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校形勢與政策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3-29 08:17:59
導語:醫學院校形勢與政策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程承載著價值引領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時代使命。濱州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通過多年摸索,著力打造“上醫課堂”、“融合課堂”、“精準課堂”和“應用課堂”等四個課堂。
1志存高遠,以“上醫醫國”為教學理念,立德樹人,積極打造上醫課堂,切實增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引領力
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保?]面對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形勢與政策教研室經過長期摸索,將立德樹人同醫學特色相結合,使之具化為“上醫醫國”的教學理念,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既培養合格醫藥專業人才,更培養可靠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道路?!秶Z•晉語》最早提出了“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的觀點。這種觀點對后世影響深遠,并逐漸凝聚起中國傳統醫德思想中“赤誠濟世”的家國情懷、“大醫精誠”的敬業品行、“必先正己”的誠信本色以及“尊重同道”的友善風范。“上醫醫國”是歷代醫家人格精神的最高追求,具有超越生命科學之上的更為廣泛更為深刻的意義和價值。[2]在探索中,教研室首先將“上醫醫國”的理念加以概括和提煉,然后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將其與相關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精心設計教學專題。比如在學習精神報告專題教學模塊中,教研室設計了如下專題:辨證施治,且看如何精準扶貧;正本清源,研讀全面依法治國;見微知著,縱論供給側結構改革;贊天化育,深刻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從醫學生熟悉的醫學常識切入,借鑒醫學辨證施治的原理,從現象到本質再到解決方案的提出,層層深入,環環緊扣,讓學生在熟悉的語境下,對抽象思想政治理論和國家方針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實踐證明,以“上醫醫國”為導向,將形勢與政策課和醫學優秀傳統文化融匯貫通,激勵醫學生將個人發展目標與“健康中國”戰略、與民族復興大業有機結合;與愛國主義、傳統文化、國防意識、法律法規等內容有機結合,有利于厚植學生的人文素養。[3]在文化與思政的互哺中,拉近課堂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找到更多契合點,從而調動醫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有利于增進學生的政治認同。從已有的醫學專業知識視角去審視形勢、領會政策,課程不再艱深枯澀,相反變得鮮活飽滿起來,學生原有的排斥感大大減少,情感認同也變得順理成章。這種嘗試具有一定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是實現“立德樹人”這一人才培養根本標準的具體化、操作化和目標化的有益探索,有助于將“重醫本塑醫德”這一目標立準、立實、立高。
2腳踏實地,以“校本文化”為特色載體,凝神聚氣,積極打造融合課堂,切實增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親和力
相對于普通院校,醫學院校的歷史文化更具有較強的傳承性、歷史性、時代性和實踐性,不僅反映著醫學理論和技術的發展歷程,也反映了醫風醫德、國家發展戰略與學校教育發展的交融軌跡,[4]通過醫學院校歷史文化與形勢與政策課的有機融合,可以大大增強“形勢與政策”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進而推動醫學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創新發展。七十余年來,經過幾代濱醫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艱苦奮斗,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濱醫校本文化。濱州醫學院的歷史是整個國家發展的縮影,也是改革開放的見證,在濱醫發展的過程中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人物,正是他們構成了濱醫大學文化的魂魄。今天,如何將這些獨具特色的濱醫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融入到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去,既是大學文化傳承的需要,更是增強“形勢與政策”課親和力的必然選擇。為此,形勢與政策教研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例如,在講授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教學內容時,將學校重大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有機融入,設計了題為“與改革開放同行———從濱州醫學近四十年的歷史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教學專題;在講授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內容時,為激發廣大同學創新創業的熱情和勇氣,緊緊圍繞濱州醫學院歷史上的杰出校友,以他們在校期間的具體表現為案例,開展了“醫學生如何創新創業—從身邊的杰出校友談起”等專題講座;在每年的五一勞動節前夕,形勢與政策課則圍繞濱州醫學院歷史上優秀教師,將優秀教師感人事跡作為教學案例,開展了“大師大德”等專題講座……實踐證明,將醫學院校特色歷史文化融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有利于增強醫學生對學校和專業的認同感,從而激發愛校愛國的情懷,樹立獻身祖國醫學事業的崇高理想;[5]有利于學生對于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結論的認識,學校是國家的縮影,由學校推及國家,看似高深遙遠的事件和理論的認識也變得直接明了;有利于對當下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解讀,以優秀校友為榜樣,自覺投身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去。
