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學生財產安全教育策略
時間:2022-07-29 10:24:51
導語:民辦高校學生財產安全教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民辦高校學生財產安全現狀,然后從個人意識淡薄、家庭教育缺失、學校重視度不夠、當前網絡環境亟待整治四個方面闡述了民辦高校學生財產安全現狀溯因,最后提出了民辦高校學生財產安全教育實施策略,包括加強民辦高校對在校學生財產的保護力度、設置切實可行的財產安全教育課程、利用關鍵時期普及財產安全教育。
關鍵詞:民辦高校;財產安全教育;網絡環境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明確提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其將人類不同的需求按照從低至高的順序排列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其中所指的安全需求,包含的既有人身安全,還有健康保障、財產所有權、家庭安全等,他認為在整個體系中就是人類在不斷地追求安全的過程,所有的感官和智能都用于尋求安全??梢?,安全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其更是生命個體探尋個人發展的前提之一。因此,在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安全教育也是一項重要內容,其更是當前大學生知識體系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一、研究背景
縱觀國內,各民辦高校近年來都十分注重對大學生的安全意識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充實了民辦高校的安全教育內容,促進了安全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也使各民辦高校安全教育的方式得以不斷更新。但是,縱觀各高校對安全教育的落實,多體現在法律法規、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意識方面,很少有專門研究民辦高校學生財產安全教育方面的著作。就當前社會形勢而言,我國社會更需要全面發展型的高素質人才,因此,特別是當下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更應具備一定的財產安全觀念與防護意識。無論是大學生本人的個人財產,還是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后的公司或集體財產,都不容有任何閃失。尤其是近年來,一些高校大學生由于個人財產的丟失、被騙,以及校園貸等事件,都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誘發其失當行為,進而導致高校校園和社會出現極其不和諧的現象。鑒于此,本文對民辦高校大學生財產安全等問題透過現狀分析其成因,進而提出能夠解決民辦高校學生財產安全教育問題的有效策略,以供大家參考。
二、民辦高校學生財產安全現狀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獲知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有關高校大學生財產安全問題的事件也層出不窮。通過網站上一個有關在校大學生財產安全問題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在民辦高校,大學生個人財產被盜案件的比例日趨上升。由以往丟失現金、衣物、智能產品等個人財產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校園貸、電話詐騙、釣魚網站等新型詐騙手段,使很多大學生防不勝防[1]。由于在校大學生涉世未深,在此類詐騙犯罪中一般多屬財產被侵害的高危人群,而且近年來,隨著我國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智能設備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日益普及,使這一現狀較之以往有更進一步惡化的態勢,甚至早已超過學生人身安全隱患和心理安全方面的問題。而這些侵害在校大學生財產安全的惡劣行為會在很長時期內嚴重影響在校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甚至會對其心理狀態造成極大的干擾,特別是深陷校園貸的學生,更是會波及其整個家庭。這些都會對在校大學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影響其對社會的認知,甚至會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產生極大的負面因素,因此民辦高校大學生財產安全教育必須引起高校決策層的高度重視。通過對在校大學生財產被盜情況進行網上問卷調查,筆者發現學生不僅在校內存在財產安全隱患,在校外所發生的在校大學生財產被盜、被騙的比例更高[2]。因此,我們對在校大學生的財產安全教育絕不能只將視線停留在校內層面,還要將大學生財產安全意識培養放在社會層面上。特別是對于剛進入校園的大一、大二年級的民辦大學生來說,他們很多都是初次離開故土和父母,其生活閱歷有限,加之防范意識相對薄弱,很多學生一直都是在家人的保護傘下成長起來的“溫室花朵”。故而一些大學生根本就沒有保護其個人財產的防范意識,以致其在短時間內竟出現多次被盜、被騙事件,這也是大一、大二年級學生成為詐騙分子首選作案對象的重要原因之一[3]。因此,對民辦高校大學生進行財產安全教育已是當下勢在2020年7月必行的教育趨勢,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社會人才。
三、民辦高校學生財產安全現狀溯因
