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6-18 02:56:28

導語: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一、教育信息化的內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利用教育信息化發展現代教育提出要求[1]。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學信息化,是以教育教學理論和思想為指導,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信息技術,通過開發信息資源優化教學環境、教學資源、教學組織管理及教學手段。

二、利用教育信息化開展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性

(一)教育信息化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一方面取代了“黑板+粉筆”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另一方面要求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網絡的普及與多媒體硬件的發展使教育信息化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化也正從各個方面影響著高校教育,這要求教師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學習探索,將信息化教育用到日常教學工作中。

(二)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十八大報告強調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以來,涉農企業和事業、行政管理單位對知經濟、懂管理、通農業的新型農業經營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農業經濟學作為部門經濟科學,以農產品供給和需求為主線,研究農業生產要素價格與市場、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農業微觀經濟組織形式和農業宏觀政策。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在高等院校培養新型農業經管人才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基礎性。

(三)教育信息化是提高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農業經濟學課程基本概念較多、知識面較廣、理論性較強,要求學生有較廣闊的視野,在學習過程中能理論聯系實際,思考和探討中國農業以及農民、農村的現實問題。傳統的以教師“備—教—批”為主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大都是被動學習,很少主動利用信息輔助學習,所以很難達到培養應用型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目標。為了讓學生改變觀念,積極主動形成學習—思考—再學習的探究式學習習慣,并利用輔助信息充分理解教材中的理論點,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效果,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信息化建設和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三、利用教育信息化深化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

(一)準確定位農業經濟學課程,明確教學目標與任務

農業經濟學是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如農村區域發展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往往是作為第一門專業課開設。農業經濟學屬于應用經濟學的范疇,在新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專業信心和對其他專業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農業經濟學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的課程,是關系到學生整個專業學習質量的課程,要在課程的教與學的整個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農業經濟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進步與發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從事農業經營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以及基本操作方法。研究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對高校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的要求,建立“能力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思路,強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全面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將課程教學和學生服務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相結合,在授課時,多引用學校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最新數據、典型案例進行講解。

(二)建設針對性教學輔助資源,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受傳統思想影響,來自城市的學生對涉農知識存在排斥心理,加之農業經濟學教學中宏觀的、理論的、政策的內容比重較多,使學生在學習時缺乏學習動機和積極性。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知識更新周期變短,許多知識還沒學會就已經過時了[2]。作為不斷發展的學科,當前農業經濟學教材中部分內容非常滯后,無法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需要。且由于出版年限較長,教材中的許多數據已經過時,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教育的信息化使教師可以擺脫傳統教學中對人與地域的限制,通過進入數據庫,查閱資料、借鑒采用優秀教案、攫取信息,根據本校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對教學內容進行適合的整合與重組,為學生創建信息資源豐富、知識量大的學習環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同時,為了與時俱進,還可以自行編寫和制作相關教學輔助教材,并定期及時更新。將新型農業現代化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輔助教材,以滿足日常教學的基本需要,使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識和較強的信息素養,學到的知識與時代和教育發展同步。利用信息技術創建課程資源高度共享平臺,讓學生在平臺上自主學習,與教師、同學、專家等進行有針對性的遠程溝通和交流,自由提問、答疑、發表見解、討論和辯論等。

(三)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課程實踐教學

網絡資源的全球化,使得有關課堂內容豐富而多樣,傳統的備課只在教材與課案中輔以教師的經驗形成的一般備課內容,其中很大一部分帶著教師的主觀認識[3]。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師的對授課內容通過豐富的資源共享進行廣泛的涉獵,從各個方面加深對所受內容的認識和理解,更有利于幫助學生學習。農業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包括課堂實踐教學和課程實踐教學。在教育信息化的指導下,重新梳理現有的實踐教學形式,如涉農企業參觀、企業家講座、企業調查等,研究其各自的優缺點及合理的優化組合;研究新的實踐教學形式,如參與企業項目策劃、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等,論證將其應用于教學實際的可行性。在實踐教學的教學設計中,選擇以上適當的形式并進行合理的組合,形成不同的課程模塊。而后,對于不同模塊、各種教學形式下具體的教學內容,制定標準化的實踐教學方案。修訂教學計劃,加大實踐教學比例。利用教育信息化,學生可以擺脫傳統的課堂地域和場地的約束。學生在課程實踐中,通過利用互聯網、個性化信息平臺,自主選擇對自己有益、易于接受的實踐項目,加深對所學課程的學習和理解。

(四)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教學方法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和切入點,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靈魂。目前,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由教師從頭講到尾的“填鴨式”講授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已成為基礎課教學的主要手段。研究參與式教學方法(包括提問、案例分析法、討論辯論法、“課題”研究、課堂論文和學生講課等方法)在農業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利用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程度、學生是否擴展了知識面、對當前農業經濟問題的熱點和難點的理解、學習興趣是否提升等指標來衡量不同教學方法的效果大小,形成一套適合農業經濟學的教學方法。信息化要求教師不僅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還要掌握網絡技能、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育教學,能夠選擇性地利用復雜多變的現代信息,開展教學活動、與大學生的交流和溝通。針對農業經濟學課程的部分任課教師,或年齡較長、缺乏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或非涉農專業出身,面對教育信息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一方面要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提高自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的能力,提高對辦公軟件、課件設計和制作、課件演示信息技術的掌握;另一方面要鼓勵教師加強交流與合作,走出校園參加業務實踐,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快速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從而提升教學水平。

四、教育信息化應用于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價值

農業經濟學知識面廣,教育信息化應用到課程教學改革,對農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實踐教學等進行探索,不僅能夠豐富農業經濟管理的相關理論,完善農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體系,而且對提高高等院校農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具有探索性意義,也為其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提供了參考??焖偻七M的新型農業現代化使得高素質農業經營管理人才成為競爭獲勝的關鍵,探究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有利于提高該課程專業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專業化水平,使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保培養出適合市場需要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廣、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優良的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對促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作者:張云蘭 單位:廣西財經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

【參考文獻】

[1]韋少雄.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方式的創新探析[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4):89-92.

[2]謝燕,黃曉燕.教育信息化下的高職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126-127.

[3]樓程富.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與教學模式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0(11):25-28.

[4],段安平,劉棟,王騫,等.基于信息環境的實驗教學模式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