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學在基礎醫學教學的應用分析

時間:2022-06-23 09:12:07

導語:PBL教學在基礎醫學教學的應用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PBL教學在基礎醫學教學的應用分析

隨著醫學知識的發展和醫學信息的豐富,對高等醫學教育的標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以適應社會和醫學發展的需要是當前醫學教育工作的重點,其中pbl模式因其重視學習習慣和能力培養,注重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自推出以來發展迅速,已經成為醫學教育改革的熱點。但是由于文化教育背景的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對PBL教學模式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國內在基礎醫學教學改革中面臨不少困擾。筆者從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3個方面對PBL模式在醫學院校基礎醫學教學中的應該現狀和相關問題解決策略進行分析。

1教育者

1.1教師角色轉變

目前國內大部分醫學院校在教授基礎醫學課程時采取老師授課,學生聽課的傳統模式,其優點是有利于節省教學資源,降低教學成本,但也有明顯的不足,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扼殺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上課無精打采、打瞌睡的現象常見。PBL教學的特點是將“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將“知識灌輸”轉變為“學生自主獲取知識”。通過以問題為基礎的、小組合作性的自我指導學習,幫助學生構建靈活的知識體系,發展可持續性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技能[1]。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引入PBL教學模式有其必要性,而其中如何改變教師的角色,使其盡快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更是重中之重。PBL教學理念的精髓就是自我導向式學習,但這并不是說完全依靠學生自身去努力。目前國內的PBL教學往往走入另一個誤區,過于注重形式,仿佛貼上“小組學習”“分組討論”的標簽就是PBL了,教學的隨意性太大,使得學生和教師的目標都變得迷茫。此外,由于傳統的教學理念根深蒂固,再加之PBL本身的多變,每位老師對PBL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PBL就成了比較難以接受的教學模式,這也是全國教育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只有從根本上改變觀念,才有可能接受這種新的教學模式。

1.2教師專業素質

一般來說,基礎醫學教師的學歷和理論水平較高,大多都是直接從醫學院校畢業就上崗,實踐經驗相對欠缺,專業素養還有待提高。李麗萍[2]認為在PBL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作用表現在引導、促進和分享3個方面。賴亞曼等[3]提出在PBL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是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傳道者”和“授業者”,而是“醫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醫療人才類型改革的參與者”,這二者是PBL教學模式下醫學院校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由于教師能力等原因所限,在實際執行過程中PBL教學的效果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主要原因是采用PBL教學模式后,就再也不能告訴學生所謂的“標準答案”。另一方面,名義上是學生討論,但實際仍然是教師掌控著主導權,所謂的PBL教學變成了在老師掌控下師生之間的互動;二是夸大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作用,放任自流,讓學生自由發揮,沒有圍繞問題,深入探索其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PBL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拿捏好參與的“度”十分重要,也是一個很費思量的問題。PBL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由于其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與促進作用,因而對教學的策劃與管理,學習資源的組織與提供,教學結果的評價與拓展等方面也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學習資源的組織和提供方面,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沒有相關的經驗可以借鑒,需要教師在組織和提供學習資源時具備發散思維,多角度考量。目前,我國醫學院校的基礎醫學教學大多采用的是“大班制”,而PBL通常要求分小組進行討論,如果按照國外模式須6~7人1組,且每組都有1位帶教老師。與傳統教學相比,1個班級被拆分成幾個小組,對教師的需求量明顯增加。這種情況下開展PBL教學存在很大的難度。如何打破以往的固有的知識體系,重新組織、構建新的適應PBL教學模式的知識體系,這對學校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2受教育者

2.1學習興趣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國傳統教育方式卻一直都是不太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多的是一種“灌輸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扼殺了學生對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非常不利。而PBL教學通過采取分組討論模式,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看,PBL在國內的應用還存在不少問題:首先,由于國內醫學院校基礎醫學專業的學生一直經歷著被動教育模式,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大,突然轉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PBL教學模式,往往難以適應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尤其是對于那些自律性差的學生不僅不能起促進學習,反而會起縱容作用,因此,就要做好這些學生的引導和教育工作;其次,在PBL教學中,課堂是學生討論交流的場所,討論的內容需要同學們在課下查找資料,作為現階段的醫學生,課程安排本來就十分緊湊,再加上基礎醫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多,涉及的醫學術語多,對于剛接觸醫學知識的醫學生們課后的查找資料困難增大,花費時間,增加了他們的課后負擔;再次,PBL教學模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而現實情況是國內學生的醫學知識儲備和認知能力還沒有達到相應的水平,自主探討通常不能深入,例如在分組討論的內容不一致的情況下,很多同學只能掌握本組問題所涉及的相關內容,對于其他組內容掌握并不全面,基礎醫學各門課程相互之間聯系緊密,學習一環緊扣一環,慢慢深入,如果前面內容掌握不牢固,后面的內容學習起來就更加吃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逐漸喪失主動探索的興趣。

2.2評價方式制定

評價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有導向作用。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學習評價方式,學習積極性會受到打擊,學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目前國內不少學校雖然采取了PBL教學模式,但是評價方式都還是沿用傳統的書面考試形式為主,以桂林醫學院基礎醫學院病理生理學為例,考試成績中以期末考試筆試成績為主,占60~80分,平時實驗成績和課堂作業成績占20~40分,這種知識導向型的評價方式,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表現的培養,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3教育中介

