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師生關系的構建
時間:2022-03-04 02:46:09
導語: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師生關系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對歐美高等教育學生事務管理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國內的高校也開始重視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學生事務管理是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以培養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為目標的,為保證在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提供的教育、管理、服務工作。在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理念的作用下,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可以通過抓住以學生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利用靈活多樣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服務職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積極美好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師生關系;學生事務管理理念;藝術設計類課程
教學活動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根本途徑。教師和學生是構成整個教學活動最核心的要素,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促進教學活動平穩有序地開展。許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目前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仍存在一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師生缺少互動交流。藝術設計類大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的中小學階段的教學基本上是以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的知識和技能的單向輸入為主,他們很少養成主動與老師交流的習慣。進入大學學習之后,任課教師的教學、創作和科研任務較重,教師較少有意愿和時間主動與學生交流,學生也缺少與任課教師交流的積極性、主動性,以致于課堂教學氛圍不夠活躍。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藝術設計類大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出現沒有提問、沒有互動,也很少有人提出意見的情形。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希望在學習活動中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得到理解和平等對待,得到來自老師和同學的肯定與鼓勵。如果課堂教學氣氛過于沉悶,師生互動缺失,久而久之,學生會失去學習熱情,產生消極怠惰情緒,最終將影響教育教學的質量。(二)師生關系不夠熱絡。高校管理上“重科研、輕教學”的觀念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教師對待教學通常是抱著“只要不出教學事故,把規定的課程上完就好”的態度,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很少有人去關心學生的學習效果,關注整個教學活動的質量。有的老師上課敷衍了事,不少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甚至有的學生認為只要能通過考核、拿到學分就萬事大吉。兼之藝術類高校的教師,大多富有個性,外表冷峻,也容易給人以拒之千里的冷漠感,進一步拉開了師生距離[1]。(三)師生關系的功利性令人警惕。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是,一方面,老師拼命地,沒能將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另一方面,一些學生不認真上課,有的甚至曠課、逃課,課程結束時,拼命地和老師拉關系、套近乎,企圖能通過考核、修得學分。此外,在教學評估中,有的教師怕學生打分低,也會以提高課程成績為“誘餌”獲取學生的優評,造成學生的課業成績失真。如此一來,教師和學生各有所求,各取所需,損害的卻是清清白白的師生關系和高校培養質量。凡此種種,所反映的正是當今藝術類高校中師生關系的功利性[2]。
二、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中不和諧師生關系的形成原因
造成藝術設計類高校師生關系不和諧狀態的原因來自于學校、家庭、社會等各個方面。社會和家庭因素不屬于本文探討的內容,不再贅述。就學校因素而言,高校學生培養的方式、教師的教學態度、學生的學習動機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影響高校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一)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藝術設計類院校課程體系不完善,課程模塊之間缺乏相互的承接關系。有的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仍以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主,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容易造成知識和技能的單向輸入,形成冷漠的師生關系。高校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容易使教師將大部分精力用在及科研項目上,事實上輕視課堂教學。目前的教學評估方式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有的教師為了提高評估的成績會通過加分等方式“收買”學生,這種功利化的評教方式,使得教師更難以在學生中樹立威信。(二)教師教學態度方面。藝術設計類教師在教學環節中往往占據著主導地位,有絕對的話語權,有的老師對待教學敷衍了事,或者索性照本宣科。同時,有的學生尚未從“填鴨式”教育模式中跳出來,延續著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態。這些都使得藝術設計類課堂教學顯得機械化、師生關系冷漠。有些藝術設計類教師喜歡利用專業優勢在課余時間從事第二職業,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舍本逐末,不能集中精力搞好教學工作,疏于師生關系的構建,就會極大影響課程的教學效果[3]。新時期,新媒體的普及使藝術設計類專業大學生非常需要掌握新媒體及軟件技術,而教師卻難以給予有效的支持,學生對這種學少所得的狀況心存不滿,也導致了師生關系的疏離。(三)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高校擴招以來,教師隊伍的增長速度嚴重落后于學生的增長速度,教師資源日漸緊缺,一名教師需要面對的學生數量越來越多,使得師生間單獨溝通、互動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長期以來,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權利被忽視的狀況在高校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某些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程式化,教學內容缺乏吸引力。新時代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很難讓學生對現有課程產生興趣,更不要奢談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了。
