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心理活動在班級管理的應用

時間:2022-07-03 02:59:19

導語:團體心理活動在班級管理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團體心理活動在班級管理的應用

〔摘要〕在班級管理實踐中我們發現,班級內部人際關系是否和諧,成為影響班級團結、班級凝聚力、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依據團體心理學理論,借助心理學中“曝光效應”“羊群效應”“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等心理效應設計符合中學生心理需要的團體心理活動,對促進班級人際和諧,提高班級凝聚力起到了非常重要而突出的作用。

〔關鍵詞〕心理效應;班級管理;和諧

班級是學校長期存在的基本單位,在班級管理實踐中我們發現,人際關系和諧的班級,凝聚力較強;班級生活中,師生之間抑或生生之間,無論是信息溝通還是情感傳達等方面都能暢通無阻。對照之下,人際關系疏離、冷淡甚至惡化的班級,在班風學風建設、班級凝聚力等方面,都存在較為明顯的問題。團體心理學認為,團體凝聚力是指能使團體團結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團體對成員的吸引力和成員之間的吸引力來衡量。團體凝聚力不只包括由成員之間人際吸引所決定的正性力量,而且也包括由于離開團體要付出高代價所決定的負性力量。凝聚力是團體生活中最為重要的方面之一,許多因素對團體凝聚力有影響,包括需要的滿足、團體目標、團體活動和領導者。由此可見,優化班級人際關系,制定合理的班級目標,設計相關的團體活動,將是增強班級凝聚力、提高班級管理效率的有效做法。

通過活動設計調動班級成員之間的熟悉性、包容性,促進學生之間多維度、多層級人際關系的形成與發展,是優化班級管理的有效方式與手段。活動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活動是否能夠滿足學生需要。在人的需要中,愛和歸屬的需要顯得尤為重要。怎樣才能使學生覺得自己在班級里是受到關注的,是被常常需要的?曝光效應顯示,如果一個人經常出現在你的跟前,就能增加你對他的好感度,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熟悉性。這個心理效應,讓我眼前一亮,設計班級人際活動忽然有了許多的靈感——為了讓陌生的同學之間盡快熟悉起來,就要為他們創造盡可能多的互相見面、交流、認識的機會!在分組之后,我將學生相互之間的“自我介紹”在形式和內容以及活動形式上做了簡單的調整。首先,做形式上的調整,將以前請學生在臺上向全班同學做介紹,改為在小組內做介紹;其次,在內容上也做出大的改動,只需學生說出自己的姓名即可。以前自我介紹時需要學生涉及的個人信息很多,經常有學生因為涉及個人信息多而害羞、膽怯,不敢上臺亮相。降低活動難度之后,增加活動趣味性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每個學生只需將手中的籃球、毛絨玩具或是別的道具遞給小組中的任意同學之后說“你好,我是××”,而接手道具的同學則需要簡單回應“謝謝××,我是××”即可。簡化之后的自我介紹,使學生在高頻次不斷重復的過程中,逐步熟悉起來,在記住名字之后,適當追加更多內容“你好,我是喜歡……的××”或者“你好,我是來自××的××”,組內熟悉之后還可將小組合并,更具挑戰性和趣味性。每個班集體中,總有幾個不太顯眼的孩子,他們可能學習成績不出色,可能因為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也可能因為常常“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而不被老師喜歡,同學接納,故而常常處在班級邊緣狀態。為了提高班級吸引力,強化團體凝聚力,讓這一類孩子也能融入班級大家庭中,我們同樣可以依據曝光效應設計活動,使這類孩子也能被關注,被接納。例如,在班團隊活動中,加入“紅色轟炸”等活動,通過別人的贊揚和肯定,幫助這類孩子找回自信心,組織班級內部的藝術、朗誦、練筆,甚至是課堂上一個精彩的發言,衛生打掃時的勤快仔細等這些細節都成為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時利用“曝光效應”提振狀態的好契機。

