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07-29 10:20:58

導語: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現狀及對策

摘要:互聯網技術在為高校提供了技術支持的同時,也為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帶來了挑戰。為避免遭受網絡安全事故侵襲,高校開展多樣化、全面化、日常化的網絡安全教育,以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能力和行為。文章從當前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存在的“重監管輕教育、教育內容不系統且滯后、吸引力不足及效果差強人意”等問題出發,提出加強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網絡安全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人們對便捷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互聯網技術不斷地滲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中。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網絡用戶數量目前已達8.54億,其中手機網絡用戶數量超過8.47億,學生占據了網絡用戶最大群體,在校大學生尤為顯著[1]。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國內互聯網普及率為61.2%,其中有一半以上參與調查的網民表示在最近半年內遭遇過網絡安全威脅。在進一步調查中發現,網民遭遇的詐騙類型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虛擬中獎信息詐騙、網絡兼職詐騙、冒充好友詐騙、網絡購物詐騙、利用虛假招工信息詐騙、釣魚網站詐騙,分別占到調查對象的58.1%、45.1%、41.9%、37.8%、31.2%、30.0%[2]。當代大學生是網絡時代的先鋒者,但網絡的開放性與延展性以及這一群體的不成熟特征使得大學生對待網絡輿情或社會熱點有時難以“以正視聽”和“準確辨別”[3]。尤其是當前網絡文化良莠不齊、惡性網絡事件層出不窮的現狀,對于網絡安全意識弱、網絡安全防范能力低的大學生安全構成了威脅,并且已有部分大學生在使用網絡媒體的過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4]。現今的網絡安全問題時刻威脅著大學生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對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5]。因此,在互聯網普及的今日,探究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在大學生中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工作對于維護高校校園安全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現狀

互聯網為高校構建“互聯網+”校園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信息載體,大學生群體在接受網絡媒體便捷性特征潛移默化影響的同時,也在遭受著網絡安全威脅。高校大學生網絡安全是指大學生在正確運用互聯網的同時,能夠避免不良網絡信息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害而處于安全網絡環境的狀態。高校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則是高校以維護大學生網絡安全為目的,采取多種形式在大學生群體中圍繞網絡安全主體開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動。(一)安全教育內容豐富多樣。首先,高校對大學生開展的網絡安全意識教育至關重要。植根于內心深處的網絡安全意識是避免安全事故發生的第一道防線,目前高校已逐步通過理論宣講、案例分析等形式幫助大學生獲取網絡安全相關知識、提升安全意識,但其中存在的過于理論化、邊界寬泛等特點似乎使得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其次,大學生網絡安全綜合能力培養作用不容小覷。高校在學生中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網絡安全主題實踐活動,提升了大學生對網絡安全問題的處理能力和相關技能。最后,高校對大學生網絡安全行為方式教育是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的重點。高校對大學生在面臨網絡侵犯時的應對方式進行了規范教育,但對大學生本身文明使用互聯網的約束性行為教育明顯相對薄弱。(二)網絡安全教育特征顯著。首先,高校開展網絡安全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多樣化。除了傳統形式的主題班會、社會實踐活動、專家講座外,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平臺也成為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載體。其次,高校網絡安全教育涉及內容復雜。網絡病毒泛濫、信息交流載體擴展、網絡購物形式復雜、支付平臺的日益多樣增加了網絡不安全因素,高校也相應地擴大了網絡安全教育的覆蓋面和涉及內容。最后,高校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呈現出日常化趨勢。大學生的網絡使用日常化使得他們隨著隨地都可能暴露在網絡安全問題中,高校在拓寬教育路徑的同時也增加了網絡安全教育的頻率,微信公眾號推文、朋友圈、微信和QQ群發消息等便捷途徑已經將網絡安全教育推向日常化。

