應對遇到的困境,導致負性心理問題堆積,從而出現反社會行為,如果反社會行為給留守兒童帶來心理的安慰或其期待的結果,就會導致行為恥感水平降低,甚至缺乏行為恥感。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恥感心理的其他三因子差異不顯著。可能原因是,隨著全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高度關注,不僅留守兒童父母給予孩子生活上、物質上的無微不至的關心,而且定期與孩子通過電話、書信等方式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給予孩子有力的社會支持。政府、學校教職員工和一些社會組織也為留守兒童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支持,讓留守兒童在正確認識自己、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在面對同伴沖突情境時,采用問題解決應對方式顯著降低,采用退縮、攻擊和幻想三種應對方式顯著增高。已有留守兒童應對方式的研究也表明,留守兒童在面對挫折和應激情境時以中間型和不成熟型應對方式為主〔11〕。一方面可能與留守兒童所處的不利成長環境有關。有關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的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主觀支持和客觀支持與非留守兒童沒有差異,但留守兒童在對社會支持的利用方面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換句話說,長期與父母分離使留守兒童在遇到問題時不善于去尋求幫助,面對沖突時,或者靠攻擊、幻想去應對,或者退避三舍。另一方面可能與留守兒童的人格發展特點有關。已有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在人格發展上具有樂群性低,孤獨、冷淡,情緒不穩,自控能力不強,自卑拘謹,抑郁壓抑,緊張焦慮等特點〔12〕,消極悲觀、自我概念低〔13〕,因而較少使用問題解決等積極應對方式。
(二)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同伴沖突應對方式的關系
本研究發現,關系恥感能夠正向預測求助應對方式,即關系恥感越高的留守兒童,在面對同伴沖突時越傾向于運用求助應對方式;四種恥感心理因子能夠正向預測問題解決應對方式,即恥感心理越高的留守兒童,在面對同伴沖突時越傾向于運用問題解決應對方式;四種恥感心理因子能夠負向預測退避和攻擊應對方式,即恥感心理越低的留守兒童,在面對同伴沖突時越傾向于運用退避和攻擊應對方式;行為恥感能夠正向預測幻想應對方式,即行為恥感越高的留守兒童,在面對同伴沖突時越傾向于運用幻想應對方式。盡管關于恥感心理影響應對方式的研究未見報告,但國外研究認為,人們在處理羞恥感時,至少有兩種不同類型的行為表現:一種是被動的行為即退縮、離開和躲避;另一種是主動的行為即防御性的憤怒和責備他人〔14〕。還有研究發現,攻擊他人、攻擊自我、退縮等消極的恥感應對方式能夠顯著預測個體的焦慮水平〔15〕。國內關于大學生恥感心理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羞恥感與心理健康、自尊有顯著關系〔16〕。一些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低,如留守兒童的公正感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17〕;留守兒童的違法、違紀行為高于非留守兒童〔18〕;留守兒童表現為冷漠、自負等情感障礙和退縮性行為,以及冷酷、缺少同情心,甚至導致嚴重的攻擊行為和反社會行為〔19〕;留守兒童的生存境遇與心理特性使其易滋生怨恨,而怨恨往往會導致攻擊性的形成〔20〕;面對困境時留守兒童更多采用發泄而非問題解決或求助方式解決問題〔21〕;留守兒童的積極應對方式能夠顯著地預測其心理健康水平〔22〕。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揭示了留守兒童恥感心理與應對方式存在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本研究結果。從文化角度看,恥感心理之所以影響應對方式,是因為恥感心理實質是個體依據內化的言行舉尺度從內心控制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知恥則有所不為”,是人之為人的人性底線,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恥感心理對應對方式或行為的影響。盡管留守兒童還處于成長期,但他們在社會化歷程中不斷吸納傳統文化中的恥感文化,逐步形成恥感心理。當然,正是因為留守兒童所處的成長環境中的一些缺失或不足,使得留守兒童的恥感心理有待進一步提高,從而有助于他們在面臨同伴沖突時采取合理的應對方式。
五、結論
在本研究條件下得出以下結論:1.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行為恥感因子上差異顯著;在同伴沖突情境下,留守兒童采用退縮、攻擊和幻想應對方式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而采用問題解決應對方式則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2.同伴沖突情境下,關系恥感能夠正向預測求助應對方式;四種恥感心理因子能夠正向預測問題解決應對方式,也能負向預測退避和攻擊應對方式;行為恥感能夠正向預測幻想應對方式。
作者:寇冬泉 單位:揚州大學
- 上一篇:立德樹人大學生感恩教育論文
- 下一篇:剪紙藝術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精品范文
10留守兒童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