3因材施教,以“精準供給”為創新渠道,標本結合,積極打造精準課堂,切實增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塑造力
當前,受多種因素影響,“以教材為本,以教師為主導”的供給模式仍然是高校思政課主流模式,課堂上“老師自說自話,學生自行其事”的供給乏力現象仍司空見慣,這種反常的思政課生態,不僅吞噬著教師的生命和熱情,也空耗著學生的青春和激情。[6]有鑒于此,形勢與政策教研室多措并舉,努力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首先,以精準掌握保障精準供給。讓有信仰人的講信仰,切實提升“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和水平。“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主體的宏大的理論寶庫,教研室成立了“學習”興趣小組,固定人員,固定時間,固定地點來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黨的基本理論文獻以及有關主管部門的重要精神,力求做到真學真信。[7]其次,因材施教,確保精準供給。教研室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知識基礎、培養目標和興趣愛好,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實施不同的考核方式。以針灸推拿專業為例。2012年濱州醫學院招收首批視障學生,填補了我國醫學院校和山東省開展本科層次視障生教育的空白。針對視障生的特殊情況,教研室進行了如下的探索,確保精準供給:首先是教材內容創新。有針對性地對教材進行改編,做到兩少一多,即少文字、少書面化,多聲音。讓教材變得直觀、生動。[8]其次是教學方式創新,突出視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教學任務以專題招標的形式發包給學生,鼓勵每位學生根據自身特長,用說唱、辯論、演講等形式積極參與到課程中來,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獲得感。最后是考核方式創新,擴大過程考核的比例,簡化期末考核的程序。[9]實踐證明,通過精準課堂的打造,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學習意識和教學能力,督促更多教師將自己的日常學習與時代新發展、國家新政策及學生新需求有機對接,以提升促對接,以對接保精準,以精準顯成效,大大提升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利于學生的精細化培養,尊重醫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精細化地教,高質量地教,有針對性教重點、教難點、教關鍵、教學生不會的;[10]有利于醫學生更加主動地學,有興趣地學,高效率地學。有效化解了供給內容錯位,供給成效乏力的現象,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學資源的質量,在較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求,提升了思想政治課的塑造力。
4學以致用,以“場域轉換”為實踐手段,教學相長,積極打造應用課堂,切實增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影響力
馬克思認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11]從教育學角度看,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種形式,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操演,有利于實現由理論到到實踐的轉化。[12]為此,本著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的目的,“形勢與政策”課積極打造應用課堂,探索實施“課堂+作業”場域轉換模式,即以課堂和作業為兩大支點,借助“校內和校外、線上和線下、理論和實踐”的六個場域的轉換,打通教—學—用三個教學鏈,最終落實學用成果。以2018學年為例,在講授“中美貿易摩擦”專題時,教師提前給學生布置了“我和某某談中美貿易摩擦”的作業,具體要求如下:(1)界定談話對象,談話對象必須為校外人士;(2)界定談話內容,以中美貿易摩擦為談話主題;(3)界定談話方式,通過QQ或者微信等網上方式;(4)量化作業形式:包含一篇1500字左右的談話心得總結并附10張QQ或者微信聊天截圖;(5)大眾點評作業,組建以各班學習委員和學生代表為主體的作業評價小組,對作業交叉量化打分;(6)擇優在班內展示交流。實踐證明,通過應用課堂的構建,一方面增強了教師備課、教學和評價的針對性。教師基于教學任務設置問題,基于問題布置課后作業,基于課后作業展開教學,以教學任務為統領,以問題為導向,以作業為抓手,各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相得益彰,整個教學過程得以合理、有序、穩步推進。[13]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課堂參與,課下交流,總結歸納和評價交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問題意識感和專注度有了明顯增強,在交流互動中對問題深度廣度有了明顯拓展,在總結歸納中對問題的現實意義有了明顯深化,在評價交流中參與感和獲得感有了明顯提升。[14]做好“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強調,學習理論一定要在“學懂、弄通、做實”上做足功夫,為今后“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15]“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今天的醫學生不僅要努力學習思想政治理論,更要活學活用思想政治理論,真正做到學懂和弄通。“脫卻青衫披戰甲,書生上馬作將軍”,相信,經過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工作一定不辱使命,為培養出一代代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曹錫山 王朝榮 耿文晶 吳琳琳
- 上一篇:運動醫學教學3D解剖軟件的運用
- 下一篇:職校音樂的教學實踐策略分析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