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傷的教學質量提升詮釋

時間:2022-01-08 11:13:19

導語:骨傷的教學質量提升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骨傷的教學質量提升詮釋

本文作者:孫國梁呂發明姜德程國杰工作單位: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中醫骨傷教研室

近年來教研室的教師較多的使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學,結合臨床典型病案及PBL(Poblem-BsedLarning是“基于問題式學習”或“問題導向學習”的自主學習模式)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研室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通過收集典型病例,并把典型病例做成PBL教學的基本資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教學,將文本、圖形、視頻等有機融合起來,還結合臨床中的典型病例資料,在講解某一個疾病時,通過給出患者的臨床基本資料和影像學檢查結果,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通過所學做出診斷,訓練學生的診療思維。教師在學生討論中先不做出評價,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最后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做出總結與評價。通過這種授課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了臨床的元素,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臨床思維,還使得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活學活用,加深了學生對該課的理解與掌握。但這種授課模式需要老師在上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一個典型病案的準備就需要平時有心的收集;備課要認真仔細,上課前要對本次授課模塊的時間安排做仔細的分配等。

實踐教學的優化

實踐教學在本科生的培養階段是至關重要的,是醫學教育理論走向臨床的重要階段,尤其是在中醫骨傷科教學,因為它的實踐性非常強,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研室教師在理論授課的過程中就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比如在講橈骨遠端骨折手法整復的時候,教師常常會讓一名學生扮演患者,由教師做骨折手法整復夾板固定的演示,在講解完成后再讓學生之間互相進行骨折手法整復的操作,老師在一邊做指導,通過這種講解使學生充分掌握骨折手法復位的技巧。在講解到橈骨小頭半脫位時也通過師生的互動,模擬手法整復的過程。在講解骨科檢查的過程中也進行師生互動,使學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各個部位的檢查法。在實習生實習階段采用帶教老師導師制,老師和學生一對一,手把手的教學生一些基本的操作,比如清創縫合術,石膏固定術,骨折夾板固定術等。重視“三基”培訓,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職業素養,具備扎實基本功。

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臨床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名普通醫生,而且要培養成出色的醫師。培養臨床思維能力是一個主要環節[1]。臨床思維能力包括:分析和綜合思維能力、感性和抽象思維能力等。分析和綜合思維能力是臨床思維的基礎。在醫學教學中,教師在講授一種疾病時,應有意識地對講授內容分解并綜合。傳統式醫學教育重視對醫學生嚴謹精神的培養和全面系統的知識傳授,而相對忽視了臨床思維和創造力的培養[2]。正確的臨床思考和判斷能力是臨床醫師成長和成功的關鍵,也是臨床醫學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3]。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建立診斷的一般原則,首先根據發病率高低選擇診斷原則,即提出診斷時優先考慮常見病多發病。其次是診斷一元化原則,力爭用一個診斷解釋病人身上的全部癥狀和體征。但如確有多個疾病也不能生搬硬套,牽強附會。

教學文檔的規范管理

教學文檔是教學經驗交流和課程建設的重要信息資源,要求具有完整性、真實性、針對性、邏輯性和原始性[4]。其實,根據筆者的總結,教研室的文檔及資料的規范管理有幾個要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責任心,要有專人負責,要定期對教學文檔進行規范和整理;其二是要有專門的文件柜來存放。教研室在精品課程申報之前教學文檔的管理也很不規范。平時大學下發的文件在閱讀后因為沒有及時收集起來導致丟失。通過精品課程建設,對既往的資料進行查漏補缺,徹底的把教學資料和文件進行了一次規范的分類和歸檔。做到了由專人負責,有專門的文件柜存放教學文件,這樣既使教學文件管理規范,又可以在平時的教學工作檢查和交流中做到胸有成竹。

教師教學積極性的提高

目前,教研室教師均是兼職,除了平時的教學工作外還擔任著繁忙的臨床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處于時間和精力的不足,再加上薪酬低和缺少對教學工作的激勵機制,使得教師對教學工作的熱情不夠。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計劃從多個方面著手,一是提高教師的待遇,從多個層面給予經濟補助;二是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通過互相聽課,學生打分,選優擇劣,使后進得到提高并嚴格控制教師的準入與請退制度,對于不合格教師給予告誡,如不能迅速提升教學質量,將對其進行請退教師隊伍;三是完善激勵機制,教學工作的評優必須與臨床職稱評審掛鉤,做到教學與臨床相輔相成,共同提高。總而言之,教研室從精品課程的申報工作中積極思考,以精品課程建設為契機總結整理出了教研室多年來的教學心得。從中汲取了教學改革的火花并希望通過這樣的思考和總結能夠提升中醫骨傷的教育教學水平,使中醫骨傷教學再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