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教學實用對策

時間:2022-03-17 11:16:36

導語:高三作文教學實用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三作文教學實用對策

作文占據高考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學的效益如何,直接影響整個語文教學的效果和高考語文成績。所以高三作文復習時,必須有目標方向,穩打穩扎,忌急于求成,一曝十寒。但如今高三作文復習處境尷尬,現狀堪憂。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

一、肯花時間,訓練有序

由于高三的特殊性,很多教師在復習時總會根據各專題的特點進行系統的、靈活多變的復習??梢慌龅阶魑木惋@得底氣不足,沒有了規劃和方向。想起來每天打一棒,想不起來幾個星期打一棒。其后果就是:老師“哼哧哼哧”地改出了一大批“問題”作文。糾結的是這些讓你揪心的問題并不能反應學生作文的真正“問題”。問題不明朗,薄弱鏈就補不準,其復習效果肯定大打折扣。作文復習的薄弱環節在哪里?我們怎樣有序地將這一薄弱環節補上又不影響其他專題的復習進度?這是語文教師在作文復習計劃中必須思考的問題,而不能“銅匠的擔子挑到哪響到哪”,無的放矢,勞而無功。針對高三作文訓練,要舍得花時間,不能因為高三的特殊性而盲目零散地隨意布置作文題目,要制定周密系統的計劃,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逐項推出。如就時間而言,可以實行“雙周講,雙周練”;就類別而言,可以先進行文體中的議論文訓練,因為我們可以利用必修一教材里的《勸學》《師說》這兩篇經典的議論文作為范文,將議論文訓練穿插在復習當中,基礎與作文兩滲透、兩不誤。然后再進行記敘文等其他文體的訓練。接著對議論文中的“分析說理”,記敘文中的“細節描寫”等要點、難點部分進行專項細化訓練。為了防止對其他專題的復習產生影響和沖擊,作文訓練要在總攬全局之時,著眼全程,巧作安排,始終把握平時上課與作文訓練的雙軌并進,始終把握其他專題復習與作文訓練的雙軌并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張弛有度,既能兼顧防偏,整體推進,又保證了作文時間和寫作強度。到其他專題結束時,作文訓練也告成功,能做到兩不誤、兩加強。

二、分類講評,注重實效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語文教師都認同這樣的觀念:作文是練出來的,熟能生巧,寫得多了,自然“百煉成鋼”。所以,有些教師要求周周練,甚至天天練??墒敲看尉毩暫螅瑓s不作深層的分析,只是模擬高考打一個分數,然后無關痛癢地利用幾分鐘的時間說一下總體情況。這種高耗低效的的方法,不但不能使學生的作文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反而會使他們產生厭煩情緒,甚至談“文”色變。如此重量輕質,作文復習的效度和信度不言而喻。很多教師不太重視作文講評,即使講評也喜歡采用大范圍的講評,效果很不理想。如何在這一環節上取得一定實效,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筆者在高三教學中嘗試了分類講評,效果較理想。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每次批改時,先將作文按一定的標準歸類。如先按文體歸類,再按題材歸類,然后按出現的問題歸類。這樣逐步分類后,全班的作文就會被分為幾組,然后再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講評,效果較好。比如,在一次《有這樣一種聲音》作文練習中,筆者就做了如下分組。1組(11篇)記敘文。寫父母的“聲音”,展現親情的偉大。有2篇情感真摯,細微到了父母的嘆息聲、腳步聲、叮嚀聲等,于細微處激起了情感的千層浪。但還有9篇淡而無味,同樣是父母的關懷、愛護聲,但泛泛而談,平鋪直敘,空洞無物,不能打動人。講評重點:怎樣用細節描寫打動人。2組(13篇)議論文。論證時,都運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為觀點的支撐,但有的學生僅是對這類名人事跡作了一些介紹或整段都在介紹名人的生平經歷,缺乏事例的分析。講評重點:議論文如何分析說理。3組(10篇)議論文。論證時,所舉的事例與觀點值得推敲,表面上扣題,實際上材料與觀點相去甚遠。講評重點:議論文如何扣題進行論證。4組(6篇)記敘文、議論文。為了達到結尾扣題的效果,很多學生都喜歡在結尾點題。但真正升華主題的很少,大部分都是簡單地回應一下論點,很機械,很膚淺。而如何以獨特的視角和深邃的語言,挖掘素材背后的典型意義,讓所用材料深刻,加深作文的深度,使文章耐讀耐品,這才是高級扣題。講評的重點:怎樣寫好主題句。講評之前,讓小組成員先進行討論,然后形成小組意見,與教師交流。這樣,講評就有了針對性,從而提高了講評課的實效。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為了確保高考語文成績的優秀率,不管班級以什么形式進行講評,教師都要在每次作文批改中留有專門的時間給班級的“種子生”和“臨界生”,對他們進行面批,及時指出存在的問題和提升的方向。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形式的講評,小組劃分不能太細,越細教師備課的負擔就越大,應該抓住大的方向,小范圍的問題個別解決,這樣才能在達到實效的同時不占據過多的時間??傊?,作文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大工程,讓這項工程宏偉壯觀,沒有定法,貴在得法。而能不能“得法”,需要語文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思考與實踐,只有這樣,才能保住語文高考的“半壁江山”。

作者:張麗梅 單位:江蘇省泰州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