三、藝術設計類課程中師生關系的構建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的授課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途徑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師生間傳統的情感關系發生了變化,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深入人心,這使得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教師需要重新認識師生之間的關系,用新的視角、多樣化的手段、符合時展需要的方式來處理師生關系。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高校教師的神圣使命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教師應有的職責,“育人”是最終目標。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理念背景下,將學生事務管理的相關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靈活的工作方式和多樣化、。現代化的手段,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課堂教學中的教育、管理、服務職能有機結合,能更好地實現教書與育人的融合,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一)注重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要求教師要用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以輕松愉快甚至幽默的語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啟發式的設計案例或提問引起學生思考,以熱情包容的心態歡迎學生的反問與質疑,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多鼓勵啟發,少批評指責,以寬容平和的心態來對待他們。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有很多項目實踐的時間,教師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主動與學生交流,針對創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給出合理可行的建議,幫助他們。對于做得不好的學生能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鼓勵,多啟發;對于違反課堂管理規定的學生,要冷靜從容,擺事實講道理,以德服人。(二)發揮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主導作用。在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知識淵博、為人正直,遵守學術規范與學術道德,在教學中公平公正、不濫用權力,培養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豐富的知識儲備,能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兼備的學生。教師的言傳身教是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途經,加強對教師的思想教育工作,強化立德樹人意識,對建設藝術設計類課程中的師生關系有著積極的意義。師生關系是教學關系,也是人際關系。教師從學習和生活等多方面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使學生建立起對自己的信任感,能更好地營造出融洽的學習氣氛,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要學會利用靈活的工作方式和多樣化、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和設備。在“互聯網+”的新時代,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快速找到合適的學習資料進行自學,不再依賴課堂上老師的講授。隨著網絡知識鏈接體系的逐步完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挖掘知識點、拓寬知識面。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講解,不能局限于黑板板書和PPT演示,還應加入動態影像、設計實物、當場繪制設計圖等,全方位提升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甚至還可以把課堂搬到商店、市場或公司等實體環境中,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來進行教學演示。新穎的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知識源公開開放的背景下,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勝于對知識的掌握[4]。借助QQ群、微信群等網絡工具,根據教學計劃的需要編制教學組,可以對上課內容提前做提醒,布置課程準備工作;利用最新的設計動態或資訊及時補充教學內容;最重要的是,學生在設計創作遇到問題時,能立即找到老師獲得幫助。應用網絡信息及大數據,教師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和學習效果,這對于教師做好課程管理、制定優質的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服務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四)盡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翻轉課堂等新穎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視頻課程、音頻播客、電子書籍以及網絡搜索等方式,提前預習和消化學習內容,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將預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想要了解的知識和提出的疑問,通過課程教學中與教師的互動得到有效解決,學生主動提問、積極思考,能更好地促進知識的內化吸收[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深入學習和探究的熱情。強烈的求知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除了改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習興趣外,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建立有效的獎勵機制等都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較為有效的方式。(五)強化課堂教學、管理、服務職能。在藝術設計類課堂的教學中,老師作為實施教學活動的主體,在課前備課、教學實施、課堂管理、把握課程進度、幫助解決問題等方面都能發揮其積極作用。在將課程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還應提高管理和服務意識。學生學習過程中除了有知識掌握程度的不同,還會有不同的情緒和學習狀態,這些都需要教師能敏銳察覺,及時處理。對于一些緊急事件,也要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從容應對,做好處置工作。高校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授課方式以集中授課為主,課時的安排有理論講解也有實踐操作。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教師通常會對作品較為優秀的同學提出表揚,對表現良好的同學進行鼓勵,對進度較為緩慢的同學幫助其找到原因,對大家的設計方案提出改進和指導意見,幫助他們抓住學習要點,迅速提高。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大力倡導優良的學風,優化學習環境,將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優秀的道德素養融于日常言行舉止中,以期對學生產生影響。如碰到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發生沖突的特殊情況,教師應客觀公正地看待問題,從愛護學生的角度,在考慮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從嚴批評、從寬處理,以長遠發展的眼光來處理問題。
四、結語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學生事務管理內容融于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中,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實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當然,良好的師生關系除了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予以關注和維系外,也需要學校管理部門以及相關行政服務機構的通力配合,唯此才能實現整個校園環境的和諧。
參考文獻:
[1]位京京.新時期高校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9.
[2]段朝輝,洪建中.網絡視頻課程中師生交互與大學生網絡學習績效的關系:學習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動機的序列中介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9(02):58-65.
[3]徐嵐.導師人格與身教對博士生培養的影響[J].教育發展研究,2019(23):34-41.
[4]張雷生.關于韓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3(07):179-183.
[5]張曉梅.新課程背景下師生關系構建的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6.
作者:許娜 康英 單位: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互聯網時代藝術教學實踐分析
- 下一篇:農村學校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