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大學生就業差異成因及精準幫扶
時間:2022-06-30 09:28:46
導語:城鄉大學生就業差異成因及精準幫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就業問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下,城市戶籍畢業生與農村戶籍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差異。本研究把就業分三個階段,根據調查問卷的相關數據,對比城鄉大學生就業差異,分析產生的原因,進而從國家、高校、學生個人三個層面提出農村戶籍畢業生精準就業幫扶策略。
關鍵詞:城鄉生源;就業差異;精準幫扶
就業問題是民生之大事,就業是人們生存和改善生活的前提。我國畢業生數量每年都在創歷史新高,千萬就業大軍涌入就業市場,考驗著我國的教育質量和經濟發展。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經久不衰的話題,大學生就業面臨著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雙重競爭,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下,城市戶籍畢業生與農村戶籍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差異。本文把就業分為三個階段:即前期的準備階段、中期的擇業過程、后期的就業結果評價,根據調查問卷的相關數據,對比城鄉大學生就業差異,探討產生的原因,進而提出促進農村戶籍畢業生就業的精準幫扶策略。
1城鄉大學生就業狀況差異
(1)城鎮與農村戶籍大學生就業準備存在差異。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兩類畢業生的人力資本存量相差不大。但是在社會資本方面存在一些差異,例如農村戶籍畢業生就業壓力明顯高于城鎮戶籍畢業生。沉重的家庭經濟負擔、親戚朋友的殷切期待使他們身處就業焦慮中。在就業動機方面,農村戶籍畢業生更傾向于即刻在組織中就業并獲得工資待遇,而城鎮戶籍大學生則更加傾向于繼續深造、出國或者暫時等待更好的就業機會。在就業準備的資金投入方面,城鎮學生高于農村學生,主要花費在購置就業面試服裝、參加面試培訓、參加各種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培訓方面。(2)城鎮與農村戶籍大學生就業經過存在差異。這種差異集中體現在他們對社會資本的利用方面,例如求職者可通過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來獲得信息與幫助,從而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城鎮戶籍畢業生在就業季能夠掌握更多的就業信息和渠道,得到更多的就業支持和幫助,這些優質就業資源多數來源于其家庭的社會資本。農村戶籍畢業生及其家庭的社會資本遠遠不及城鎮學生,甚至為零,他們只能搜尋招聘網站、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等渠道的就業信息,并通過個人努力去獲取就業機會。(3)城鎮與農村戶籍大學生就業結果存在差異。城鄉大學生在就業單位性質、工資待遇等方面存在差異。城鎮畢業生在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名企中就業人數所占比例較高,農村畢業生在中小微企業、民營、私企就業人數較多。在工資待遇方面,城鎮畢業生月薪高于農村畢業生。
2城鄉大學生就業差異的成因
(1)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首先,城鎮大學生接受的教育資源優于農村大學生。城鎮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教育資金投入充足,教育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師資隊伍穩定且質量及結構趨于合理,教育理念先進,教學手段及方法新穎,教學質量較高。反觀農村教育在各個方面均存在不足,致使農村大學生與城鎮大學生在起點上就存在差距。其次,農村家庭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種地或外出打工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的收入有限,家庭人均收入就更少。花費在教育上的費用過多會影響整個家庭的正常運轉,因此農村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人力資本投資受到約束,他們會花費較少的費用,選擇較低的教育需求,這導致農村教育處在較低的水平。農村大學生也會鑒于家庭的經濟狀況,放棄繼續深造的機會,而選擇在畢業季盡早就業為家庭減負。國外學者通過對300多個家庭貧困的孩子進行跟蹤研究,也得出類似結論,即家庭的經濟壓力會對子女的自我調控能力和延遲滿足能力產生消極影響,而這兩種能力普遍被認為是人們在各個領域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最后,我國的戶籍制度也會對畢業生就業產生不利影響。雖然我們一直呼吁就業平等,但是很多地區很多單位人為設置了戶籍障礙,“僅限城鎮戶口”、“本地戶后優先”等招聘條件阻礙了勞動力的流動,使得農村畢業生在城市立足困難重重。(2)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方面的差距。基于能力的新人力資本理論,讓我們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口。非認知能力的提升應該作為農村大學生增強就業能力的發力點。但是我們在調研中普遍發現,農村大學生在求學期間更加關注學習成績,較少參與社團活動,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忽略了綜合素質的提升。這導致農村大學生雖學習成績突出但組織溝通能力、管理能力欠缺,在就業中缺少競爭力。另外,城市大學生畢業時可利用的社會資本在數量、質量等方面高于農村大學生。以就業信息為例,城鎮大學生的家庭關系網絡可以為其提供就業信息,并且在就業過程中給予積極的就業幫助,這必然會加大就業成功率。但是農村大學生的社會資本有限,沒有人脈,他們只能主動去招聘網站或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等渠道獲取就業信息,積極參加每一次面試來爭取就業。最后,城鎮大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和接受的家長教育優于農村大學生。農村大學生的父母學歷普遍較低,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落后,對子女早期人力資本投資不足。(3)城鄉大學生個體差異。早期的人力資本投資和社會環境會給城鄉大學生帶來不一樣的認知和眼界。農村大學生為了減輕家庭經濟重擔,大學期間花費在兼職上的時間精力較多,減少了對個人發展的時間精力的投入;城鎮大學生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個人興趣愛好、能力提升上。
