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與措施
時間:2022-07-02 11:14:38
導語: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與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當中存在著課程重視程度不夠、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和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等現狀,這些現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效率。因而基于此,本文將結合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提出相關的解決措施,以此來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中職教育;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策略措施
《經濟政治與社會》其實是一門中職學生必修的德育課,因而教師在對此課程進行課堂教學時,應當將學生的學習生活、未來的職業發展、社會服務融合進思想道德教育當中,以此來促進學生對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的辨析能力以及參與能力的提高。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就需要中職學校和教師按照《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經濟政治與社會》的課程教學[1]。以此對傳統的德育教育模式進行改善,從而在運用現代新型教育理論和教學方式的情況下加強對教材內容的鉆研和挖掘,進而在將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充分調動起的同時促進該課程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
(一)課程重視程度不足。一直以來,由于中職學校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上,導致學生缺乏對德育教育的正確認識,對其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更是由于《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仍然采用著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使得課堂教學充滿枯燥性和無味性,導致學生在被動學習的情況下提不起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進而也就導致學生無法對該課程當中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刻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經使得學生無法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思維獨立性,從而出現了課程效率不高的局面。(二)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在實際的中職學校《經濟政治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都是一味的對著教材內容進行照本宣科,既沒有拓展延伸教材內容,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思想,更是沒有將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等等融合到教學活動當中,導致學生無法將所學課程內容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進而使得無法對學生進行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培養,以致中職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被大大的降低。(三)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至今為止,中職學校依然采用著傳統的閉卷考試方式來對學生的《經濟政治與社會》學習情況和水平進行考核和評價。這種考核評價模式,其實實際上還是有著考試分數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就高的觀念,然而這種觀念是錯誤的。事實上,考試分數只是對學生的考試能力進行了簡單的考查,而并不能將學生對《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學習狀況全面的顯示出來。由此可得知,現如今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不僅無法將德育考評的引導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還會讓學生對于《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學習目的存在誤解,從而出現了學生學習此課程只是提高分數、而不是提升自己思想道德品質的狀況[2]。
二、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教學措施
(一)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職學校要想提高《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率,就必須通過現代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以此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將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充分的發揮出來。而在這樣的過程中,首先就需要教師將課程重點從理論知識的傳授向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進行有效轉變,以此來促進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從而達到提升學生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情感的目的。比如,教師在對“商品的交換與消費內容”課程知識進行講解時,就可以提煉和拓展出原有的教材內容知識,并將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在課程學習的情況下思考和解決現實生活當中的實際案例上,從而實現對學生的正確消費觀進行培養。(二)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中職學校在提高《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應當以《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入手點,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到教學內容當中,以此將學生對德育教育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出來,從而在促進學生課程教學效果提升的情況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將學生的主體意識引發出來,并為學生創設符合其實際生活和認知水平的教學情境,并將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引入進去,以此來完成直觀形象的課堂教學。(三)完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與現實生活當中的聯系也是比較強的,而且這門課程對實效性的要求較高。因而教師在對這門課程進行課堂講解時,應當在形勢的變化中實行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考查。而這也就需要教師將課程考核評價體系進行有效的完善[3]。在完善課程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在保護學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情況下將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激勵作用突顯出來,以此在發展學生潛力的同時實現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再者就是在考核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公平公正,在以事實為依據的同時結合起靜態和動態、定量和定性、階段和總結以及全面和重點。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起到積極的激發作用,從而使得學生能夠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除此之外,教師不能將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學生的成績上,而是要對學生平時行為、課堂表現以及綜合素質進行關注,以此來實現多元化的《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考核評價。
總而言之,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將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全面改革,并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將課程考核的評價體系進行完善,以此在激發學生對《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性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而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道德品質的情況下,實現課程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廖冬.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與對策思考[J].科技信息,(4):268.
[2]李偉華.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J].廣東教育:職教,(8):43-44.
[3]徐文靜.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與對策方略[J].2015(9X):243-243.
作者:李霞 單位:陽泉市交通職業學校
- 上一篇:中職對口單招財會技能教學探討
- 下一篇:高職非專業美術課教學認識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