在班級管理促進人際溝通時,我們還可以利用的心理效應是“羊群效應”。羊群效應也叫從眾效應。是人們的觀念或行為由于真實的或者想象的群體的影響與壓力,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雖然羊群效應在許多時候被稱為“盲目跟風”,但在班級管理中,如果學生們盲目跟的是自己班集體所提倡、所認同的班風、學風,那么這樣的“跟風”并無不妥。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小助手,更是班集體中的領頭羊,是“羊群效應”產生并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也是班級內部班風、學風建設的杠桿因素,因此,班干部的任用和考核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班干部如何產生,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是班級管理中最耐人尋味又值得深思的問題。班干部的產生,一般有民主推舉、毛遂自薦、班主任指定等幾種形式。在這三種形式基礎上,我們將班干部學生在心理團體活動中表現,視為班干部任用與否的重要考核依據。許多心理團體活動的開展,需要領導力較強的小組成員的組織、指揮與協調才能順利完成,觀察活動過程,我們幾乎可以對某學生能否勝任班干部做出相應的評估、預測。例如,在進行“心有千千結”“無敵風火輪”等團體性拓展活動時,如果小組中缺乏“領頭羊”的指揮與協調,單憑成員之間的自發性調整,幾乎無法順利完成活動任務,即便完成,也將花費更多原本可以節省的時間。在活動過程中發掘出來的班干部,幾乎是班級里被大家認同、接納且威信較高的同學,一旦他們的言行舉止成為班級同學追捧、追隨對象,班風學風建設就已經完成一半的工作量了。當然,班干部若是行為不端,負面效應也會非常明顯,所以,在班級管理中,班干部的選舉、任用和考核非常重要。除去“曝光效應”“羊群效應”,“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也是班級管理中可以利用的心理效應之一。“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是人們由于逆反心理所致的行為反應。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們非常重視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效能感,當社會壓力非常明顯,甚至影響到自由感,人們常常會選擇反叛。

由此可見,在班級管理中,尤其當管理對象為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時,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特別要注意溝通時的方式方法,對學生提出具體管理要求時,要避免純理論的說教,更要避免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怎么辦呢?給予他們選擇的自由。例如,有的學校有的班級,對中學生的發型、著裝等方面要求比較嚴格,如果采取強制性措施,反而可能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管理難度更大。怎樣才算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自由呢?真的放任不管,讓學生自己做主嗎?當然不是,聰明的班主任會說:“男生頭發太長遮擋視線,還影響形象,建議大家剪短發。至于剪1~2厘米,還是3~5厘米,完全由你自己做主。”當然,這種設定限制的“自由選擇”必定有被學生看穿的時候。在青春期,逆反與倔強通常是糾纏不清的,這時便需要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運用十分靈活的管理技巧和教育智慧。當班級內部出現一些學生“戀情”盛行、交往過密等情形時,如果班主任聯合家長施壓,在短期內,表面上可能會收到一些效果,但是從長遠看,從學生內心深處,卻不一定認同老師與家長的做法,甚至可能結果與初衷愈發背離。距離產生美,靠得太近卻可能是場災難,這時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班級心理活動中,我通過“故事接龍”了解到許多發生在班級里的故事,有些故事班主任并不知情。將并不知情的故事主人公放在一起,通過講故事,了解同學們對青春期“戀情、友情”的真實看法,通過辯論會,讓學生們進行自我教育,在頻繁的相處與互動中,原本“相親相愛”的戀愛主角在逐漸了解了雙方最真實的自己之后,毫不眷戀地選擇了放手。這是調整班級人際關系中,對“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的反向應用。心理效應無窮無盡,心理活動的設計也有許多變式,在班級管理實踐中,需要每一位班主任有父母心的仁愛,也要有觀察者的敏銳,有管理者的智慧,也要有領導者的格局,真心實意為學生著想,切切實實為學生打算,班級管理必將由瑣碎繁雜變得輕松、簡單、有趣起來。

作者:安小燕 單位:甘肅省民勤縣民勤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