有關民辦高校大學生財產被盜、被騙后的處理方式,在校園網絡論壇中有留言顯示,絕大多數學生法律意識淡薄,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霉,秉著花錢買教訓的方式予以消極處理。只有少數學生因為涉及金額較大而選擇報警或是撥打校內的110,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使各部門對此類案件的處理不盡理想。(一)個人意識淡薄。當前的民辦高校大學生多成長于物質生活較為富足的家庭環境之中,從小衣食無憂,一直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很少有涉世的經驗與認識,因而一直以來他們的財產安全意識都極為淡薄。加之,在高中畢業后就進入了大學,使他們的生活圈子一直都圍繞家庭與學校這兩個空間,真正能夠接觸社會的時間和機會少之又少。故而民辦高校的大學生無論是對社會的認知,還是對社會上常出現的一些現象都只是停留在聽說的基礎上,他們沒有盜竊、搶劫、詐騙等方面的人生經歷,更沒有此類防范觀念和意識,這使他們總覺得那些案件離自己很遠,缺乏足夠的個人財產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意識。此外,又因為當前民辦高校大學生對相關法律知識的了解幾乎空白,而當其突遭此類財產受害事件時,他們不知該怎樣運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以致貽誤最佳立案、破案時機,而后又誤會法律無能,進而對法律喪失信心。這樣一來,就會使大學生對法律的認識陷入惡性循環,加之在校大學生的個人財物多來自其家庭供給,學生不能體會錢財的來之不易和世道艱難,對個人財產自然就沒有自覺保護的意識。(二)家庭教育缺失。當前的民辦高校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他們的期望極高,在子女的成長教育、生活上為其提供無微不至的關愛,并一味地注重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從而忽略了對學生認知社會、適應社會等方面的生活教育,更缺少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財產安全意識教育。有些父母甚至為了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不僅約束學生的自由時間,也限制學生個人的生活空間,這使學生很難有與外界社會相接觸的機會,更談不上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知社會和適應社會的發展了。這也導致民辦高校大學生在真正進入大學或社會之前,嚴重缺乏自身財務安全保護和防范意識。(三)學校重視度不夠。在我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安全教育的課程設置都是針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如何落實人身安全,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內容,很少涉及大學生財產安全意識方面的教育。平時學校在宣傳時也只是簡單提及,要求大學生樹立防火、防盜、防騙的意識,多是從硬件設施上著手,但對大學生的個人財產安全保護與防范意識教育還十分薄弱。多數民辦高校針對防盜方面的方法與措施難有長期持續的施行力度,更有甚者,有的民辦高校只是在大一新生剛入校園時,以一種集體宣傳的形式進行簡單口頭教育,一筆帶過,致使民辦高校大學生的防范教育最后不得不流于形式。(四)當前網絡環境亟待整治。隨著我國社會的高速發展、科技經濟的日新月異,互聯網使我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越來越富足。但這也暴露出很多的社會問題,尤其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網絡詐騙、電話詐騙、各類中獎虛假信息等,都使當前的網絡環境極為惡劣,治安狀況也令人擔憂。各類有關詐騙的案件在自媒體時代下層出不窮,加之進入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被不法分子盜取利用,都使人民的財產受到了極大的侵害,老人和在校大學生在受騙群體中占很大比例。
四、民辦高校學生財產安全教育實施策略
高校不僅是大學生學習的主陣地,還是大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不可能與社會脫離,因而學生難免會與各種危險打交道。而目前民辦高校中所出現的詐騙等案件,極大影響了大學校園環境的穩定,以及當前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4]。為此,民辦高校有關部門極力推行了一些強有力的措施,以最大限度減免學生損失。筆者在此基礎之上,對近年來民辦高校校園內頻發的盜竊、詐騙等案件進行分析,特提出以下針對性策略。(一)加強民辦高校對在校學生財產的保護力度。民辦高校校園內的管理部門要著手加強對在校學生財產的保護力度,進一步完善大學生財產安全保護的有關措施,并積極制定出切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章程,有效落實學生財產安全責任制度。同時,民辦高校還要不斷加強對校園財產安全的檢查力度,不定期、不定時地增大財產安全的檢查頻率,對檢查過程中所發現的有關個人財產安全隱患,務必要在第一時間進行有力整改,進而查漏補缺,填補漏洞,并明確各個部門的崗位職責分工,劃分具體的責任區域,落實到具體的相關責任人[5]。此外,民辦高校還需擁有一支強有力的安保隊伍,不僅業務素質要高,同時還具有極強的責任心和超強的戰斗力。民辦高校決策層必須加強對高校校園內部出現的盜竊、詐騙案件的打擊力度,高度重視對校園內部關2020年7月鍵場所的巡查力度。如校內的綜合教學樓、宿舍區域、學校食堂、校內體育場等場所,在不侵犯大學生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學校應在相關場所與區域安裝密集的監控設備,力求做到校園內無死角。此外,民辦高校還要及時舉辦有關大學生個人財產安全的專題講座,向大學生及時普及最新的詐騙案件與信息,并印發相關文件張貼在校內宣傳欄,讓學生及時了解相關的信息,做到防微杜漸。同時,民辦高校還可以舉行大學生財產安全演習活動,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演習活動,讓大學生意識到財產安全問題絕非某一個人之事,需要全員參與,進而使學生積極投身財產安全的保護工作,從而做到防患于未然。(二)設置切實可行的財產安全教育課程。民辦高校開設的在校大學生法律意識課程,在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同時,也要不斷對其進行財產安全教育。