3.1政府層面。(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縮小城鄉差距。“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差別過大問題,能有效提高農民家庭收入,首先,國家要健全農村大學生入學、就業培訓等方面的資助政策,為農村大學生就業開辟綠色通道,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無經濟擔憂。免費提供就業培訓。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對農村大學生在就業實習方面給予幫助。例如設置企業獎學金或者為農村大學生提供專門的實習就業崗位。其次,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財政投入。補齊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短板,吸引留住優秀人才到農村支教,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對人力資本投資進行早期干預。另外,逐步改革戶籍制度,消除因戶籍帶來的就業歧視,增加農村畢業生在城市立足的機會。最后,加強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村家庭更加關注教育問題,加大對教育的投資,使農村學生從小受到有效教育。(2)建立健全就業機制,做好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第一,鼓勵農村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基層企業、新興企業中就業。結合國家新形勢新戰略,特別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鼓勵農村畢業生,到農村去,帶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為農村發展做貢獻。第二,加強就業平臺建設,大數據、互聯網+就業模式逐步完善,為農村畢業生推送精準就業信息,發揮招聘網站、人才市場的作用,提升就業服務信息化水平。第三,鼓勵農村大學生自主創業,落實各種扶持政策,如創業補貼、擔保貸款、減稅降費等。3.2高校層面。(1)開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減少就業迷茫。高校要盡早進行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不僅要開展課程教學,還要進行學生職業性格測試,讓學生從心理上真正的了解自己。幫助學生制定長期和短期的學習計劃,并監督其完成結果。另外高校也要積極創新就業指導課程,在就業指導課程設置方面加大以提升非認知能力(包括開放性、認真性、外向性、協調性、精神穩定性)為主的課程,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培訓,促使學生有效提升就業競爭力。高的非認知能力有助于學生選擇更適合他們的工作,而且可以幫助他們在未來獲得更好的生活狀態。(2)建立就業指導專家庫。從生涯規劃、簡歷制作、面試通關、心理壓力化解、創業管理等進行全方位的服務指導。為農村戶籍學生建卡歸檔,由專業團隊對其進行就業前指導,實時動態記錄,答疑解惑,正向激勵,使得就業幫扶更具有針對性,保障就業指導效果。(3)開展校企聯合,實現人才對接。做好企業與學生雙向互動,及時掌握農村學生對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推薦優秀農村大學生進入公司實習,在實踐中使學生明白自己的能力與企業要求的差距,找到提升自身能力素質的突破口。企業可以在招聘時優先考慮實習過的農村戶籍學生。(4)建立精準就業服務體系。首先,構建精準就業服務工作和評價制度。明確就業指導部門工作職責,引入監督評價機制。設立學生就業滿意度評價,企業滿意度評價,不僅要關注畢業生就業數量,更要關心畢業生就業質量。其次,就業指導老師要準確把握農村戶籍學生信息。做好農村畢業生就業情況調研,建立農村學生就業數據庫。對于就業意向明確的學生,實施分類分類指導、技能培訓、心理咨詢等就業幫扶。對于就業困難學生,認真分析其原因,針對不同個體問題提出解決方案。3.3個人層面。基于新人力資本理論,從跨時期能力投資的可替代性來看,非認知技能投資的可替代性更高,進行后期投資的效果更好。因此農村大學生在校期間,除了關注學習之外,應更加注重非認知技能的提升,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公益活動、崗位實習,積累社會經驗提升自身管理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另外農村戶籍學生應積極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就業信心,開放就業視角,正確認識勞動力市場。要懂得勞動力流動和遷移也是對人力資本的一種投資,拓寬就業地區和就業領域可以有效提升投資效益。在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結合自己所學,發揮不怕苦不怕累精神積極投入到鄉村振興相關產業中去,開創一番天地。
參考文獻
[1]李曉曼,曾湘泉.新人力資本理論——基于能力的人力資本理論研究動態[J].經濟學態,2012.
[2]邢娜.淺析城鄉大學生就業差異的成因及解決對策[J].人才資源開發,2017(06).
[3]王美麗.大數據時代高校精準就業服務工作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6.
作者:王超然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 上一篇:思政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指導意義
- 下一篇:中職基礎英語教學改革探析