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

時間:2022-09-22 03:14:59

導語:淺析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

摘要:混合式教學,就是把互聯網的網絡學習和傳統的課堂學習相結合,把各種教學資源和要素融合,實現優勢互補的一種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要求儲備一定的學習資源并構建合適的學習平臺,同時還要實現教學主體的混合與教學方法的轉換、學習方式的混合與評價方式的轉換、學習環境的混合與學習資源的轉換。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完善,為大學英語教學和改革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方向。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一、“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內涵

(一)“互聯網+”與教育。21世紀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智能手機普及,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互聯網+”的概念于2015年首次出現在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用以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與各大行業的融合。2015年12月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強調了互聯網對世界發展的巨大作用,并指出“互聯網+”將是中國大力實施的發展戰略,這意味著互聯網將深入到各大行業,為傳統行業注入新活力。網絡技術尤其是移動網絡技術注入教育行業,將會為全世界的教育教學工作者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網絡為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另一方面,網絡的出現也必然會要求教育工作者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改變教學模式,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近些年的“翻轉課堂”“慕課”“微課”就是互聯網與教育融合的產物。(二)混合式教學的理論依據。混合式教學既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又不忽略教師的指導作用。這一點與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的主要理論不謀而合。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知識不是與生俱來的,也并非通過簡單的灌輸得到,而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特定的教學活動逐漸完成建構過程。此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以此為基礎,我們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式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他們可以通過很多途徑主動獲取相關信息,在網絡上查閱資料,進行分析和提取,而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更多的是充當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因此,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和相關理論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方式的認知向更高層次發展,對我們的教學手段的更新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三)混合式教學的內涵。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定義,國內和國外的學者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含義是一致的。在國內,何克抗教授和黎加厚教授的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何克抗教授在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上提出:“所謂B-learning(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學習(E-learning)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他比較強調不同學習方式的結合,以及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黎加厚教授認為:“所謂B-learning,是指對所有的教學要素進行優化選擇和組合,以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將各種教學方法、模式、策略、媒體、技術等按照教學的需要嫻熟地運用,達到一種藝術的境界。”他側重強調不同學習要素的融合及運用。總結來說,混合式教學也即“blendedlearning”,就是把互聯網的網絡學習和傳統的課堂學習相結合,把各種教學資源和要素融合,實現優勢互補的一種教學模式。傳統課堂班級較大,學生較多,上課時間和地點固定不變,課堂上教師只能根據大部分同學的水平來授課,很難實現針對每位同學的個性化教學。而網絡教學則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水平推送不同的教學資源和任務,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網絡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反復學習,有利于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將傳統教學與線上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促使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是大學英語今后較長時間內的一個改革方向。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要求

(一)學習資源的儲備及學習平臺的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首要任務就是構建學習平臺,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途徑。現在互聯網技術日益成熟,很多移動學習平臺都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傳輸和共享。簡單的互動可以通過微信群聊實現。,相對于其他軟件來說,微信簡單好操作,使用頻率高,可以隨時隨地實現互動交流,也可以傳輸一些文件和視頻。但是想要實現系統化的網絡學習,僅僅依靠微信還不夠,慕課和微課可以彌補這一不足。慕課(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很多國內外的大學都推出了自己的MOOC課程。慕課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的產物,它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形式,使學生不再局限于某所學校某個老師的講解,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獲得更多的信息,滿足了他們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微課則是教師針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對某一知識點錄制的一段微視頻講解,也可以設計一些測試題目,上傳至相關的網絡平臺,學生可以觀看微視頻并完成測試題。慕課和微課是現在使用比較普遍的兩種網絡課程方式。除了建立成熟的網絡課程之外,網絡平臺的建設也非常重要,近些年涌出的學習通,名華在線,云課堂,雨課堂等都是非常好的網絡學習平臺。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平臺上傳課件、教案、測試、練習等內容,學生注冊即可輕松便捷地共享這些資源。移動學習平臺的成本較小,教師可以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目前國內各大高校普遍使用這些平臺輔助教學活動。(二)教師角色的轉換。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學以講授和課堂灌輸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輸的信息。師生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英語學習上,結果不但沒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反而極大的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對英語反感甚至深惡痛絕。混合式教學模式改變了這一問題,從課前的信息導入到課堂的知識講解再到課后的思考練習,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學生都能夠做到積極參與,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首先要充當引導者的角色,給學生提供大量可靠有效的信息和資料,給學生正確的方向指引。其次,教師還是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教師根據學生的水平和教學目標,依托網上的教學資源,設計符合自己學生特點的教學活動,實現有效教學。第三,在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扮演幫助者及促進者的角色。在學生完成教師設計的活動和任務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及時地給予幫助和指導,網絡上的交流也能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拉近師生距離。最后,教師仍然是教學評價的主體,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改變以往單純靠卷面成績定高低的局面。(三)評價機制的轉換。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可以利用學習軟件和平臺統計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通過平臺給予及時的評價和反饋。學生之間可以實現互評,所以混合式模式下,首先要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教師主導的作用下,采用多人參與評價的形式。在各類活動中,可以讓學生也組成評委組,或者師生共同組成評委組。第二,線上評價和線下評價相結合。教師在評價學生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平時成績,線上的學習情況,以及課堂參與度等,做出一個整體的評價,而不是簡單的只給一個分數,也可以把線上學習加入到學生的平時成績中,在最后的總成績中占據一定比例。最后,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會利用網絡優勢引導學生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混合模式分析

