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成人教育有效課堂構建綜述

時間:2022-08-17 09:20:38

導語:全日制成人教育有效課堂構建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日制成人教育有效課堂構建綜述

目前我國全日制成人教育的授課模式基本與普通高校相仿,教師上課點名,下課走人,課堂教學以傳統授課模式為主,即使采用現代課堂教學新模式如情景模擬、角色扮演、開放式課堂、微課、慕課等,師生交流也主要局限于課堂中,課后溝通并不多,尤其是公共課、合班課,一個學期都不足以讓教師認得出每一個學生,出現低效甚至無效課堂,課堂中教師唱獨角戲的情況也并不少見。因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個性、興趣、語言習慣、行為方式等導致課堂質量不高、課堂效果達不到課程要求等情況,甚而在課堂中出現一些較尷尬的現象,如教師提問沒有學生愿意回答或答非所問;教師布置的作業不按要求做、少做、不做等,這些現象都嚴重影響了全日制成教的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吸收知識的有效性,達不到課程所要求的教學目的。

一、全日制成人教育的師生特點

(一)全日制成教學生特點

全日制成教學生主要由中職生、高考落榜生、少量往屆生組成,成分較復雜,個體差異較大,主要表現在個體之間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差距較大,因成教起點較低,部分學生偏科嚴重,個別學生個別學科出現零起點。全日制成教生從先天稟賦來說并不比普通高校的學生差,只是因為在某個階段學習方法不得當,或個人問題處理不得當,如早戀、身體健康狀況、學習目標不明確、沉迷網絡等原因從而使學習成績下降。導致高考落榜。入學途徑的差異無形中給成教生造成了一種心理上的落差,相比之下產生自卑感。[1]

(二)全日制成教教師特點

成人教育教師隊伍較為復雜,既有專職教師,也有大量的兼職教師,其理論知識結構各不相同,這樣的教師隊伍組成對于教師隊伍的全面提升具有一定的困難。[2]全日制成教教師一部分來自母體大學,一部分來自其他高校教師兼職,一部分來自社會人員兼職,缺乏專職教師隊伍,即使母體大學教師也不一定重視成教授課,有些教師干脆讓自己的研究生代替。成教教師無論學歷還是職稱都無法與普通高校相比,鮮少有高職稱教師樂意教授成教生。

二、基于學生個體構建全日制成人教育有效課堂的主體和客體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與仲由問孔子同一個問題,得到不同的回答,孔子認為冉求平時做事退縮,所以需要給他打氣;仲由卻有兩個人的膽量,所以需要給他潑點冷水。[3]因此對于個體差異較大的成教生,教師更應基于學生個體差異構建具有較高教學質量的切實有效的課堂。

(一)課堂的主體

課堂的主體應為學生、教師、班主任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學生、教師是顯性主體,班主任是隱性主體。學生是課堂教學中最具能動性的基礎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中具有主導性的調控主體,兩者構成課堂教學的顯性主體,即當我們來到課堂中,所能看見的便是學生和教師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等。班主任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是課余對學生教育作用在課堂中的體現,因此班主任并不是以實體形式存在于課堂之中,而以其教育成果的形式存在,成為課堂主體不可或缺的一員。

(二)課堂的客體

課堂的客體亦即課堂內容。各門學科內容千差萬別,然而萬變不離其宗,絕大部分的課程都可分為理論闡述與實例應用兩大塊,如思政課可分為理論和案例、語言類課程可分為語法和應用、理科類課程可分為定理定律和實際應用、經濟管理類課程可分為理論與實例實操等。由此,根據成教生的特點,教師可將這兩部分內容進行整合,盡可能地減弱理論部分的學術性,要注意的是減弱學術性不是弱化理論,而是將它們化為學生容易明白的知識點,將繁雜的理論用簡潔明了的語言予以表達,并將這些知識點串聯起來,用圖形、表格等形式展現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待學生初步理解后再輔以實例、練習題進行演練、講解,最后聯系實際加以應用。教師可通過分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各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

三、基于學生個體構建全日制成人教育有效課堂的途徑

同樣的教學內容通過不同的教學途徑所達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為使學生能切實掌握理論知識,具有一定實際操作能力,構建全日制成教有效課堂可通過推行小班化教學、建立教師——學工協同機制、課內課外并舉、融媒體助力等途徑逐步予以實施。

(一)推行小班化教學

成教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較少,能堅持一節課45鐘的不多,部分只能堅持20分鐘左右,因此小班化教學能使教師注意到每一個學生的課堂表現、反應并及時作出課堂內容的調整。小班以20人為佳,多至不超過30人,這樣的范圍即便學生有一些輕微的注意力轉移教師也能及時注意到。而現在全日制成教一般一個班40人左右,合班公共課的人數再翻兩至三倍,其課堂效果可想而知。因資金和師資問題,小班化教學可從比較重要或比較需要的專業課先行開展,漸漸鋪開。

