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時間:2022-01-11 10:43:09

導語: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摘要: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各行各業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教育部最新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方案》中更是明確了信息技術課是中職院校各專業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其最重要的任務是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以及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方面。在這樣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本文展開“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對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的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

1引言

有效教學是指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在單位時間內學生學習活動的質和量能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經過一段時間教學后,學生取得較為明顯的具體進步和發展。它主要涵蓋兩個方面:一是關注教學的效率,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率的觀念,即在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成效高。二是關注教學效益,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學科素養有明顯的進步和發展[1]。這里的素養不僅包括學科主題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最終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處理上,達成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為就業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2信息技術課程核心素養

新課標對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提出了一個新理念,即學科核心素養。它是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與運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定義上可以看出,該核心素養與學科有關,是通過對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實現育人價值。因此教師的教學不僅是計算機操作技能的教學,而且要通過信息技術這門學科來培養信息意識、計算思維等學科核心素養。同時,新課標也在內容上發生了變化,增加了人工智能、程序設計入門等新技術,強調圍繞實踐應用情境,站在學科角度整合優化多模塊內容,培養學生解決具體工作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3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現

當下大多數中職生將計算機用于娛樂和社交,學生對于信息素養的認識和培養十分欠缺。中職教師在計算機教學的過程中,更注重碎片化的知識講解和簡單的操作技能,而忽視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造成該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作為中職學業水平測試的重要考試科目,其考綱主要關注基本知識點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并沒有與新課標形成統一的評價標準,考綱對教學明顯具有風向標作用。依據考綱教學成為老師日常教學的重點,其結果是學生畢業后在工作中常常束手無策。因此立足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幫助學生將學科知識和技能運用融入現實場景中,并最終建立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模式,以適應信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的培養策略。

