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官科學課程教學與體會
時間:2022-04-29 03:01:52
導語:中醫五官科學課程教學與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突出兩種觀念
中醫五官科學是基于中醫學基礎理論和思維方法,對人體五官的生理和病理進行了系統闡釋,突出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但是,從現代臨床實際考慮,五官科的疾病診斷都是建立在對五官的精微結構剖析和整體功能檢測的基礎之上,五官科疾病的治療也多依賴于精細的外科手術。因此,我們認為中醫五官科學的教學應從學科自身特點出發,重視中西醫結合的理念,突出臨床思維的訓練,使學生能夠很好地適應臨床,準確地把握發揮中醫臨床治療優勢的五官科病種,揚長避短、彰顯特色。重視中西醫結合的理念就是在保持中醫理論體系完整性和延續性的基礎上,針對頭面五官結構和功能的特殊性,概述其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引入現代五官診查技術,在明確五官疾病主要病理改變的基礎上,比較中西醫治療方法的有優勢和劣勢,從中做出正確的選擇。例如:面癱,屬于中耳炎并發癥就應該當機立斷采取手術治療措施;屬于貝爾氏麻痹采用中醫針灸治療往往會收到良好的效果。鼻出血,出血劇烈且有發生休克的危險,則采用填塞止血法能有效止血;止血之后則可辨病、辨證施治。突出臨床思維的訓練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后期臨床課程時,要改變過去學習基礎課程所形成的思維模式(即:“概念—病機—表現—辨證—治療—調護”模式),從臨床實際情況出發,以患者主訴癥狀為切入點,分析機理、落實病證、辨證施治,逐步形成臨床思維新模式,以適應臨床實習和臨床工作的需求。
2推崇兩種方法
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兩種觀念對臨床實際工作的指導意義,并在學習中體會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掌握臨床思維的實際應用,在教學中我們重點引入模擬臨床思維教學法和探究式教學法。模擬臨床思維教學法是根據臨床診療過程中醫師的思維模式(即:依據主訴設定可能的診斷—通過詢問、檢查排除或篩選初步診斷—綜合各方因素精選治療方案—動態觀察,調整治療方法、確立最后診斷),打破教材固有格式,首先以癥狀為出發點,探討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和臨床特征,為確立診斷奠定基礎;其次以疾病為導向,綜合考慮影響因素,精心設計治療方案,研究疾病演化規律、準確進行預后判斷。探究式教學法的載體與核心是問題,學習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探究式教學的出發點是設定需要解答的問題,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精心考量,提出難度適度、邏輯合理的問題。為此我們采取“精講系統,重點探究”的模式對中醫五官科學的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在簡要回顧五官生理病理知識的基礎上,把臨床上五官常見的問題作為探究主題。例如:眼科中的“云翳”、“內障”;耳科中的“耳聾”、“眩暈”、“面癱”;鼻科中的“鼻塞”、“鼻涕異常”、“鼻出血”;咽喉科中的“喉痹”、“喉喑”、“喉阻塞”、“打鼾”等常見癥狀的臨床分析、相關病證的診斷與辨識、治療方案的優選。隨著這些問題的解決,本門課程的適用知識體系基本構建,臨床思維的基本模式也會隨之固化。
3達到兩種效果
隨著模擬臨床思維教學法和探究式教學法的應用,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僵局,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得到充分的釋放。課堂上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臨床最常遇到的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知識就是過去所學知識的再現和重組,溫習過去的知識使大家建立了新的適用性知識體系,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使學生增添了走上臨床崗位的自信。教學互動自然、融洽,學生學習自覺、主動,一種師生共同期盼的新型課堂教學氛圍自然形成。探究式教學法以問題為中心的探討、研究,開啟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思路。過去的學習定式是:課堂聽講—課后復習—期末應試—教材入柜。然而,隨著以臨床問題為中心的探討式教學法的引入,研究每一個問題需要涉及過去所學的多門課程知識,重新翻書就是常事,主動查閱也成必須,學習的目的明確了、興趣也就提高了,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油然而生。例如:關于“耳聾”的探討,就涉及解剖、生理、病理、藥理、中醫基礎、方藥和中醫內科等多門課程知識,涉及一般檢查、聽功能檢查和耳科手術等多種診療技術。
4取得兩個突破
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就必須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和考試的定式。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以統編教材作藍本,按照新教學法的要求精心制作實用的教案和課件。在五官的每一科中,選擇一個代表性問題做全面示范性分析和研究;同時提出若干重點問題,提示分析路徑、解決思路,在學生自主溫習、查詢和思考的基礎上,進行課堂討論,最終以解決問題為終極目標。教材不再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已經轉化為教學的參考資料。教學的改革必然牽動考核方式的改革,我們的考試方式隨著問題探究式教學法的引入,也采取了大膽的改革嘗試。試行了論文撰寫、問題分析和病案分析等多種形式,綜合各自的優缺點,最后將試卷內容設定為:重點問題分析+典型病案分析。經問卷調查和考試成績分析,學生對采用新教學方法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分別達到96.3%、90.1%;接受新教學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采用傳統教學法學生提高15%左右。
5結語
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適用型人才的重要舉措,也是中醫教育事業與時俱進的永恒主題。在中醫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不同課程有著各自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的方法就不能強求一律。中醫臨床課是探討臨床疾病發生發展、診斷治療、預后康復規律的學科,前期的臨床課(內、外科)要通過系統講授,幫助學生盡快建立關于“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的規律性認識,同時引入針對“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干預理念;而后期臨床課(婦、兒、五官科)如果仍然以系統講授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的“學”會感覺“重復、乏味、效果差”;教師的“教”也很難進入狀態、充滿激情。我們嘗試應用模擬臨床思維教學法和探究式教學法改革課堂教學,受到學生的廣泛認可,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但是我們深知教學的改革永無止境,許多不足之處仍需不斷完善,只有創新、進取,才會不辱使命。
本文作者:徐永和王樂平宿敏工作單位:內蒙古醫科大學中醫學院
- 上一篇:益智類游戲在幼兒教學的運用
- 下一篇:初中美術教學問題及措施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