(二)建立教師——學工協同機制

課前教師便可通過學工部門或直接向班主任了解所任課程班級學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點、個人興趣等以便在課堂教學中能形成較順利的師生交流。如較外向的學生可適當回答一些開放性問題,或在主題辯論中擔任主辯,或在情景模擬中擔任一定角色等;較內斂的學生可循序漸進地進行提問,及時肯定其表現,在他們易于接受的范圍內引導學生多思考,逐漸能做到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課后教師及時把學生的表現告知班主任,匯總可圈可點的表現,利于樹立榜樣激勵其他同學;反映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便于消除課堂中的不穩定因素,建立有序課堂。平時教師定期與班主任和學工相關教師就學生課堂情況進行交流,針對學生不同課堂表現展開討論,共同商量解決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某些問題較多的班級可按座位表對每一位同學進行分析,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清楚所有學生情況,才能更好地掌握課堂節奏,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如提問,與其一問三不知,教師期待著、學生呆愣著,不如有的放矢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問題,創設有效提問。只有引起學生思考的課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課堂。

(三)課內課外并舉

有效課堂的構建,教師的功夫不僅在課堂,課外延續也是重要一環,同時某些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并不適合當堂解決,需要教師課后尋找對策。如某學生課堂中使用手機觀看劇集,經教師再三勸解雖收起手機但仍留有較大情緒直到下課。于是教師課后與該生進行約半小時的談心,既肯定其平時良好的表現又對這次的任性行為進行批評,并表示如果以后課堂中能做到一如既往地認真,則既往不咎,平時成績仍給予優秀,最后該生笑著與教師道別,并表示感謝,之后該生果如她所表態的那樣較為認真地聽講,發言也較以前積極,期末如愿取得優秀成績。

(四)融媒體助力

融媒體即媒體融合,“媒體融合”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互聯網將把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與手機、手持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有效結合起來,形成“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全新采編流程。[4]大學課后找不到教師的現象不應發生在全日制成人教育中,更不應該發生在融媒體時代的全日制成人教育中,無論是課內或是課余,融媒體都是教師有效課堂構建的信息橋梁。融媒體可助力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教師可利用微信、QQ、論壇等各類融媒體指導學生作業、復習、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與學生談心,有些當面不方便指出的意見可通過媒介更容易表達出來;在班級群中發一些與課程、學習、生活有關的小文章、小故事,術業有專攻,學生很難喜歡專業的所有課程,這些小文章、小故事可以幫助學生引起對課程的興趣,增進師生關系;通過媒介某些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通知,可作為傳統通知模式的補充,引起學生的重視。

四、基于學生個體構建全日制成人教育有效課堂的驗證

檢驗全日制成教的課堂是否真正有效,主要體現在學生是否有學、有得兩個方面。第一,有學。有學是基礎,這里的學是指學生通過課堂獲得的知識、能力、技術等各方面,沒有學的課堂是零,有些學生一堂課下來什么都不知道。有專家曾做過調研,課堂效率控制80%左右的便是學霸,也就是說絕少有人能在課堂中吸收100%的知識,而對全日制成教生來說50%的課堂效率是有效的,30%的課堂效率是較為有效的,而教師要做的是哪怕這個學生只有1%的課堂效率都不能輕言放棄,一個有效課堂正是這無數個1%構成的,所有教學工作都是圍繞這1%展開的,有學課堂為有效課堂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有得。有得是關鍵,這里的得是指得到,學生從課堂中悟到的,即意識形態的領悟。學到的是照搬前人,只有悟到的才是學生自己的,因此驗證課堂是否真正有效關鍵是學生能否從課堂中有所悟、有所得,有得不被時間束縛,而這種意識形態的領悟一旦被學生應用到實踐中既是創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日制成人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比較特殊的存在,它的特殊性決定了應基于學生個體構建有效課堂,即教師在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興趣的基礎上展開教學工作。通過明確課堂主客體、整合課堂內容外化為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學、創立教師-學工協同機制、課內課外并舉、融媒體助力四條途徑,構建區別于普通高校的全日制成人教育有效課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是學,更重要的是學到,只有真正有效的課堂才能讓學生學到,全日制成教生只有真正學到才能在今后的升學、就業、創業中擁有更強的競爭力,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優勢,彌補學歷的不足。

作者:戴歡 單位: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馬漢武.高校全日制成教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及對策[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8):104-106.

[2]邰志艷.新時期成人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策略芻議[J].繼續教育研究,2016(10):88-90.

[3]楊伯峻,楊逢彬注譯.論語[M].湖南:岳麓書社,2002:101.

[4]龔莉紅.交融與突破:融媒體視野下高校宣傳工作研究[J].江蘇高教,2016(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