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語理論和“聚焦于形”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時間:2022-02-25 10:15:37
導語:中介語理論和“聚焦于形”對英語教學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中介語理論,深入研究高職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可以發現對英語語言形式缺乏關注是高職教師和學生所面臨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聚焦于形”是在實施一項交際任務語境下對語言形式的處理方式,運用這個教學方式能為解決高職英語教學所面臨的問題提供一個突破口。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語言形式;中介語;“聚焦于形”
一、高職英語教學面臨的尷尬處境
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似乎處于尷尬局面。學生在經過至少六年的英語學習后,在聽讀時理解偏差很大;說寫表達時往往也力不從心。進入高職院校后,學生通常需要學習英語至少一學年。那么,在高職學院學習一年英語后,學生的英語水平是否有提高呢?就筆者接觸到的校的英語教師看來,答案是不樂觀的。經過對二年級高職學生的調查,筆者發現絕大多數學生認為他們的英語水平并沒有提高,甚至有一小部分人認為其水平尚不如高中階段。有人也許會認為,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學習動機造成的,但也有學習動機強的學生也向老師抱怨怎么努力都學不好英語,所以單純把問題歸結為學習動機或學習策略等原因是片面的,深入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去研究或許能對高職英語教學有所幫助。
(一)中介語理論
中介語理論是一項特別針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理論。與學習者的語言產出相關的研究理論即中介語理論最初是由美國語言學家塞林格(Selinker)提出。中介語指二語習得者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由母語發展而來的不同于母語也不同于目的語的語言系統,是外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創造和使用的一種語言體系,其研究重心在于語言學習者本人所使用的語言。中介語階段是學習者學習外語的一個必經階段。中介語具有系統性、可滲透性、過渡性及傾向于僵化性幾個主要特征。中介語的系統性和傾向于僵化性意味著中介語一旦形成很難改變。而其滲透性和過渡性則表明其并非不可改變。外界影響,如有效的語言輸入,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斷增加或刪減語言規則并重構中介語語法,能夠改變該語言系統。高職學生已經學習了6年以上的英語,基礎仍差,其實是其中介語系統已形成并且已趨近于僵化的表現。如何改進他們的英語學習呢?增加學時數或鼓勵學生多花時間學習英語?塞林格認為:“語言的僵化現象是指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中的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格和系統性知識趨向于固定下來的狀態,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量的變化對改變這種固定狀態不起作用。”因而可以說,高職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低的問題遠非增加學時數或增加學習量就能解決的。學習者的中介語體系會影響其語言學習的兩個重要階段:語言輸入和輸出。塞林格認為,中介語是抽象的系統的語言規則,它決定了學習者對所學語言的理解和輸出。試舉高職學生在語言輸入環節的一例:《希望英語》(上)第五單元中有這么一句話:ItiscertifiedlongbeforethediscoveryofAmericaaroundtheyear1000inthecityofNaples。同學們參照生詞表做出的翻譯五花八門,竟無一正確。以下是高職學生輸出環節一例:Whenchanges,itonlyneedchangethenumberi-calcontrolprogramcansavetime.(注:摘自學生寫的產品介紹)不難看出,無論是輸入還是輸出環節,學生的中介語體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學生們在母語影響下首先關注實詞及其意義,輸入時按照單詞出現順序猜測大概意思,輸出時按照要表達的內容也主要通過實詞意義來組合句子。不難看出大多是沒有對語言形式給予足夠關注的結果。在經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和調查了解之后我們進一步發現,許多學生學習完課文之后,自己依然讀不懂課文,學生不僅在學習課文過程中更多地是關注意義,在每個單元的語法練習中仍然是主要關注意義;在學生整個語言學習中,從詞匯學習到篇章理解,從記單詞到寫作文,對形式的關注都很少。這或許是交際教學法打破了語法教學系統性而產生的結果。交際教學法的倡導者之一Wilkins本人也說“不言而喻,對一種語言語法體系的習得依然是語言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語法是獲得語言運用創造性的手段。”由此可見,對于語法知識遠遠不夠的高職學生,給予語言形式的充分的關注,可以成為滲透其中介語系統的一個教學突破口。
(二)聚焦于形
“聚焦于形”是這樣一種以“形式”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指在實施一項交際任務語境下對語言形式的處理方式(RodEllis,HelenBasturkmen,ShawnLoewen,Doingfocus-on-form,2002)。這里,“形”并非僅是指傳統的“語法”。在Ellis看來,“形”包括任何語言形式———語音、拼寫、詞匯以及語法。聚焦于形,并非僅側重于對語言形式的教學,而是指形式與意義結合,在關注意義和交際的教學中,短暫地將關注重點轉移到語言形式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表達(Long,1991)。與傳統的把形式作為教學目標的語法教學以及認為意義高于形式不強調語言準確性的的交際教學有著很大不同。聚焦于形不排斥意義,意義是其關注的焦點,能幫助學習者進行語言學習的輸入和輸出。
三、聚焦于形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培養學生“聚焦于形”的意識
Schmidt的注意假說認為,某個語言形式習得的關鍵是注意到輸入當中的形式,只有被有意識注意到的東西才能被吸收。互動假設也認為,只要激發學習者注意兩者之間信息差,學習者的中介語與目標語之間的距離是可以留意到的。也就是說,只有學習者意識到他們的中介語與目標語之間的不一致,他們才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調整以縮短其目標語與中介語之間的距離。因此,對于高職學生,培養其“聚焦于形”的意識是必要的。培養學生“聚焦于形”的意識方法有很多。反饋是課堂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之一。Vigil和Oller認為不同性質的反饋會對學習者產生不同的心理作用。教學中,促進學生學習的最佳反饋組合是肯定的情感反饋和否定的認知反饋。一方面,研究者認為通過否定證據可以使學習者關注目標語特征,尤其是目標語與中介語形式之間的差距,為引起學生關注語言的“形式”,必須要進行否定的認知反饋,指出學習者對目標語的假設的不正確或不完整等;鼓勵學習者積極改善中介語系統以向目的語系統靠近。另一方面,否定的反饋往往會打擊學習者積極性。因而,整個課堂反饋還需結合肯定的情感反饋。面對自信心不足且焦慮感較強的高職學生,教師須把握好這個結合點,這對于保持并提高學習者的自信心和促進其語言發展至關重要。