二、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高校目前開展的網絡安全教育內容覆蓋面廣且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動態化和日常化特征,但遭受網絡侵犯的大學生人數卻在持續增加,這一現實情況表明高校目前實施的網絡安全相關策略仍然不盡完善。(一)重視網絡媒體監管,輕視網絡安全教育。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但辨別力尚待提高,高校普遍在學生中開展了充分的安全教育和網絡監管,但網絡安全教育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相比于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國內高校普遍對網絡安全管理更加重視,具體方法則是減少線上學生活動、限制網絡媒體使用以避免校園網絡安全事故發生。但實際上,對網絡媒體的限制性管理不僅降低了開展工作、學習生活的便捷性,也忽視了網絡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同時也降低了對大學生網絡安全能力和意識的培養。基于此,高校通過減少網絡媒體使用頻率以保證校園網絡安全的限制性做法是不妥的,而應當在加強校園網絡監管的同時,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安全技能才是防止網絡安全事故發生的根本。(二)網絡安全教育內容滯后,缺乏系統性。人們便捷化需求的提高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促使新鮮事物快速萌發與傳播,尤其是在高速運轉的網速支持下,網絡安全威脅因素也在日益更新。目前高校開展的網絡安全教育大多是在安全事故發生后才總結事件發生過程及情況、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這種安全教育模式明顯落后現實情況,教育內容的滯后性不能滿足學生的網絡安全需求。另外,目前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要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但輔導員本身的非專業性也決定了他們接觸到的網絡安全知識的碎片化,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校開展的網絡安全教育不具有系統性。當滯后的、非系統的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內容遭遇到網絡世界的飛速更新,大大增加了大學生遭受網絡安全威脅的幾率。(三)常規網絡安全教育方法不足。目前高校的網絡安全教育主要通過課堂講授、專家講座、談心談話、通知及消息等傳統的、常規的方式開展,雖然采用的途徑和形式多種多樣,但學校管理部門處主導位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實際上缺少了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相比之下其他有趣的社團活動、網絡游戲、運動項目更加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占據他們的精力。學生在校方開展的網路安全教育中處于被動接受位置,而非發自內心的認同、被吸引到網絡安全教育中,缺乏主體性角色和主動性行為的教育活動自然吸引不了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獲得最大效益,要求大學生在缺乏吸引甚至是在內心抗拒中獲取知識和提升認同實屬困難。(四)網絡安全教育收效甚微。目前高校已經普遍意識到大學生群體暴露于網絡安全威脅且最易受到網絡安全侵襲,針對這一現實高校也開展了密集的網絡安全教育。但在此之后,大學生仍然是網絡安全事故高發的最大群體,財務詐騙、盜取個人賬戶、信息泄露等事件在大學校園內此起彼伏。除了遭受網絡不法侵害外,在面對網絡不法信息時分辨能力不足、應對問題的方法不恰當、逃離陷阱技巧欠缺等問題也常常困擾和影響著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從大學生目前遭受到的網絡安全侵犯和騷擾等現狀來講,高校目前開展的網絡安全教育事故防范效果遠遠低于預期目標。

三、強化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策略

頻頻發生的網絡安全事故對大學生已然造成了經濟、精神上的損害,為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后果,從多角度著手以營造良好的高校網絡安全教育氛圍、提升網絡安全教育效果勢在必行。(一)多部門共同協作。針對目前高校網絡安全教育任務主要落在學生管理部門的現狀,多個部門共同協作、查缺補漏才能在營造網絡安全環境、提升網絡安全教育效果方面發揮實效。除了學生管理部門將網絡安全教育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外,學校組織部門制定網絡安全教育制度以保障安全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網絡管理部門加強校園網絡監管以營造安全健康的網絡使用環境、教務管理部門按照需求設置網絡安全教育課程內容、安全保衛部門及時發現和制止網絡侵犯事件發生并進行事例宣傳教育,多個部門協作、全方面實施舉措以共同消除校園網絡安全隱患、開展卓有成效的網絡安全教育,才能消除圍繞在大學生群體周圍的網絡安全盲點、切實有效地促使高校網絡安全教育達到理想效果。(二)建設專業的網絡安全教育教師隊伍。教育者對被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效果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但輔導員作為非專業網絡安全教育者必然會影響教育效果,因此重視從事專業網絡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師隊伍建設、壯大網絡安全教育師資力量、培養網絡安全教育骨干是優化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現狀的重要途徑,設置網絡安全教育課堂也是必不可少。除了要建設專業教師隊伍外,應當將網絡安全教育滲入到學生的專業課課堂、提升各科任課教師的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安全教育能力,將高校校園的網絡安全教育做到精細化、日常化,以提高網絡安全教育覆蓋面及網絡安全教育質量。(三)營造“多位一體”的網絡安全教育氛圍。網絡世界日新月異,借助網絡平臺的每個人都要不斷地進行網絡知識的社會化,個人的社會化途徑包括了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工作單位和大眾傳播媒介五個主要方面[6]。就大學生群體而言,高校作為學校教育和工作單位重疊的重要社會化場所,自然在網絡安全教育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同時處于社會化首要位置的家庭、承載“同群效應”的同輩群體的影響力、舉足輕重的大眾傳播媒介在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過程中各自承擔著不同角色。高校應首當其沖地發揮引領作用,將家庭的精細化教育、同輩群體自我教育、社會媒介信息安全教育納入到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過程中,完善網絡安全教育者角色分工、營造“多位一體”的網絡安全教育氛圍。

參考文獻:

[1]王柳丁.高校思政教育中網絡安全教育思考———評《網絡安全管理》[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9,(8).

[2]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第44次)[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9.

[3]田樹學,王占仁.“互聯網+大思政”教育模式的實現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2).

[4]方兵.“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新型網絡安全觀培育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

[5]劉佳欣.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研究的必要性[J].文教資料,2019,(3).

[6]鄭杭生.社會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82-100.

作者:蘇瑾 單位:西安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