3.1教育材料

目前,基礎醫學教學使用的教材通常都是側重于傳授知識,這對于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實行PBL教學過程時,師生交流過程中沒有現成的教材,學生課后復習也沒有可以參考的資料。對于PBL教學模式來說,問題是學習的觸發器,但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而盡心設計出來的教學問題具體到基礎醫學教學時,會面對很多的固定理論和概念,沒有太多可以靈活運用空間,這也增加了編寫PBL教學教材的難度,如何設計出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心理和學習興趣的教材,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2管理形式

醫學院校的行政管理一般都按學科劃分,以系或教研室為單位,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體系可以很好匹配,卻不適合PBL教學。遺憾的是現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套比較合理可行的管理辦法,有些學校為PBL教學改革設立專門的工作組,由來自不同學科、不同部門的教師組成團隊,負責課程設計和組織管理,但問題在于工作組并沒有被賦予行政管理權,配套的激勵機制也沒有建立,使其在跨學科協調方面沒有抓手,面臨的困難較多。而且國內高等教育大環境中重科研輕教學的現狀以及醫療環境中的趨利現象,使很多基礎學科的教師樂意去做科研,而不愿意從事教學工作。

4解決對策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基礎醫學中實施PBL教學的效果并不是特別令人滿意[4],但是PBL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具備傳統教學模式所不及的很多優點,在基礎醫學教育中實施PBL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4.1加強教師的培訓教育

首先要加強對教師PBL教學模式的學習,基礎醫學教師相對學歷高,英語水平高,督促老師閱讀一些關于PBL教學的文獻,尤其是國外的一些相關文獻,學習國外在這方面的先進經驗。可以結合學校實際定期組織一些討論會,大家共同學習,促進對PBL教學更進一步的認識,從根本觀念上扭轉教師對PBL教學觀念的認識。只有觀念認識改變了,才能進一步實施PBL教學。其次教師要適應新的角色。PBL教學雖然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地位,教師在學習中只是引導者。實際上教師在PBL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引導需要掌握合適的度,不能走極端,這個“度”需要學習需要實踐。課前學習資料需要老師花費比以前更多的時間準備,尋找合適的材料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需要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這需要老師在掌握扎實的本專業知識的同時,涉獵學科外的大量相關知識,比如臨床醫學知識、心理學知識、教育學知識等。最后要從實際出發,尋找合適的PBL模式。每種教學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都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從實際出發,根據自身學科特點和實際情況,目前很多院校沒有足夠的教師執行國外模式的PBL教學,但是可以從實際出發結合臨床實踐,開展基礎醫學教育,黃文君等在生理教學過程中采用的病例分析法,雖然與傳統意義上的PBL教學有所不同,仍以教師講授為主,但是對講課的內容進行了改變,并且在考核中也應用了病例分析,讓學生明白自主學習的重點和方向[5]。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強調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有很大的提高。

4.2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

教學過程中離不開學生的配合,改變學生一直以來形成的被動地位至關重要,首先,學生要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也需要對學生進行PBL教學的相關培訓;其次,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參與PBL教學過程,學生需要掌握一些與之相關技能。如何快速有效查閱自己所需資料,提高查閱資料的總結分析能力,并借助講座的形式給同學們進行培訓,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便積極參與PBL教學過程。

4.3進一步完善管理機制

真正的PBL教學是不分學科的,所有醫學知識完全交融,因此,不僅需要學生有知識整合運用的能力,也需有要跨學科的師資合作管理機構,及相應的協調管理機制和激勵政策。另一方面,改變目前重科研輕教學狀況,完善分工和待遇管理,對于那些教學有激情,思維靈活敏銳,深受學生喜歡的中青年骨干教師,進行適當的精神和物質獎勵,真正建立起一批從事PBL教學的精英隊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的PBL教學改革已從初期的探索試行階段進入總結反思和完善規范的階段,PBL模式在基礎醫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瓶頸有待于進一步的客觀評估[6]。但我們也應考慮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汲取知識的一種捷徑,一味依賴PBL模式不僅使學生在學習上面臨困難,也不利于基礎知識的牢固掌握,因此,需要不斷進行經驗總結,探索出一整套適合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需要的教育模式和教學理念。

作者:薛金鳳 田晶 盧慧玲 吳秋慧 單位:桂林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研室

參考文獻:

[1]劉儒德.問題式學習———一條集中體現構建主義思想的教學改革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21(5):53-56.

[2]李麗萍.PBL教學中教師角色功能定位與思考[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4(1):17-19.

[3]賴亞曼,李偉明.PBL教學模式下醫學院校教師素質探析[J].醫學教育探索,2008,11(7):1143-1145.

[4]車春莉,郭慶峰,張一梅,等.PBL教學模式在中國高等醫學教育中應用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126-127.

[5]黃文君.辛敏,廖維勇,等.病例分析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醫學,2013,26(6):1151-1153.

[6]汪青.國內醫學院校PBL教學模式的應用現狀及問題剖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0,8(5):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