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藝術教學實踐分析

時間:2022-03-04 02:44:05

導語:互聯網時代藝術教學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時代藝術教學實踐分析

摘要:基于課程教育對高校藝術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與新變化,以美術與設計專業的視角,闡述當前國內藝術類專業多元化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理念。

關鍵詞:互聯網,藝術教學,教學實踐

中國藝術教育的變革之路一直與國家命運相聯系,烙下了濃重的時代烙印。早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國便開始了藝術教育的思索與變革之路,無數教育家、藝術家以畢生精力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培養扶植了一大批美術人才。例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他早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便提出∶“文化進步的國民,既然實施科學教育,尤要普及美術教育”。他發表文章《以美育代宗教說》,寄托希望于優秀的美育教育來陶冶人們的心靈與感情,把美育作為改造國民精神、喚醒民眾斗爭意識的一種手段。但是這一學說的提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脫離了現實,實現的可能性是不大的。著名啟蒙思想家梁啟超也提出類似觀點,他則強調藝術教育在“新民”、情感教育和趣味教育等很多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他把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寄希望于藝術教育對國民素質提升后所打下的基礎。在他們的影響之下,畫家、教育家徐悲鴻提出藝術創作應該提高到關注現實生活、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人生觀高度上面來。隨后一系列美術學院應運而生,在中國新文藝運動的歷史基礎上,魯迅藝術學院不斷發展,重視藝術創作與現實革命斗爭中的密切聯系,深入到現實生活和革命斗爭第一線從事創作的實踐。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為中國近現代美術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1互聯網時代的中國藝術教育

到了改革開放后的中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完善與發展,許多教育工作者對于高校教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作為高校教育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藝術與設計類專業更是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到來的當下,對藝術設計專業的思政教學與實踐教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曾立足于新時代的發展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深刻闡述了辦好思政課堂的重大意義。這便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充分重視各類高校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探索新的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學新路線。藝術類課程作為承載美學、文學、藝術學的綜合學科,為教學實踐中“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入提供了廣闊平臺。高校藝術課堂的思政教育,要求我們在學生課程創作中,積極引導學生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自身專業和學科特點,挖掘創新發展傳統文化的新思路,并引導同學走進社會,讓作品緊扣時代新脈搏。這些都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多元化的植入角度和深入的內涵寓意。思政教育課程與藝術專業課程的結合主旨在于能夠呼應專業教學綱領,反映專業教學主旨、促進專業教學實施以及提高專業教學效果的基礎上,將專業課課程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在專業課程實踐中讓學生們加深了解國家政策,正確認識國家發展的良好趨勢,樹立民族復興信心,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明確個人的奮斗目標,為學生未來人生打下良好基礎。因此,立足于新時代,我們應該發展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引導學生創作反映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的精彩生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基于互聯網的教學實踐

如何做好高校思政教育課堂變革的難點在于教師如何深度挖掘藝術類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從哪些具體方面將思政教育與藝術設計相結合。例如在色彩知識講授中,紅色可以與愛國主義情懷相關聯;自然美講解中,自然美與和諧社會建設、環境保護相關聯;藝術成就講解中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情懷,在藝術設計創作中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奉獻、正面、樂觀,職業價值觀意識。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教師要注重“課程思政”融入藝術類課程中方法的引導,不可生搬硬套的說服式教育,應追求潛移默化式的思政課程教學效果。高校的發展與教師的發展可以說是息息相關,在提升藝術類教師的思政內涵的同時,學校也需要給予教師一定的政策保障以及思政課堂教育學習支持,通過強化課堂教學的管理,帶領教師從實際出發,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精神主旨,不斷加強政治學習、思想建設、組織建設、紀律建設,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為服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深挖思政教育與藝術專業的可融合點,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新時代熱點,關注當下社會動向,了解祖國建設情況,在不斷將知識體系綜合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樹立起民族復興的信心和偉大夢想。才能夠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認知,樹立民族和文化自信,完成德才兼備的藝術人才培養目標。只有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提升了,自身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夠更多的挖掘出藝術類課程中相關的思政課堂教育元素,才能保障思政課程的順利開展。紅色設計思政教育——以北京印刷學院為例。紅色設計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設計通過將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與建設歷程中的奮斗史,通過現代設計的形態與手法所呈現的內容與形式,是反映紅色精神的設計承載物。紅色題材的藝術性不可復制,并且它有著獨到的文化性,這賦予了紅色題材設計不可替代的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紅色設計記錄歷史,反映現實的敘事方式,代表著一個時代審美特征的集中體現和精神凝聚。文創、漫畫、出版物等方面的設計領域都是與紅色可以相互融合的創意點,近幾年立足以紅色文化的出版物設計越來越受到關注,對已經成熟的文字書籍進行改編并且通過豐富的畫面表現形式和書籍設計形式所呈現的紅色設計作品,能夠給讀者帶來更豐富的視覺盛宴,使讀者更加受到精神上的感染。因此,研究和探索紅色主題的漫畫作品創作非常具有時代意義。以北京印刷學院為例,該學校早在第三次黨代會報告便把學校的文化特色凝結為“傳承傳播中華印刷文明、創新發展紅色出版文化”。插圖與繪畫是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特色專業之一,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們以插畫作為結合點,讓學生作品呈現出藝術和社會時事之間相互碰撞的美,也使學生對中國夢的文化背景和其代表的含義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師生們將社會題材應用于插畫的藝術創作,把當代的社會性內容作為插畫藝術表現的主體,使插畫的人文色彩更加濃郁,同時充分運用中國元素符合讀者的視覺感受。在插圖的類型中社會類題材插圖是插圖領域應該涵蓋的一種重要的分支,如何打破以往社會性插畫表現過于千篇一律的問題,并通過多種表現方式的綜合運用從而更好地傳達社會時事的生動性和可讀性,都值得我們高校藝術工作者的深入思考。2020年,北京印刷學院師生渡過了一個特殊的學期,但在學校黨委的堅強領導與二級學院積極配合之下,師生積極探索,創作了一系列反映新時代、追求中國夢的紅色主題作品。老師們通過畢業創作,帶領同學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實踐教學,引導同學們將當代的社會性題材和插畫藝術創作相結合,呈現出藝術和社會時事之間相互碰撞的美,也使讀者對中國夢的文化背景和其代表的含義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設計藝術學院師生在突出學科布局和專業特點的基礎上,結合疫情和迎接冬奧會等新時代重大事件,完成了一批優秀作品,有效引領青年學生與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同向同行,培養了青年學生的責任意識與家國情懷。以紅色文化為重要內容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也更加有責任、有義務去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結合高校學子專業特長去創新和發展紅色設計。

3結語

高校教師需要從實際教學出發,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作為我們高校教師教育教學的目標。《少年中國說》一直激勵著無數青少年學子奮激勃發,懷揣個人理想與新時代中國夢的信念,勉勵著青少年用智慧、激情、熱血報效祖國。青年人才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作為高校教師與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更應該在高校這個影響青年一代一生的殿堂,幫助青年人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與目標,并且引導他們在實現自己的理想的過程中。

參考文獻

[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彬彬.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機理探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04):84-86.

作者:楊大禹 晏斯宇 單位: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