(二)“用”與“聚焦于形”
任慶梅認為,聚焦于形區別于其他教學法的根本要求在于其要求學習者在認知活動中同時關注形式和意義。用法理論認為,語言的實際運用對認知結構具有塑造作用,并強調任何語言現象的習得研究都必須和其使用頻率聯系起來(Bybee,2006)。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須引導學生在語言輸入和輸出中這兩個語言學習的環節有意識地用所關注的“形式”。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對于語言輸入材料,教師理解了告訴學生意思,這對學生而言,絕非是有效的輸入。須由學生借助于“形”來完成對語言材料的解碼方能完成輸入。這其中,教師的引導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學生對材料的理解決不能由教師進行翻譯來完成,否則輸入是無效的。語言輸出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學習環節。根據Swain的研究,語言輸出能引起學習者對自身語言問題的注意,刺激更合適的輸入,是對輸入的必要而有效的補充。Grass(1997)和Skehan(1999)也認為語言輸出具有提供反饋,形成自動化,從意義加工轉向句法加工,優化語言輸入以及培養話語技能和發展個人語用風格等功能。語言輸出,如說和寫,對高職學生來說尤其艱難。首先需要學生有“用”“形式”和用所學到的知識的意識。再有,教師需協助學生用。用的方法則需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采取多種手段,如仿寫課文段落,話題作文,故事接龍等。“用”所關注的“形”意味著學生是主體。因此,在語言輸入和輸出兩個環節中,必須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由教師協助,學生本人來“用”。
(三)小組教學法
小組學習是把課堂交給學生的一種方式。通過小組學習,將學生置于具有相同感受共同目的的群體中,能有效減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焦慮。在小組中,同學們會發現大家都和自己一樣,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學習上的困惑或錯誤,不再有獨自面對困難的孤獨,因而能夠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心理學家特利普里特(M.Triplett)研究證明,他人在場或群體性的活動會明顯促進人們的行為效率。實施小組教學過程中,可以少一些個人評價而更多對小組這個整體進行評價以避免學生產生孤獨感。教學中的嘗試證明,同學們少了“出風頭”“錯了好丟臉”的顧慮而非常積極踴躍地為小組爭取榮譽,從而能夠放松且積極地關注形式并不斷對其中介語系統進行反思和調整。
(四)“形”有主次
“形”有很多,從語音、詞匯、短語、句法到篇章。高職英語學習時數有限,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有必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針對其難易程度將“形”進行主次之分,如作為句子框架的句型結構,詞類中主要詞類之一動詞的用法包括謂語動詞和非謂語動詞用法,文章中出現頻率高的介詞短語,詞與詞之間關系如詞的派生、轉化和合成,乃至語音與詞語之間關系都應作為學生主要關注的“形”。而冠詞,代詞,形容詞,副詞等則可以作為次要關注的“形”。將“形”分主次的好處之一,是縮小了學生關注的范圍,從而減輕了關注的難度,能夠讓學生短時間內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不斷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另一好處是便于教師開展教學。需主要關注的“形”可以通過有計劃的“聚焦于形”來進行學習和使用。而需次要關注的“形”則可以采用隨機的“聚焦于形”來處理。有計劃的“聚焦于形”,要求學習者在交流過程中反復關注此形式并成為語言使用者,對于單一的語言形式學習效果明顯。隨機的“聚焦于形”指遇到什么“形”就關注什么“形”,若用于主要須關注的“形”,效果是難以保障的,但它也有其短時間內覆蓋面寬的優點,用于對學生難度較低的次要的“形”的教學卻是很適合的。
四、結語
中介語理論為提高高職教學水平提供了一個突破點,而“聚焦于形”或許是教學中進行突破的工具。如何把形式聚焦融入到以交際為中心的課堂學習,對高職英語教學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雖提出了一些如何實施這一理論的建議,在課堂教學中也有一定成效,但尚很膚淺,實屬拋磚引玉。目前,盡管已有不少研究者對“聚焦于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它仍需更多高職教師進行研究并加以應用。
作者:蘇品芳 單位: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陳華娟.中介語僵化現象與高職英語教學[J].咸寧學院學報,2010(5):134-136.
[2]BillVanPatten.Fromimputtooutput:ATeacher'sGuideto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McGraw-HillHigherEducation,2007.
[3]任慶梅.構建外語環境下的中介語發展認知心理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陳奕曼.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和中國英語教學[J].宜春學院學報,2010(9):164-166.
[5]李中芳.“輸入假設”與“輸出假設”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01-402.
[6]馬志剛.英語長距離疑問句原型度和二語水平的交互效應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8):10-20.
[7]林梅.國外“形式聚焦”理論綜述[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FLLTP),2008(4):82-87.
[8]蘇品芳.高職學生英語基礎水平及建議[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6):111-112.
[9]JackC.RichardsandTheodoreS.Rodgers.ApproachesandMethodsinLanguageTeaching,2003.
- 上一篇:施工企業責任成本管理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信息化對醫院檔案管理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