(一)教學主體的混合與教學方法的轉換。何克抗(2004)教授指出:所謂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的主導作用,也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雙主”地位的確立體現了教學模式的混合,教師必須轉換思想,從傳統的面對面傳授知識的模式中走出來,利用現代化的網絡優勢,根據學生的水平和層次設置個性化的教學任務,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學生也要轉換思想,不能再滿足于被動的聽課記筆記,要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英語是一種語言技能,需要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和交流,尤其體現在口語和聽力水平的提高上。但是學生在網絡上的學習很容易陷入一些無組織和不必要的討論中,浪費精力和時間,所以只有在教師的主導和組織下才能保證學習的有效性。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必須靈活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傳統的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等都是最基本的授課方法,在此基礎上,為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要求,情景教學法、交際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等也應運而生。以任務教學法為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設置不同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及網絡資源去完成,在課堂上再予以指導,慕課、微課和翻轉課堂都是很好的方式。(二)學習環境的混合與學習資源的轉換。學習環境包括硬件環境和軟件虛擬環境兩方面。傳統教學一般局限于教室里的面授課堂,除此之外,圖書館、自習室、實驗室等也是開展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的必要場所。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使得教學活動不再局限于一些物理場所,有效地延伸了課堂教學。線上的學習平臺、精品在線課程、各種學習APP、學習網站,為學生課下自學、教師實時監督提供了良好高效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和交互工具,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依托網絡平臺的支持,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在課前推送跟本單元相關的背景資料并布置任務,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預習,課上可以利用學習平臺查看和分析學生的完成情況,課后給學生提供拓展練習,并保持實時跟蹤和評價。這樣就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教學中學時不夠、學習資源缺乏等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資源除傳統的課本和教材之外,還有PPT、視頻、電影等資源,以及在線教學平臺、網站、數字音頻、多媒體電子讀物、慕課、微課等網絡資源,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和資源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學習方式的混合與評價方式的轉換。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混合,自主學習既可以指學生自己研究語言學習技巧,練習聽說讀寫譯的技能,也可以指學生自主在網上獲取學習資源進行加工整合的過程。自主學習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合理利用時間和資源,有效提高語言技能。合作學習,指在一定的教學目標下,由多名學生分工合作,相互討論和互相幫助,完成小組學習目標,最終以團體為基礎進行教學評價。混合式教學模式既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和自主學習的空間,又可以促進協作學習。為學習者提供多種交互方式,保證自主學習的順利進行。同時提供共享資源、制定協作規則,實現協作學習成果的最大化(李蕊麗,2006)。學習方式多元化也要求評價體系和標準多元化,評價體系是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應該是活動、參與、評價、修正、再活動這樣一個鏈條。評價體系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點睛之筆,是學生能力提升的關鍵所在。所以,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首先應該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把學生在線學習的過程納入評價范圍。其次評價主體多元化,讓學生參與評價。第三,可以對學生形成一對一評價,教師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給出一些私人訂制式的建議。最后,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四、結束語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互聯網發展普及到教育行業的必然產物,利用現代化的手段,提供了多種教學途徑和多元化的學習資源,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正如王守仁在2016年《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指出,信息化進程中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手段應始終確保“教與學的效果放在首位”(王守仁,2016)。大學英語中的混合教學模式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和新的學習方式反思變革后的融合,作為一個語言文化課,大學英語不僅要注重語言技能的訓練,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精神,信息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在這些方面有著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是歸根結底,新技術新手段最終都是為教學目標和效果服務的,混合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完善。逐步實現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學習方式、學習資源等方面的混合,為大學英語教學和改革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方向。

參考文獻:

[1]王守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J].外語界,2016(3):2-10.

[2]何克抗.從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

[3]李蕊麗,胡鳴煥.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BlendingLearning”教學模式探討[J].現代電子技術,2006(16):94-96+99.

[4]王鄭菊.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8(2):130-133.

[5]于瑤.“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7(2):104-106.

作者:張美玲 單位: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