因而,民辦高校要重視對相關法律課程的開設,可以利用開展外出學習的有效時機,通過課外教育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從而讓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做到知法、懂法,還能做到守法和用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當下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而最大限度地促進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生成,從而使民辦高校大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個人財產保護意識[6]。民辦高校應讓大學生對其個人財產有一個正確合理的認知,進而意識到一餐一飯來之不易,從而從內心深處樹立珍惜個人財產的價值觀念。此外,在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財產安全教育中,教師要盡量避免用傳統的說教式教學向學生傳授有關財產安全保護意識的內容。這需要教師結合當前大學生的學情現狀和興趣愛好,多采用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案例作為教學示例,這些真實發生的事例能夠極大地吸引大學生的眼球,同時也能讓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在這些具體的案例中總結有關個人財產安全保護方面的知識,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與他人進行積極交流,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當前大學生對校園內所出現的財產安全事故的解決能力,讓大學生在這些事例中學會如何應變突發事故,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最終促進民辦高校大學生對個人財產安全的保護與防范意識的自發生成[7]。(三)利用關鍵時期普及財產安全教育。在民辦高校普及大學生財產安全教育工作,最有力的措施就是結合大一新生剛入學時期、寒暑假前后、各類假期期間,以及畢業生即將求職和應聘時期,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這些時段都是民辦高校大學生真正開始與社會接觸的關鍵節點。民辦高校職能部門可以借助這些時段,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個人財產安全教育活動,在這些關鍵時期務必提醒學生提高安全意識,以及注意個人財產的攜帶和存放等問題,同時,借助相關事實案例向學生講解最新的網絡詐騙活動,讓大學生時刻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頭腦,理性消費,合法且科學管理個人財產,謹防網絡、電話詐騙等不法分子的違法行為,這能使學生在短時期內就提高自身防范意識,最終有效確保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財產安全[8]。當然,在這個宣傳和教育的過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實踐教育,在這些關鍵節點,民辦高校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更好地將有關個人財產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識記得更牢,并將相關的措施與方法切實運用到生活中,進而能夠更好地掌握,并自覺運用。此外,為了讓大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演習融入教育實踐,民辦高校還可以讓大學生圍繞某一具體的主題活動開展不同形式的集體活動,如個人財產安全知識競賽及其演習活動。民辦高校還可以開展有獎征文活動,讓學生發表自己對具體案例的想法與意見,讓大學生在切身實踐之,真正掌握有關個人財產安全保護與防范的應對辦法。此外,民辦高校還要邀請校外的知名防盜打假方面的專家走進民辦大學校園,為大學生進行財產安全教育知識的普及,讓學生從這些專業的反扒人員與公安人員的講解中,更好地了解相關反扒防盜方面的知識與實戰經驗,從而使自身財產安全教育知識體系能夠更加健全。這種零距離的接觸方式能夠使大學生更好地吸收到有關財產保護方面的具體做法與經驗,其教育效果也必定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在民辦高校大學生財產安全教育過程中,學校切不可將財產安全教育獨立開來,而是要將財產安全教學與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安全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從而有效落實財產安全教育。
參考文獻:
[1]蘇文博,袁戰江,劉繼祖.民辦高校消防安全教育模式的研究[J].科技風,2018(25):213-214.
[2]李朝輝.民辦高職院校書院安全的學生自主管理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8.
[3]蘇麗.西安民辦高校學生安全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4]周小莎.大學生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17.
[5]劉星言.大學生安全意識狀況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16.
[6]溫娟,彭明慧,戴雨燕,等.當代大學生財產防范意識研究[J].中國市場,2016(30):76-77,79.
[7]薛金俠.大學生安全意識及其培養路徑探析[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8]王華光.大學生財產安全教育探討[J].職業時空,2013,9(3):111-112,114.
作者:林荷 單位:福州工商學院
- 上一篇: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現狀及對策
- 下一篇:燃氣輸配工程安全教育實踐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