4有效教學的策略

中職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本質雖然與普通高中教育有共同之處,但其最重要的差別在于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在授課對象、課程目標、學習內容、實施途徑、評價標準方面等都與普通高中有著天壤之別。在對新課標學習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職教“三教”改革的精神,契合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特點,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與個人成長的需求,力求凸顯信息技術課程所承載的核心任務達成。(1)整合教材內容使項目案例實境化。基于核心素養的中職信息技術課程必須打破原有的學科本位的局限,從培養學生的素養出發,避免盲目的學科知識傳授。以核心素養培養為中心,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從企業需求出發,建構核心課程與能力培養相一致的課程框架。所謂“教學設計”,應該包含教師的設想和具體的實施計劃,教師要對知識結構、學生特點和專業需要、課程資源、教學方法等統籌兼顧。它由以下四個階段組成:教學分析、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2]。其中教學分析要先從學生目前學習特點、專業特點等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教材進行教學內容的重構,從而確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通過恰當的教法與學法策略,實施具體的教學步驟,根據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分階段任務完成情況,形成有效的過程性評價,最終以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進措施,實現面向學生、教師和企業的成果評價和具體模式,如圖1所示。在以往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課程設計更多強調形成知識網絡。其構成往往是粗略地以軟件功能介紹作為主線,以學生的單一操作技能習得為結構,對學生通用工作能力的培養存在不足。其原因在于傳授的知識之間沒有形成有機的聯系,學生最終獲得的是割裂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整體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智慧。依據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大綱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信息技術課程的有效教學設計一定要從學習的需求分析入手,以學生的“學”作為基本設計原則,強調整體模塊教學。因此,教學設計內容要依據專業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整合優化教材內容,通過一個完整的模塊化項目案例將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建立整體解決問題的意識。結合福建省福州文教職業中專學校導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在保證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前提下,對文字處理軟件應用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創新,如圖2所示。以制作一份“中國最迷人的旅游景點——旅游攻略”的宣傳手冊為教學主線,重構了項目實例。通過一個完整的模塊化項目,再現企事業單位對員工辦公軟件的應用能力的要求,從實際內容出發,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同時,對于新入學還未有機會接觸辦公室工作的學生們,逐步引導和啟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和意識,讓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憑借出眾的工作能力展現個人整體素質。(2)貫穿嘗試教學使課程實施立體化。目前,中職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程基本以課中教學為主,忽視課前和課后的作用。課中一定程度上仍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采用“情境導入——操作演示——學生練習——點評總結——完善作品”五個環節展開教學。由于信息技術課程不同于其他公共基礎課,教材中涉及到的部分軟件操作大部分學生在初中甚至小學期間已經接觸和學習過,課中教師若再通過某個任務去完整闡述軟件的操作步驟已經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而應理清概念,轉變教學思路,重點幫助學生解決操作關鍵點與實際工作需求之間的邏輯關系。以教材7.3中任務3設置動畫效果及超鏈接這一課為例。對學生來說,設置一個對象的動畫效果操作步驟是簡單的,但是讓他們綜合利用PPT的動畫功能設計一個“紅綠燈下見文明”的動畫的作品,卻難倒大部分的學生。其關鍵點在于當動畫對象有多個,且這些對象之間的運動時間又存在相互影響的邏輯關系時,學生的設計思路會產生混亂。因此,這節課的難點應該是在幫助學生理清各對象之間的動畫變化順序以及如何對接軟件中“計時”選項卡的設置。如果直接在課中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該教學點,會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生單純地聽教師講解,沒有帶著問題去思考動作對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被動地按照教師的指令模仿操作。其最終的學習效果是有限的,很多學生看似都完成了作品,但其設計動畫的能力還是不足,課后拓展作品的獨立完成能力仍然缺失。二是教師的講解將會占用較多的時間,造成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嘗試練習。因此,在教學策略上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解決:①先練后講,先試后導。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學生課堂的挫折感來自于課前沒有準備,無法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并逐步被邊緣化。部分學生上課20分鐘后,仍然不知道這節課要學什么、做什么,這是后進生產生的一個原因。著名的教學論專家江山野指出,當學生處于相對獨立和基本獨立的學習階段,具有一定獨立學習能力的時候,必須進行嘗試教學。即教師先不講,而是讓學生在舊知識基礎上嘗試練習,在獨立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教師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和提出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3]。具體教學實施流程如圖3所示。以學前專業幼兒園課件《紅綠燈下見文明--PPT動畫效果設置》一課為例,整個教學活動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首先教師在課前《綠燈亮,一路暢通》導學任務單、微課和“計時”選項腳本設計表,學生在導學案的指導下觀看微課,填寫腳本設計表內容并完成該案例動畫制作。教師根據平臺的數據反饋和學生初稿作品得出學生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動畫腳本設計上,因此課中的教學切入點是幫助學生解決動畫腳本設計中各對象之間的時間先后順序和運動軌跡。這樣課中創設有效的課堂情境,通過紅綠燈游戲表演結合生活中紅綠燈的切換及機動車、行人的運動狀態一步步引導學生完成動畫的腳本設計然后再根據動畫腳本內容修改作品。接著由學生獨立完成“黃燈亮,注意安全”和“紅燈亮,文明禮讓”的腳本設計和動畫設置。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發現,這種“先練后講,先試后導”的嘗試教學模式從先試的角度上看具有超前性,即將“學跟著教走”變為“教為學服務”;從后導的角度還具有針對性和參與性,強調教師根據學生超前學習中提出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體現學生學習是主體,課堂展開是積極的師生互教互學活動。②情境教學,探究學習。知識往往在情境中生成和顯現,任何知識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須作為一個“過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場景、問題情境或思想語境之中[4]。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已經植入到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幫助學生確立學科知識技能和工作生活之間的聯系,從有效教學的角度上可以通過問題創設情境,從而有效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當然,這里的問題創設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提出,其難易程序應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同時,問題的設計和表述必須能夠真正吸引學生興趣。以“郵件合并”一課為例,任務的情境設計為:承接小區的物業工作,每個月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將業主應繳費用清單書面告知業主,若你是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對于如此繁重而重復的工作,你能否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個任務?同時,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學科知識的內涵。例如,仔細觀察教師提供的繳費清單樣本,體會什么是“繁重而重復的工作”?要想批量的制作繳費清單需要用到哪些條件?如何進行郵件合并?等等。(3)創新操作實踐使思維模式遷移化。在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某個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只圍繞解決問題的實踐,即不能只做實踐,否則又回到計算機應用基礎中只學知識和操作的初級階段。而是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觀察、應用和再實踐,在操作中總結規律,逐步建立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并進行推演和遷移,從而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真正做到在“做中學”。在實踐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思維模式的建立,可以通過三個步驟實現:①實踐前,幫助學生分析任務中包括的信息,了解完成任務需要的前提條件,并形成可以套用的情境。如上例中批量制作某小區物業繳費清單案例,通過分析了解每戶清單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清單的格式,二是對應每戶的具體信息。同時觀察發現格式是固定的,但是數據卻是變化的。針對這樣的情境,可以套用郵件合并的功能實現批量生產需要的郵件文檔。②實踐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形成可以套用的過程。如先利用Word軟件制作清單的格式,再利用Excel表或Access數據表等填寫每戶的數據,最后插入對應的匹配域完成數據合并和郵件的發送。③實踐后,引導學生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可以套用的規律,而不是簡單的復習鞏固操作技能。如公司年會的邀請函、網店文化杉、百貨商場的贈券等生活實例都與上例類似,引導學生學會套用和遷移,逐步建立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模式。(4)混合多維評價使跟蹤教學過程化。衡量有效教學的一個核心指標就是學習結果,也就是在經過一段學習之后,學生所取得的進步和成績。傳統教學僅通過課后作業和學期末的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并依此來判斷教師的教學成果。顯然,這種評價是單一和主觀的,對后續教學反思中的診改建議不夠全面和科學。為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在專家學者們提出的基于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過程性評價方案基礎上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從學習態度、學習參與度、自主學習能力、資源利用率、合作學習能力等幾個維度來綜合評價學生各個教學環節的表現[5]。包括課前對線上任務導學單的評價,課中對線下課堂參與和作業完成情況的評價,課后對線上知識遷移的評價,并形成過程性評價數據,全面跟蹤教與學的全過程,幫助教師了解教學中存在的潛在問題并加以改進,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學生也可以通過評價結果了解自己的學習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改正缺點。如《紅綠燈下見文明--PPT動畫效果設置》一課,其具體評價指標如圖4所示。

5結語

隨著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提升信息技術課程的有效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講解知識和操作步驟上,而應該結合信息技術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讓學生真實體驗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具體工作生活中的問題。在實施的過程中要重視案例與專業之間的關系,注重學生的獨立性以及學習過程,改變教學策略,以多元化教學手段提升中職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袁麗.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中職計算機高效教學模式探究.現代職業教育,2018(24):260

[3]陳大偉.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踐.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4]哈利•弗萊徹•伍德.基于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與探究式課堂教學法.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

[5]高天明.以核心素養和能力為基礎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業評價標準研究.現代職業教育,2019(6):128

作者:林秀萍 單位:福建省福州文教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